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清入关前国家法律制度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是著名法制史专家张晋藩教授和郭成康副教授合著的一本具有相当高学术价值的著作。本书写的是清开国时期政治与法律的专史,对于研究清代二百余年以及明清之际的历史,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郭沫若曾说过:“清人入关并统治中国二百多年,的确是件奇事”。这个“奇事”实际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而难度较大的问题。而要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就不能不把目光投向入关前清人那一段神秘而令人感兴趣的历史。因此,有不少专家学者曾从各个不同角度探索过清朝的开  相似文献   

2.
周少元 《现代法学》2001,(1):146-149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张晋藩先生在《清代律学及其转型》、《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中华法制文明的演进》等论著中以清代律学为切入口 ,把律学的发展、演变、精神及其转型置于中西法制文明演进的广阔背景之中 ,把传统律学的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3.
<正> 三、明清1981年岛田正郎著有《论清律的成立》(《法律论丛》五四一二二三)。从黄册清本一直追溯到各种谕旨奏折,揭示清楚清律是如何成立的。滋贺秀三著《清代诉讼制度中对民事法源的概括性研究》(《东洋研究》4011)指明在州县的"自理词讼"中,裁决的根据是什么,即什么是民事法源。这是研究中国法史的人必读的一篇重要论文。中村茂夫著有《论清代的老幼年者以及身体有残疾者的刑事责任》(《法政理论》(新泻大学)13—3),对由唐律规定和各方因袭而来清律上的恩典,被依据条例、判例而受到大幅度的限制的过程,以及中国  相似文献   

4.
开拓与创新——《求索集——张晋藩先生与中国法制史学四十年》读后徐忠明一、《求索集》出版的学术意义在国内法学界尤其是中国法史学界,说起张晋藩教授,总爱把他与中国法制史这门学科联系起来。①笔者最近专门拜读了《求索集——张晋藩先生与中国法制史学四十年》(已...  相似文献   

5.
根据教育部的规定,经过各方面考核,我校研究生院今年招收了三名中国法制史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是张晋藩教授。张晋藩教授著有《中国法制史》(第一卷)、《中国法制史论》、《中国宪法史略》等专著,还发表过许多学术论文。近年来几次赴美、日等国讲  相似文献   

6.
最近,由张晋藩、张希坡、曾宪义编著的《中国法制史》第一卷,已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这一卷,记叙了从氏族制度解体和国家形成的夏朝始,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覆没止,绵延近四千年的中国古代法制历史的主要发展变化过程。着力阐明了中国古代历史上不同类型法律制度的产生、变化、消亡的规律,兼述和剖析了与法律制度密切相关的政治制度、法律思想、立法司法概况以及决定和制约法制的社会经济关系和不同时期的阶级关系、阶级斗争情况。全书史料丰富、观点鲜明、体例得当,是一部公开出版的具有中国特点的法制通史。中国法制的历史,源远流长,沿革清  相似文献   

7.
姚秀兰 《现代法学》2003,25(5):151-154
本文旨在以1906年晚清时期的《破产律》、1915年北洋政府时期的《破产法草案》、以及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破产法》为线索,考察中国近代破产立法的产生、发展变化的历史进程及其规律性,揭示中国近代破产立法的特点,探寻近代中国移植西方破产法律制度,法律近代化的路径,并为我国当前的破产立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张晋藩教授     
《法学杂志》2013,(9):2
张晋藩,1930年7月出生,辽宁沈阳人,1952年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研究生毕业,历任该校法律系讲师、副教授、教授,1983年至,994年任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中国法律史研究所所长,现为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法律史研究院名誉院长。张晋藩教授1983年被评为中国法制史博士生导师,担任博士生导师三十年,自培养新中国法学第一个博士  相似文献   

9.
薛允升字云阶,陕西长安人,清代著名法律家,陕派律学之鼻祖。他生于嘉庆25年(1820),卒于光绪27年(1901)。咸丰6年(1856)年中进士,授刑部主事,累迁郎中。光绪6年(1880),召以为刑部侍郎,9年代理刑部尚书,以后两度授刑部尚书。在刑部工作几达40年。他精通律例与服制,撰有《唐明律合编》、《读例存疑》、《服制备考》、《汉律辑存》等著作。对于礼与法的关系、律例与律令、立法与执法等问题,均有论述。对于《汉律》、《唐律》、《明律》、《清律》有研究有褒贬。其中最为推崇《唐律》,而批评《明律》、《清律》…  相似文献   

10.
习惯法贯穿于清一代,在整个清代法律制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清军入关之后,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王朝,缔造了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辉煌。其法律制度的发展虽与其他封建王朝的轨迹相似,最终以成文法的方式得以展现。但清朝这一由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王朝,还是有其自身的特点,民族特色甚浓,导致其法律制度中民族习惯法的因素十分活跃。而清代习惯法的源头则必追溯至入关之前,本文即鉴于对入关前习惯法的梳理,以窥探清开国时期法律以何种方式公之于众。  相似文献   

11.
作为2012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中的一种,吴佩林教授的新作《清代县域民事纠纷与法律秩序考察》于中华书局出版。该书系统利用四川《南部档案》,并结合四川《巴县档案》、河北《宝坻档案》、台湾《淡新档案》、四川《冕宁档案》、浙江《黄岩档案》、浙江《龙泉档案》等清代州县档案以及传世文献、田野调查等资料,打通从民间到衙门的解释渠道,就民事纠纷在民间社会的产生与调解、上诉到衙门,直至县官的裁决这一过程作了精细的实证研究,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清代州县鲜活的法律生活图景。  相似文献   

12.
刘亚 《方圆》2024,(7):10-17
<正>在中国法律史上,张晋藩做的是“但开风气”的工作,却自谦“不为先”。“不自满、不偷懒”是他做学问的座右铭春三月,芳菲盛,万物生。3月20日春分,在北京市海淀区的家中,新中国法律史学奠基人、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张晋藩,向《方圆》记者讲述了自己的法史人生。尽管已是94岁高龄,但张晋藩精神矍铄,腿脚灵便,思路清晰,记忆力极好,谈及过往神采飞扬,记者仍能在交谈中感受到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与魄力。  相似文献   

13.
赵娓妮 《中国法学》2007,(6):92-109
本文以现存清代南部县正堂诉讼档案为基础,以涉及婚姻关系的案件为主要研究范围,以晚清四川南部县为例,试图对晚清四川知县的诉讼断案基本依据做一探究。文章并结合樊增祥著《樊山政书》中所关涉案件,对本文所涉及的清代南部县讼案的审断标准做一对比和界说。文章重点考寨了诉讼断案中两种主要的依据——"律例"与"情理"在知县审断案件中的运用以及二者作为断案依据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4.
清关外肇基时期的法制,是清开国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太祖、太宗两人的经营,建立了饶有特色的司法制度。尤其在刑法、民法、民族法、八旗制度等方面都为入关以后建立全国性的法律制度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研究清肇基时期的法制,可以全面了解和把握社会转型与法律变革的相互关系与规律,了解统治者法律观念的变化,以及满汉法文化交流的真实过程。  相似文献   

15.
《人人自为律师》是17~19 世纪英国兴起的法律自助书籍。此类书籍以英国近代兴起 的人文主义、自由主义、平等主义思潮以及新教理念为精神源头,以法律语言的通俗化、法律形式的简明化以及法律职业的民主化为目标,致力于法律知识的大众传播,塑造了近代英国法律大众化的亚传 统。至 19 世纪 80 年代,《人人自为律师》读本由晚清维新思想家胡礼垣译为《英例全书》,成为英国法 在中国的首次全面译介,并且诠释了晚清中国对法律大众化的本土化理解。  相似文献   

16.
廖美珍教授的《法庭语言技巧》一书,已于2005年8月由在出版界享有盛誉的专业性出版机构——法律出版社再版。这是作者继2003年9月出版第一本专著《法庭问答及其互动研究》之后推出的又一本有关法律语言研究的力作。该书虽然是一本纯学术性的有关法律语言研究的专著,但其中亦不乏精辟的学理分析和理论思考。《法庭语言技巧》与《法庭问答及其互动研究》相较,更加侧重于通俗性、指导性和易于操作性,更有针对性和建设性,更加面向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等法律职业者。其实,关于本书的读者定位,从该书的书名和内容安排上亦可看出。该书总计约20万字,…  相似文献   

17.
随着生命科学技术在我国的飞速发展及其在实践中所引发的法律问题的日益增多,我国生命法学研究逐渐进入了一个勃兴时期,以谈大正教授的《生命法学导论》以及倪正茂教授主编的“生命法学丛书”为代表的一大批  相似文献   

18.
清代律学是中国古代传统律学发展的最后阶段,也是官私并举及一时之盛的发展阶段。它兴起于顺康朝,发展于雍乾嘉道朝,直至晚清引进西法大规模修律始为西方法学所取代。在专制主义高度发展的清朝,清律学何以兴起、发展且绵延二百余载而不衰,传承明律、重视司法、执法者注律以及律注法律化,是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与《罗马法与中国古代契约法》一文作者商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与《罗马法与中国古代契约法》一文作者商榷徐忠明学界通说认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西方法律文化的接触、碰撞,乃至吸收、融汇,始于晚清变法修律。最近,胡留元、冯卓慧两位教授发表《罗马法与中国古代契约法》(以下简称胡冯文)一文①,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史视域研究...  相似文献   

20.
吴彦 《政法论坛》2012,(1):163-166
一、引言"法律体系的存在和效力"问题一直是法哲学思考的核心问题。舒国滢教授新近出版的《法哲学沉思录》在一个相当广泛的范围内对这一问题作了极具启发式的思考和论述。本文的论述将以这个文本为参照点,顺沿着它的论述思路,来展开对于"法律体系的存在和效力"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