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比较宣言项目"对选举纲领的定量分析,以及对基本纲领的定性分析,旨在说明北欧左翼政党已走上"绿色转向"的道路,将生态主义和女权主义视为与社会平等、福利国家政策同样重要的议题。北欧左翼政党较为成功地占据了社民党左翼的政治空间,并通过强调"新政治"议题重塑政党形象,从而成为国内政坛中稳定的左翼力量。同时,北欧左翼政党的"绿色"政治并没有以牺牲"红色"政治为代价,社会议题依然占据着左翼政治议程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2.
哈萨克斯坦是中国重要邻国,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支点国家。"祖国之光"党自2004年至今一直是哈萨克斯坦的执政党。2019年3月,纳扎尔巴耶夫辞任总统,但依然保留着党主席一职,这意味着"祖国之光"党将继续在哈萨克斯坦政治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基于在哈萨克斯坦实地考察的一手材料,本文从中央组织、地方和基层组织、党的干部、政党经费等四个方面,阐述"祖国之光"党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方式,探讨其发展趋势。现有的文献在观察原苏各国政党转型和政治发展时,大多将议会式政党预设为比较样板和发展终点。然而,研究发现,哈萨克斯坦"祖国之光"党近年来重新采用了诸多列宁主义政党的做法,其政治发展受议会政治和列宁主义的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3.
1990年是德国年。为德国年划上句号的是这一年12月2日的全德大选。大选结果是社民党以33.5%的劣势(基民盟——基社盟是43.2%的得票率)败北。社民党为什么会遭到争后德国选举史上前所未有的惨败?情况是复杂的。其中统一问题上的失误是其主要原因之一。社民党曾经因“新东方政策”成为统一问题的旗手,但在形势发生重变化时没有随机应变.一、新纲领与统一问题  相似文献   

4.
俄罗斯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群体——“转型性贫困者”,相对于转型前的贫困者可简称其“新贫”.这一群体不但成份特殊而且人数众多.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是原苏联时期属于中产阶级核心群体的知识分子、国家公职人员和骨干技术工人.“新贫”的出现,使俄罗斯贫困人口的数量在改革初期一度达到了总人口的一半以上.从“新贫”的社会职业以及生活特征来看,他们属于相对贫困或者说是边贫困.这一群体的产生反映了俄罗斯转型期制度体系中的深层问题,其中分配制度不公平、行业间收入差距过大、保障措施缺失等一系列结构性因素是导致这一群体出现的主要原因.同时这一群体本身也存在着没有很好地适应新形势等一些属于个体方面的致贫因素.  相似文献   

5.
杨成 《俄罗斯研究》2012,(2):166-190
"普京主义"是由普京及其侧近政治精英倡导并开创的俄罗斯所特有的"克里斯玛"型政权组织形态的变种,其特征包括但又不限于高度集权的总统制及领袖崇拜、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和主权民主意识形态的交织与融合,而且仍在持续的演化。2012年俄罗斯总统选举的结果标志着俄罗斯梅普组合"双头政治"格局的结束以及始于2000年并可能持续至2024年的"长普京时代"新阶段的开始。以强国、威权为主要特征的"普京主义"或将继续左右俄罗斯的政治生态。"普京主义"不同于经典意义上的"全能主义"和"威权主义",而是俄罗斯转型时期的产物。普京通过不同于西方自由主义民主的制度安排,克服了叶利钦时期俄罗斯转型的"制度陷阱",摆脱了国家治理危机,满足了俄罗斯民众对于秩序、稳定和发展的期许,从而在俄罗斯形成了特殊的"普京多数"现象,构成了"普京主义"的社会基础。然而,俄罗斯经济的稳定发展催生了新中产阶级的兴起,选民结构的代际变化,以及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勃兴,逐渐消解了"普京主义"的正当性。随着一个与"普京多数"针锋相对的"去普京多数"群体的崛起,普京政权正面临着日趋严峻的挑战,可能出现五种不同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对苏联人来说“中派主义”既是新名词,又是新现象,是一种特殊的舶来品。91年8月前的戈尔巴乔夫总统在走中派路线时的感觉不比走刀刃更轻松。即使戈氏大权在握,苏联的中派主义也未形成一种运动。原因何在?是否苏联的社会和思想土壤无法适应这棵从西方移植来的苗?该问题自90年起开始激发苏国内知识界的兴趣和争论欲。本文旨在通过对叶·契尔诺夫发表在91年12期《对话》上名为《中派主义:是开向未来的窗还是缝?》一文的介绍,使人们了解这一发生在苏联政治理论和实践上的新动向。原文从四个方面对苏联的中派主义现象和失败原因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7.
冷慧 《德国研究》2010,25(2):14-20
德国延续了二十余年的"两个半政党制"被"流动五党制"取代。在2009年秋季大选中,左翼党取得了其有史以来的最好成绩,再次确立了其在联邦议院中的地位,其他小党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同时全民党、尤其是社民党的失利让人触目惊心。本文根据尼德梅耶确定"两党主导"的温和多党制的标准,认为2009年大选使得德国完成了从"两党主导"型到多元化型的类型转变,而"两党主导"特征水平的下降事实上从1980年代就已开始。作者分析了2009年完成这一类型变化的原因和该变化对德国政治格局的影响,最后讨论了德国政党体制的前景。  相似文献   

8.
"服务中产阶级的外交"理念是民主党建制派精英对特朗普主义兴起以及2016年民主党大选失败进行反思的结果,其内涵上强调外交与内政密不可分、经济安全就是国家安全等施政原则,同时深受具有温和现实主义倾向的国际自由主义、以中派面目低调呈现的左翼进步主义、以多边主义为旗号的制度霸权主义、以民粹和保守为内核的特朗普主义等国际政治观或流行思潮的塑造。受此影响,拜登的外交方略虽在姿态上有意与特朗普主义保持距离,但实际上完全吸纳其民粹主义经贸政策内核并保留其胁迫外交选项,还试图通过调和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自由国际主义与民粹主义、多边主义与制度霸权为其民粹主义内核裹上色彩斑斓的外衣。就其本质而言,"服务中产阶级的外交"较大程度上可以说是民主党建制派对民粹主义的再包装,是改头换面的"美国优先"原则的再出场,前景并不看好。  相似文献   

9.
俄罗斯的新欧亚主义思潮与欧亚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罗斯的欧亚主义思潮经历了古典欧亚主义、古米廖夫欧亚主义和新欧亚主义三个阶段。以杜金为代表的新欧亚主义宣称用现代地缘政治学思想、传统主义、“保守的革命”新方法论和“第三条道路”经济模式丰富了欧亚主义。“欧亚党”把新欧亚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属于中派政党,在政治上支持普京总统。但是普京的观点与新欧亚主义并不一致。新欧亚主义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内容。新欧亚主义和欧亚党在俄国面临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10.
刘宁 《德国研究》2007,22(4):57-61
20世纪60年代的联邦德国,在经历了战后50年代的"经济奇迹"之后,整个社会处于从物质主义社会向后物质主义社会的转型时期,而青年则是推动这场社会变革的先锋.本文从价值观变迁的角度,分析60年代青年文化政治化的原因及其对后续社会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起到了党章的作用 1921年7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讨论并通过《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这份纲领确定了党的名称、奋斗目标、基本政策,提出了发展党员、建立地方和中央机构等组织制度,兼有党纲和党章的内容,是党的第一个正式文献。  相似文献   

12.
<正>法制兴,天下治。从1954年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诞生,到2010年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如期建成,再到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折射出六十年来人大立法工作的伟大历程。立法权限的改革完善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又称"五四宪法"。这次会议还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地方各级人大和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五部国家机构的组织法,标着新中  相似文献   

13.
王存福 《德国研究》2007,22(3):14-20
伯恩施坦提出改良主义的一个重要依据是其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社会结构的分析.伯因施坦改良主义对德国社会民主党的转型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主张以改良主义的和平道路实现社会主义,描述了对社会主义内涵的新认识,开始把中产阶级纳入党的社会基础.伯恩施坦改良主义修正了马克思的许多基本结论.  相似文献   

14.
新区域主义理论:渊源、发展与综合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关系新区域主义理论是针对全球化背景下“新区域主义”这一世界性现象提出来的,但其理论渊源可追溯到冷战时的欧洲一体化理论,尤其是交流主义和新功能主义。目前,这一理论既形成了包括新现实主义、新古典现实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和自由政府间主义等理性主义理论、“新区域主义方法”、“世界秩序方法”等反思主义流派以及社会建构主义在内的多样化局面,又逐步呈现出建立在理论、历史、现实与比较方法之上的综合化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基于自身的思想和政治传统 ,德国社会民主党和工会有着 14 0年的特殊关系 ,这种关系也是社民党能够长期在德国政治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一个关键性因素。但是 ,随着当今德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的结构性变化 ,这种关系却面临着新的挑战。施罗德总理的社民党政府所颁布的削减社会福利的改革方案———《2 0 10规划》 ,引发了工会与社民党之间的尖锐矛盾 ,双方的关系面临严峻考验。工会与社民党之间冲突的根本原因在于德国福利社会体制自身所面临的巨大压力 ,但目前的矛盾不会导致工会和社民党的彻底分裂。社民党和工会都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否则 ,双方都将陷入困境 :社民党将丧失它的传统基础 ;工会的政治能力也会在企业管理和劳资谈判中受到限制。社民党应努力做到改革与维持传统价值的统一 ,以不失去工会这个传统伙伴 ;工会应就福利社会改革提出切实可行的替代方案或妥协建议。  相似文献   

16.
自左翼党在最近几次州议会选举中获胜以来,德国政党体制面临向五党制发展的持久性变革。本文首先基于分歧理论和政党竞争理论阐释新的左翼党在全德国范围内取得成功的原因,然后借助萨托利提出的判断政党重要性的标准和几种联合执政理论来分析左翼党的成功对于已有的地位稳固的政党、未来的政党竞争以及州和联邦层面政府组阁过程这三方面的影响。文章指出,左翼党由于其要挟潜力应被视作重要的政党,受其影响最大的是社民党,它必须选择是保持其适度中间偏左的定位,还是在与左翼党的竞争中重回左倾路线。而联合执政理论分析表明,社民党对待左翼党的态度对它将来能否有机会问鼎总理宝座起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7.
要笑尘 《新民周刊》2012,(31):90-90
智库的掌门者们仿佛已经认定"酒香也怕巷子深"——再有品位的研究成果也经不起低调的埋没。智库如何华丽转身、走进公众视野、引领社会思潮,也是全球智库急需解决的根本性问题。这真是一个转型的世界!连一贯为服务对象提供"转型策略"的传统智库,也到了不得不谋求转型的时候了。这是上海社科院王健研究员主编的新书《智库转型》留给人们的...  相似文献   

18.
自第一批欧洲移民踏足北美这片土地至今,"白人至上主义"作为一种白人种族主义意识形态,长期存在于美国社会之中。在历经三个发展阶段之后,"白人至上主义"于2016年特朗普当选总统之后再度抬头。当前的"白人至上主义"以美国人口结构变化引起的国家认同危机为底色,其根本成因是在"政治正确"观念不断扩张的背景下,中下层白人由于丧失其在社会各领域的主导权而产生的不安与焦虑;直接诱因是特朗普的当选及其言行撬动了长期扎根于美国社会的"政治正确"意识形态,刺激和纵容了"白人至上主义"。"白人至上主义"的重新泛起造成美国社会与政治的分裂,并与特朗普主张的国家民族主义密切相关。由于引发"白人至上主义"的制度性局限和结构性根源在短期内难以消除,这一种族主义意识形态将长期在美国存续。  相似文献   

19.
东亚国家的学生运动主要有"民主学生运"、"爱国学生运动"和"维护自身权益的学生运动"三种类型.大学生群体人数增多、社会不平等现象加剧、合法参与渠道的缺乏和中产阶级政治作为的不足,是导致发展中国家民主学生运动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东亚国家的政治现代化进程中,学生团体成为先进政治力量,学生运动在社会政治变革中起到重要引领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杨佩昌 《德国研究》2011,(1):19-25,78,79
为了克服战后以来的首次经济危机,德国社民党与联盟党于1966年组成大联合政府.社民党经济专家卡尔·席勒担任经济部长后提出"社会对称"的理念,它主导并影响了社民党60至70年代的经济及社会政策.本文拟对这一理念提出的时代背景、核心内容和实践效果加以评述,以期更好地了解德国在20世纪60-70年代稳定经济、缩小贫富差距、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