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2 毫秒
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支点”——信息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村信息化就是新农村建设中的“支点”。农村信息化是指在农村地区,围绕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深度开发利用涉农信息资源,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农村信息化是统筹城乡和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是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是我国实现全面信息化的难点和薄弱环节,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为农村信息化带来了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我国农村工作的中心.开展新农村建设要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农村人口文化素质,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农业生产,进一步开发劳动力市场等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3.
加强小城镇建设 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党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全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我国是一个农民人口占大多数的农业大国,党中央作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英明之举。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的县域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0%以上,需要向城镇转移的农村人口数量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能否妥善解决农村医疗保障问题是新农村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当前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存在着若干问题,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并从制度改革、思想观念和政府职能等方面提出相应的调适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要建设好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推进小康社会进一步发展,加快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重要性已日益凸现.自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地流动.农村人口流动的特点主要呈现在五个方面:流动的区域和规模越来越大.由间歇性流动转向长期性流动,自发性盲目流动为主,不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农村人口的流动,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同时也给我国基层民主建设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人口是农村的基本要素。人口规模是农村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村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基础。全面调查农村人口的数量、结构、空间分布和变动情况,采取有效措施综合调控农村人口的数量规模,对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人口多,农村青年数量也多,并伴随着社会体制转型、城乡人口流动和农村城市化等因素的影响,农村青年被分化为不同阶层的利益群体,给力量薄弱的农村基层团组织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和挑战。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又为农村基层共青团工作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农村基层团组织应以此为契机,结合当前农村的新情况、新特点,不断深化和演进工作。发挥自身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双重二元结构"下新农村建设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新农村建设面临着不同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双重二元结构”的制约。这种复杂的特异性结构环境,决定了我国新农村建设不能照搬别国经验,而必须从我国现实国情出发,构建一条中国特色的新农村建设道路。既要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村“内发力”,又要构建和强化工业支持农业和城市带动农村的“外哺力”,统筹城乡发展,合力破解新农村建设难题。  相似文献   

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让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决策。贵州由于农村人口素质偏低,制约了农村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生产率水平的提高、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全面推进贵州新农村建设步伐,顺利实现目标任务,应采取六种措施提高农村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10.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农村生态退化,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重视并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改善广大农村的人居环境和生活质量。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应控制农村人口的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生态环境意识;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倡导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行“自上而下”的筹资机制;尽快建立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强化农村基层社区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1.
西部是我国经济最落后的区域,农村人口多、素质低、压力大,生态环境脆弱,工业化、城市化远低于东部发达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新农村建设面临着许多困难,任务更加艰巨。因此,笔者结合西部的实际,从新农村的模式、产业和主体视角探讨了推进西部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2.
解决好劳动力转移带来的农村留守人口问题,是全面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作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农村“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的生产、生活、学习、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基本状况如何。本文通过对青岛市农村的深入调研,揭示沿海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特征,以及留守人口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新农村建设与农民的科学素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提高农民的科学素质,这是迅速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利于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新农村建设、农业现代化、农民增收、人居环境和生产环境治理等一系列问题都对农民科学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提高农民的科学素质,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落后观念和落后生产生活方式,才能确保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健康稳步的前进。  相似文献   

14.
丹东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是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剖析和解决。结合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农村改革发展的精神,就如何加快推进丹东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提出积极筹措资金,增加农村投入,破解新农村建设的“瓶颈”;确立主导产业,提高农业效益,强化新农村建设;培育人力资源,提高农民素质,造就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多种方式实施土地流转,多渠道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加速农村城镇化建设等4方面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在农业大而不强的国情下,在农村人口和第一产业产值比重逐年减小的经济社会走势下,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面临着诸多困境。在此背景下,高等院校在新农村建设中应承担起如下使命:改造传统农业,促进生产转型;拓展农村产业,促进经济转轨;提升农民素质,促进人口转移;塑造乡村文化,促进风貌转变;引导村治民主,促进体制转化。  相似文献   

16.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内容和主攻方向,明确提出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这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发展现代农业,对楚雄彝族自治州来说,就是要落实强农政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特别是要注意整合农业资源,加强对发展农业农村经济政策措施落实工作的督促检查,真正实现项目、资金、工作重点向农村倾斜,各方面协同配合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1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主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江苏省射阳县地处苏北欠发达地区,是农业大县,全县有农业人口83万人,占总人口的79%。对于一个农业大县来说,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的“二十字”要求,加快农民增收致富步伐。这是一项尤为紧迫和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18.
新农村建设不是农村城市化,而是农村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在体制和制度上;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政府的责任是引导和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途径是振兴农业、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依靠力量,因此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党在2005年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因为我国农村人口有九亿多,占全国人口比重较大,他们负担重,收入较低,文化水平也较低,因此只有农民的富裕,才有真正意义的国富民强,只有农民的小康,才有全国人民的小康。但我国农村存在着教育水平低下、社会保障不健全、公益事业发展滞后等诸多问题。要从根本上改善这种落后的状况,需要很长的时间。  相似文献   

2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由于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组织资源都相对匮乏,建设任务重,投入需求大,因此,西部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通过统筹各类资源,分阶段、有重点地加以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