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台声》2017,(23)
<正>在十九大第一天的"党代表通道"中,一位靓丽的台湾女代表十分抢眼。面对媒体的提问,她的回答更是让人拍手称道。"大家好,我是复旦大学外文学院的卢丽安。我研究英国文学和女性主义,我生长在宝岛台湾,我以台湾的女儿为荣,我以身为中国人为傲。爱台湾、爱大陆,就像爱自己的爸爸妈妈。"作为十九大党代表中唯一一个土生土长的台湾人,她说,自己回到大陆定居任教已经20年了,深刻地感受  相似文献   

2.
周文辉 《台声》2001,(6):44-45
“亲不亲,故乡人。我几十年在台湾,做梦都是故乡的一树一木、一丘一壑的熟悉环境。我到美国看望女儿,有人问我是哪里人?我就自豪地回答:我是中国人。” 4月 19日,回故乡莆田省亲的台湾文化大学教授吴东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吴教授老家在莆田县西天尾镇东星村, 1946年在家乡项青中学初中毕业,即随表兄到台湾谋生。当记者问他初中文化怎么当上教授的?吴教授感叹地说:“离开父母,才知父母的恩情。我 17岁到台湾,假如自己稍不努力,就一事无成。我先在财政部门当雇员,抄抄写写,什么都干,看到别人文化比我高,我就发奋…  相似文献   

3.
世居台湾的老人林洋港先生在与河南省委书记马忠臣共进晚餐时,激动地说:“记得10岁时,日本人占领了上海,台湾的老百姓被迫打着灯笼上街庆贺。我的父辈对我说,你不要忘记你是中国人,祖先在大陆。从那时起,我就一直向往着大陆。”经过几十年的期盼与等待,林洋港先生终于踏上了这块他曾朝思暮想的故土。为了却多年的心愿,林先生要到卫辉去拜谒林氏的始祖比干。他带着太太、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及他组建的“中华台海两岸和平发展策进会”一行22人,乘车前往有“天下第一庙”之称的殷太师比干庙。五月的河南,气温总是飘忽不定,…  相似文献   

4.
她来自大陆,在台湾做护工;他是台湾人,带着女儿与她结合在一起。他俩是台湾最底层的人。婚后,他们到厦门谋生。不久,他意外死亡,他的女儿将会怎样生存?  相似文献   

5.
徐杨  章庆 《两岸关系》2020,(2):61-62
从台湾来大陆发展10多年,郑文钦先后去过多个城市。如今,他在南京安家立业。他说,自己喜欢南京的人文气息,也看好南京未来的发展。他希望,自己的女儿和南京的小朋友一起学习,一起成长。看好大陆,决定来闯一闯“在台湾看过有关大陆的一些报道,觉得大陆会发展得越来越好。我那时30岁出头,就想来大陆找找机会。”  相似文献   

6.
近看台湾     
《时代潮》2001,(16)
从大陆到台湾,最大的感觉就是没有感觉,或者说是没有陌生感。因为根本就不觉得是"到了台湾",而是觉得到了大陆南方的一个城市,比如广州,又比如厦门,而且我与同行记者郑固固在台湾都有亲戚,还有在工作中结识的许许多多的各界朋友。这种感觉在台北是这样,在高雄、  相似文献   

7.
2003年7月16日,台湾云林科技大学6名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从台湾飞抵苏州市,开始了为期1个月的大陆暑期实习。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台湾民众涌向大陆?全球巨大的市场和商机在哪里?为了寻求久存于心的答案,为了亲眼见识真实的大陆,台湾岛内“非典”疫情一解除,云林科技大学6名同学就迫不急待地踏上祖国大陆的土地。“非典”不能阻止到大陆实习云林科技大学在台湾科技类大学中排名第二,历年都组织学生利用假期到海外实习,实习不算学分,学生凭兴趣自愿报名。早在2003年3月,云林科技大学列出美国、加拿大、新西兰、大陆苏州等实习地供学生自主选择。当…  相似文献   

8.
我是一个在台湾土生土长的出家人。以前对大陆的印象,仅止于书本或传播媒体报导。虽然如此,对于这块土地,却也并非全然陌生的。因为,就血源和法脉而言,大陆都是我们的根。 我的祖籍是福建漳州,先世在前清时移居到台湾,所以大陆也算是未谋面的故乡。至于台湾佛教今  相似文献   

9.
微博声音     
《台声》2016,(12)
正吴念真台湾导演我在大陆举办签书会时,觉得大陆大学生的阅读风气比台湾盛,他们的素质和上进心也比台湾年轻人强。大陆大学生提问很认真,也非常有深度,因为他们认真阅读过我的某些东西。再就是大陆朋友写信给我,在用词方面和内容方面,我看到比较深的底蕴。也许是大陆人很多,大家竞争很激烈,要让自己更优秀一点。  相似文献   

10.
杜少典  皮导 《台声》2023,(3):80-83
<正>我叫杜少典,1994年出生的河南人,如今带着台湾女友环游大陆。24岁,因为一次偶然机会,我来到台湾做交换生。那时候我有三个目标:一是在台湾跑一场马拉松;二是骑自行车环游台湾岛;三是找个女朋友。谁能想到,短短4个月的留学时间,我真的完成了这3件事,不仅找到了一个台湾女友,后来还把她带回大陆,开启了环游大陆之旅。  相似文献   

11.
<正>2019年9月,来自台湾宜兰的果农吴添登正式在象山东势果园入职,这也是东势果园引进的第二位台湾水果种植专家。吴添登由衷感言:"作为一个在大陆从事台湾水果种植10多年的台湾果农,我被东势果园的经营者打动,他们是真正下决心要打造一个原汁原味的现代化台湾果园。我把全家都带来了,我的两个女儿已安排在乡镇幼儿园入读,今后我就在这里扎根了!"位于象山县新桥镇的宁波东势农业发展有限公  相似文献   

12.
哦!台北     
曾经借着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在台湾呆了5天,下面就跟大伙儿聊聊我在台湾的一些所见所闻所感。 台湾很中国 到台湾的第一印象就是亲切,换句话说就是感觉台湾非常中国。不是我矫情,和我同行的几个大陆学生都有同感。  相似文献   

13.
2001年6月13日,一份生命的礼物从一位台湾男青年体内争分夺秒地传递到了大陆一位美丽姑娘的血管中。大陆、台湾、香港三地,千万人都在为这个年轻的生命祝福,两岸三地都关注着这场时间与爱心的赛跑。生命,在病魔的摧折下是那般的无力陈霞,今年22岁,是江苏省泰州姜堰市王石镇东塘村人。在学校,她是一位优秀的学生;在家里,她是一个孝顺、懂事的女儿。小时候,因为父母做生意很忙,陈  相似文献   

14.
朱余生 《两岸关系》2008,(10):40-41
王国达1959年出生在台湾,1989年开始到大陆寻找商机。1992年底他在上海七宝镇开创力国针织有限公司,从事袜子生产,至今已15个年头。“我的祖先从大陆移居到台湾已经是第8代了。1992年我从台湾移居到七宝镇,从我算起我是第一代……”回忆这段经历,王国达无限感慨。  相似文献   

15.
1996年11月下旬,我有幸作为“‘京沪台籍大学生访问团”的一名成员,到宝岛台湾访问、交流、观光。在短短的十天访问行程中,我们受到了台湾乡亲的热烈欢迎和盛情款待,并参观了台湾的几所大学,领略了台湾岛的秀美风光。所见所闻,使我们备感亲切。随着九七的临近,香港似乎已和大陆连在了一起。而台湾在感觉上仍然有距离,有隔阂,这是我离开大陆前的印象。但是到了香港我却发现,尽管他名义上已与大陆结为一体,但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已使她脱离F东方文化的氛围。直耸入云的高楼大厦中间是狭窄的街道,使人感到窒息压抑;时常映入你眼…  相似文献   

16.
江欣璇 《台声》2003,(12):23-24
屈指一算,我来北京大学已经快两年了。记得刚来北大时,对什么都感到陌生,充满好奇,就这样开始了对我来说完全不一样的生活。我在进入北京大学以前从没有来过大陆。对大陆、对北京,所有的印象都是在中学和高中时的历史或地理课本里得知的。我也从来没有想过有朝一日会来大陆甚至会来北京学习。直到高三时,我开始注意到大陆近年来的发展,而且获悉从1987年开始,大陆高校正式招收了第一名台湾学生。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到目前为止,据我保守估计,来大陆学习的台湾学子也已超过万人。大家趋之若鹜让我对大陆的高校也产生了兴趣,于是我参加了大陆大学…  相似文献   

17.
《台声》2016,(15)
正"人多地广、天然资源丰富以及拥有雄厚骄傲的文化资产",这是我从别人的口中听到的大陆。和大陆有关联的我,在台湾是被称为"外省人"的后代。外公在当时大陆战火遍地、混乱的年代,随着国民党军队来到台湾落脚定居,在台湾生活养育了我的母亲,"外省人"二代。外公很亲切,浓浓的大陆口音显得跟台湾本省人不同,这也就代表着我和大陆的缘分及关系。  相似文献   

18.
《台声》2009,(1):85-85
一个普遍的印象,就是台湾的东西贵。其实也不尽然。一般来说,大陆便宜的东西,台湾贵;大陆贵的东西,台湾反倒便宜。比如,同样一支牙膏。大陆也就是3块钱,台湾可能要9块钱。但同样一件世界名牌。大陆可就比台湾贵多了。有了这样一个基本信息。在台北旅游购物心里就比较有底了。  相似文献   

19.
《台声》2020,(13)
正拥有多地身份的麦大杰,谈起上世纪70年代于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后,每月往返香港台湾两地工作的日子,他幽默地说道:"当时我到香港拍戏,人家说我是台湾导演;到台湾拍戏时,别人又称我香港导演;到大陆拍片时,大家则难以辨别我的身份,我便戏称自己是地球人。"与戏剧的渊源  相似文献   

20.
台湾岛内朝野与蓝绿很难在两岸议题上有共识,甚至立场与意见经常截然相反。不过,在台湾与大陆经济关系相互依赖问题上却找到了新的共识,即台湾经济过度依赖大陆,并主张鸡蛋不能放在中国大陆一个篮子里,要分散市场,要采取措施,防范台湾经济对大陆的过度依赖。这种思维对两岸经济关系与台湾经济发展有害无益不谈所谓台湾经济对大陆过度依赖不是事实,就这种思维而言,也是危险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