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批判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批判理论构成了唯物史观的前提和基石.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批判具有"破中有立"、"以破求立"的理论特征,"破"即对资本主义的历史否定,"立"即对共产主义理想和唯物史观的建构与阐发,这两方面的重要内容是随着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社会-政治批判和政治经济学解剖的深入进行而得以展开的.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批判理论对现代社会理论的发展、对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丰富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值得深入理解与开掘.  相似文献   

2.
群众史观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对群众史观的考察必须回到马克思恩格斯群众史观创立的理论原点——《神圣家族》文本中去。青年黑格尔派的群众史观构成了马克思恩格斯群众史观的直接理论参照系,其群众观实质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基础上的英雄史观,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对青年黑格尔派英雄史观进行批判性解构中建构了群众史观。在对青年黑格尔派的“自我意识”哲学进行批判的同时,马克思也批判继承了黑格尔的思辨唯心主义。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恩格斯从现实的人出发看到了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伟大作用。对资本主义社会人民群众的主体即无产阶级的指认以及对无产阶级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的论证,使马克思恩格斯开始从人道主义历史观向革命的共产主义唯物史观转变。  相似文献   

3.
石亮 《长江论坛》2014,(5):9-12
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学说是关于国家理论的重大创新:在国家起源的问题上,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国家观的绝对精神演绎,提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理论;在国家的本质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强调国家具有阶级和社会二重属性;在国家的职能问题上,马克思指出国家是政治统治和公共服务二重职能的统一;在国家的发展前途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独具特色的国家消亡理论,并认为"自由人的联合体"是人类的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4.
《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是鲍德里亚早期学术理论建构中分量最重的论著之一,也是其“死亡三部曲”的第一步.这部书的第一章“符号—物的社会功能”是承上启下之作,即上承《物体系》和《消费社会》的相关概念和思想,下启的不仅包括这部著作——《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自身,还包括《生产之镜》和《象征交换与死亡》.在“符号—物社会功能”中,他一方面通过揭示“物”在消费过程中蕴涵的双重逻辑——物物交换的实然逻辑及其中隐含的“一种象征性交换体系”的应然逻辑,试图超越“物”的实然逻辑——一种满足需求的功能——使用价值;另一方面,他通过揭示物的炫耀性消费和仿象功能,试图超越物的生产之实然逻辑.在此基础上,他对物的形式符码及其社会实践的阐述,开启了他构建符号批判理论的“工程”.这样,他就“以符号生产和抽象的差异性社会关系彻底取代了马克思所强调的前提性的社会物质生产结构”,进而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相背离.鲍德里亚没有从实体性的孤立个人主体出发,而是承袭了海德格尔式的关系本体论,触及欧洲当下现实社会生活中鲜活发生着的大量经济、社会、文化现象.由此,鲍德里亚“符号—物社会功能”理论逻辑的深刻性与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他以人与人之间虚假的象征符码关联替代了物性功用存在之链,其对人类社会未来的展望则必然是悲观的.  相似文献   

5.
"运动"和"理念"是马克思恩格斯对共产主义理论的双重规定,然而现当代政治实践的发展使得共产主义的双重规定之间出现了疏离和分裂,尤以苏东剧变以后弱化"理念"转而强化"作为运动的共产主义"为甚。社会主义运动的低迷不振被误认为昭示了马克思恩格斯共产主义思想在实践中落空,这一政治实践所导致的深层困境要求对共产主义理论进行深度解读。共产主义不仅是"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也不仅是美好社会的代名词,而应该是二者相统一的社会状态。以"运动"规定为基本原则,确立批判和改造现存的观念,为共产主义非乌托邦性奠定了基本的思想前提;以"理念"规定为价值目标,共产主义则提供了用以评判人类进步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哲学共产主义从真正的人和真正的社会出发,单向度地批判私有财产,构成了马克思早期理论发展的背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笔记本Ⅰ"中,马克思对私有财产的批判与哲学共产主义具有相似性。然而在"笔记本Ⅲ",马克思论证了私有财产所具有的普遍本质,它既是个体在特定阶段自我发展的手段,同时也是人与人进行交往的重要中介,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奠定了现实的物质基础。马克思由此以对私有财产的辩证批判超越了哲学共产主义单向度的道德批判,实现了对共产主义由哲学思辨向现实论证的转变,为他后来对共产主义问题的研究奠定了基本的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道德建构,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人学"建构,即在推动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消解"阶级的道德",历史地、实践地建构"真正人的道德";马克思的道德批判是历史与道德、政治经济学与哲学、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双重批判。实践向度是马克思道德观的理论特质。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人权哲学所以可能,首先体现在关于人的本质、人的异化和人的解放的科学认识;其次体现在历史、社会和经济的方法论支撑;最后体现在应然和实然、普遍和特殊、个人和社会辩证统一的实践论特色。  相似文献   

9.
近代西方人权思想家对于人权为谁拥有、人为何拥有人权、谁来认可或保障人权问题作出了自己的回答,而青年马克思在批判近代西方人权观的基础上用共产主义理论超越了近代西方人权理论。  相似文献   

10.
应然与实然的关系,本来是西方哲学史上所争论的理念与事实的关系。应然即应当如何,实然即实际如何。在党的建设中也存在着一个应然与实然的关系,也就是如何处理党的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是对资本主义认知和反思的理论范式,时间和空间则是资本主义借以实现资本增殖和经济修复的重要理论向度。对资本主义统治下的时空机制的不同探析,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理论主题和出场方式,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的显性视域、空间转向、现实进路的发展逻辑。在这一过程中,它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也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当代变迁中接续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发展趋势,从而推动我们从社会批判理论的视域认识和理解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应然性与必然性。从社会发展的价值与伦理尺度来看,共产主义社会解除了资本主义统治下的时间和空间的压迫形式,创造了人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时空形态,具有其实现的应然性;从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当代资本形态的创新、“时空修复”机制的运用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而且最终会导向资本过度积累危机的爆发,进而彰显了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2.
陈世润  崔艳华 《前沿》2007,1(9):16-18
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吸取空想社会主义关于"社会和谐"思想的基础上,系统而深刻地提出了"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观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以及社会结构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和谐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一直以来,阶级形成研究体现了两个特点:一是阶级形成研究与社会主义实践密切结合;二是阶级形成研究不断吸收其他思想资源。这使得百余年来,阶级形成研究相继形成三种主要的理论面向:阶级的客观存在、阶级的主体建构、阶级的话语建构;这三个面向分别呈现出结构主义(广义)、主体能动性、后结构主义的特征;阶级形成研究这一发展脉络与西方社会思想发展历程也是相契合的。  相似文献   

14.
自主活动是马克思恩格斯论述共产主义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批判与建构性范畴。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共产主义人道主义的独特论证思路和方法,把自主活动这一范畴完整地奠基在感性活动即实践之上,熔铸于共产主义现实运动的历史过程之中,使之本质地呈现为历史唯物主义的规范性维度。因此,自主活动原则不仅是检视共产主义现实运动实践本身的尺度,而且也是衡量与物质生产联系中的个人何以表现他的真正的自由的标尺。  相似文献   

15.
中国道路的新发展本质地要求意识形态话语创新。从"新时期"到"新时代",要"讲新话"、构建"中国话语"已经成为意识形态话语建设中一个显著的理论关切。讲好新话既要守正,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做到"老祖宗不能丢";又要创新,为说出新话解决各种"不平衡"的矛盾,具体说来就是要缝合应然与实然,兼顾大事与小事,澄明普遍性与特殊性,做好批判与建构。  相似文献   

16.
有两种含义的历史"必然性",一是指历史发展之所有其他的可能性均已被排除这种意义上的必然性,二是指某一事物的出现和存在必须具备某些必需的条件这一意义上的必然性,马克思是第二种意义上的历史必然性论者,这种必然性与历史决定论无关,相反,它既为基于某种价值目标的道德批判留下了空间,也以其对"必需的条件"的承认而限制了道德义愤或感伤的泛滥。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社会(实然)的批判是从"应然"和"必然"两个维度展开的双向度批判,从这种双向度批判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评判现实社会是否合理、是否正当的一般标准:一个特定的社会是否合理、是否正当,系赖于它作为人类实践的形式,在既有的历史条件下,是帮助促进了、还是阻碍限制人的自由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吴珏 《湖湘论坛》2004,17(6):14-16
人权是当前国际政治斗争的一个重要领域。针对西方一些国家的“人权攻势” ,邓小平运用马克思主义人权学说 ,在总结中国近代百年历史的基础上 ,明确提出了自己的人权思想。  一、人民 :邓小平人权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第一 ,人民是邓小平人权思想的根本出发点人权是人作为特定社会成员的权利。作为权利主体的人“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 ] 在阶级社会里 ,没有什么天赋的超阶级的“自然权利” ,只能是阶级的人权。所以 ,我们在谈论人权时 ,首先应当关注它的阶级基础与主体属性问题。《共产…  相似文献   

18.
在中文第1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所收录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出现了"只能求助于人权"这样一个句子,许多中国学者认为这是马克思对"人的解放"所作出的回答,并因此而论证了马克思对待人权持肯定的立场。但这样的论证却是由于对menschlichen Titel的错误翻译而引发的一场"美丽的误会"。menschlichen Titel应译作"人的权利",其与"人权"有本质区别。就人的解放而言,马克思所肯定的是"人的权利"而非"人权"。  相似文献   

19.
自主活动是马克思恩格斯论述共产主义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批判与建构性范畴。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共产主义人道主义的独特论证思路和方法,把自主活动这一范畴完整地奠基在感性活动即实践之上,熔铸于共产主义现实运动的历史过程之中,使之本质地呈现为历史唯物主义的规范性维度。因此,自主活动原则不仅是检视共产主义现实运动实践本身的尺度,而且也是衡量与物质生产联系中的个人何以表现他的真正的自由的标尺。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治理思想和资本批判逻辑、社会历史发展理论是内在统一的。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分析个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解蔽了笼罩在资本主义国家治理身上的物的外衣,直达物压迫人的价值层面。在批判资本主义国家治理以物为本的基础之上,建立了以人为本的共产主义国家治理机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践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必须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其根本目的在于运用社会主义国家力量规范和引导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开辟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