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进、不折不挠的不竭动力。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要求和重要内容,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2.
陈媚林 《世纪桥》2008,(7):59-61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产生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全球化是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物质和精神产品冲破区域和国界的束缚,影响到地球上每个角落生活的流动过程。全球化对当代大学生的中华民族精神培育提出了挑战,高校党组织应该与时俱进,从爱党爱国意识、全球意识、创新意识、尚变意识、统一意识、榜样意识等几个方面培育当代大学生体现了时代精神的中华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3.
时代背景下对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政军 《世纪桥》2013,(11):91-92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巩固和扩大红色文化旅游阵地,对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寻回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以激励我们在新的时代开拓创新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同时,避免对红色旅游资源和红色旅游生态盲目性、掠夺式的开发,走出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误区。对于传承红色文化、保护红色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杨会春 《学习导报》2013,(11):34-36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学习领会中国梦的精神实质,必须进一步坚定自信、增强自觉、实现自强,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5.
民族凝聚力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随着民族的产生而产生,并始终是—个民族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撑。古今中外,任何一个和谐社会的建立,都是以民族凝聚力的存在为前提。因此,离开民族凝聚力而空谈和谐社会建设,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华民族凝聚力是在历史长河中激励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不竭动力,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强纽带,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绵延不绝的精神力量,也是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和重要保证。一、中华民族凝聚力与社会和谐程度息息相关具体地讲,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一种内涵丰富的合力,其中包括吸引力、亲和力、向心力,三个力的有机联系构成了中华民族凝聚力。中华民族凝聚力与社会和谐程度密切相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西部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工程,对于我国西部地区思想文化建设和民族团结的发展意义重大。我国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发展观念相对落后、产业发展意识与能力问题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民族团结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我国西部地区的教育水平的提高、依据区域文化发展实际、文化资源特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民族团结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7.
回族,是在我们中华大地的土壤上生长出来的一个新的民族,是以伊斯兰文化为本民族核心文化的民族,他们在中华民族这块沃土上生存、发展、形成、壮大,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凝聚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有了新的发展,并有了新的内涵。现阶段,我们必须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社会主义文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相似文献   

9.
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在兵团60年屯垦戍边历史中形成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开拓进取”为主要内涵的兵团精神,在新的实践中、新的历史时期,将发挥巨大的弓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中华民族优秀道德规范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人际交往道德规范、职业道德规范、文明礼仪道德规范等,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得到发扬光大。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时代体现。  相似文献   

11.
红色文化作为植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沃土的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源头,它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力弘扬红色文化,不仅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更重要的是挖掘红色文化的内在价值,发挥其引领社会思潮功能、理想信念教育功能、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和高尚道德教育功能,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支持。  相似文献   

12.
柳向晖  黄皓 《学习月刊》2010,(16):124-124
孔孔子思想为核心的儒家文化和以老子思想为核心的道家文化.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两类相辅相成的文化系统。在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历史中.以儒家文化为主,道家文化为辅,形成了繁盛、博大、悠久的文化景观,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并成为人类文明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儒道文化博大精深,大力弘扬儒道文化,地税机关必会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而马克思主义则是作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二者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进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还要持有批判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从而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  相似文献   

14.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最著名的人工运河,也是中华民族悠久灿烂历史文明的重要象征和载体。  相似文献   

15.
《学习导报》2011,(12):40-40
我国古代思想家朱熹说: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爱岗敬业、尽职尽责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集中体现,也是对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少有的稳定发展的时期,特别是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为我们每个人发挥聪明才智、施展远大抱负提供了广阔舞台。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同志关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论述,是我们建构“诚信社会”的总方略。“诚信”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遗产,其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是一致的。“明礼诚信”,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之一,也是我们今天所崇尚的“城市精神”、“都市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党风促民风,以官德带民德,社会风气自然就会好转。一、“诚信”是中华民族始终崇尚的基本美德我们中华民族素有崇尚诚信、耻贱伪诈的传统。挖掘、梳理传统诚信道德,批判地继承这一道德精神遗产,对当代社会生活和公民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启迪价值。诚信作为…  相似文献   

17.
魏大乔 《唯实》2009,(5):91-93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得以生息、繁衍,不断发展壮大的强大思想动力,当代大学生理应成为弘扬民族精神的生力军。大学生的精神状态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息息相关。科技的挑战,是人才素质的挑战,是民族精神的挑战;科技的发展,离不开人的思想情感,离不开人的道德责任,更离不开民族精神的激励。在大学生中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对提高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具有战略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千锤百炼而愈加坚韧.其重要原因就在于.爱国主义传统已深深融入我们的民族意识中。在历史的诸多重要关口.在社会进步的漫漫征程上.我们都能看到爱国主义进发的精神力量。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爱国主义放射出了更加绚丽的光彩。近年来.在2008年发生的抗击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反对藏独分裂活动、抗震救灾、举办北京奥运会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中.海内外中华儿女爱国主义热情的空前激扬和充分展现.感动了中国、震撼了世界。可以说,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灵魂.是中华民族的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享誉世界。中华民族文化体系中,教育思想占有重要的位置。我们学习、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也必须同时学习、弘扬优良的传统教育思想,因为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是极其伟大的:一是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形成早;二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历代以来从不间断,且代代有名家,并出现了孔子这一位享誉世界的学圣;三是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体系完备、内容丰富、论说精湛、魅力无限、经久不衰。  相似文献   

20.
《前线》2013,(5):1-1,10
凡是伟大的民族,都有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了中国人民的世代夙愿,承载着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重要论述,深情描绘了中华民族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的光荣历史,深刻揭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指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心聚力、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