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朱天舜 《传承》2014,(9):118-119
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是我国现在及一段时间内必须坚持的基本刑事政策。通过对《刑法修正案(七)》和《刑法修正案(八)》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以及对法律条文进行对比来阐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刑法修改方面是如何贯彻的。通过解决不合理的法定刑配置等途径,使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得到正确的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2.
刑事诉讼中存在着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冲突,这种冲突在刑事强制措施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公民权利既需要国家权力的保护,又难免遭受不正当权力的侵害,因此需要实现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平衡。在刑事强制措施中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冲突多体现在违法适用刑事强制措施上。文章从刑事强制措施中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冲突的表现形式出发,试图寻找解决冲突的方法,以保障公民的合法权利。  相似文献   

3.
欺诈或者胁迫行为属于可撤销的民事行为,如果被害人不行使撤销权的,在民事法律上合法有效,但在刑事法律上往往已经犯罪构成要件。这就出现了民事合法与刑事违法的冲突。之所以形成这一冲突,民法与刑法在核心价值取向上的差异性、民事法律关系与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差异性、民法和刑法对被害人事后追认的态度不同是其理论根源。民事合法与刑事违法冲突之解决包括刑事政策、刑事立法、刑事司法三方面的径路。  相似文献   

4.
刑事被害人损害赔偿请求权的实现存在许多问题,如赔偿范围过窄、被告人赔偿能力不足时出现判决"白条"、民事侵权之诉与刑事被害之诉的选择僵局。刑事被害人损害得到公正、合理、及时的赔偿就需要扩大损害赔偿请求权范围,保障被害人诉讼程序选择权,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等。我国有必要在修改《刑事诉讼法》时纳入精神损害赔偿制度,选择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或者单独民事诉讼制度、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5.
我国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规定了"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使争议多年的刑事和解制度在法律上有了正式"名分"。年前,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张军在2012年全国刑法学术年会上透露,新《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对刑事和解程序有专章规定。刑事和解制度是一种体现宽严相济政策的刑事司法制度,是多元化解决纠纷、缓和矛盾的一种司法手段,对于提高刑事  相似文献   

6.
我国少年刑事政策现代化取向的实体法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少年刑事政策精神,正逐渐注入我国刑事实体法之中,其必然性结果是促使我国少年刑法制度走向现代化和走向成熟。然而,在我国,现代少年刑事政策精神向刑事实体法的注入,主要不是通过人大对刑法典的制定或修改来进行的,而主要是通过最高人民法院1995年和2006年的两个相关司法解释来进行的,这两个司法解释在不同程度上显现出了我国少年刑事政策以及少年刑法制度的现代化取向。也正因此,在上述司法解释与我国现行刑法之间,不可避免地形成了一种冲突或紧张关系。要想避免司法解释与现行刑事法之间的冲突或紧张关系,一个最终的办法就是通过人大立法,尽快制定、完善我国独立的少年刑法制度。  相似文献   

7.
随着2012年我国《刑事诉讼法》的修订,刑事和解制度在我国真正实现了"有法可依"。自2013年《刑事诉讼法》正式实施以来,刑事和解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出现了"花钱买刑"、司法机关滥用职权、民族地区效果不佳等问题,针对此类问题从立法和司法制度建构上均应作出进一步的完善。应从适用条件、范围的明确到办案机制、回访机制、主持方式等方面开拓出刑事和解制度的完善进路,以期我国刑事和解制度健康有效地运行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刑事政策视野中的司法理念》一书是将刑事政策学的研究方法引入到刑事司法程序中来的重要理论成果。刑事政策视野中的司法理念是一种“有效率的正义”,强调刑事司法活动要重视对个人的教育与改善,关注犯罪治理的社会效果,而不是盲目追求形式正义。这是一种主张“通过程序治理犯罪”的新思想,它为我国现阶段的刑事司法改革研究打造了理论平台,促进了我省刑事和解等公诉改革举措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9.
从现行的《刑事诉讼法》及《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来看,刑事撤案制度存在公权力越位以及私权利救济缺位等缺陷,亟需加强对撤案行使过程中公权力的制约以及对私权利的救济。针对疑案,现阶段的中国刑事侦查阶段更加适宜构建符合客观标准的"疑案撤销制度"。度"。  相似文献   

10.
侦查讯问工作的开展具有显著的法律性与政策性,但有关刑事法律与刑事政策之间的冲突已成为侦查讯问策略与方法发挥最优效能的障碍。反思刑事法律与刑事政策之间的冲突,可促进两者的良性发展。其一,两者要基于相同的价值体系;其二,两者的作用要有明确定位并需对两者进行及时的调整。  相似文献   

11.
刑事习惯法作为一种"活的法",虽然在整个刑法学知识体系中处于边缘地位,但在现实生活中真实地、潜移默化地发挥着作用,在少数民族地区体现得尤为突出。刑事习惯法与罪刑法定原则、平等适用刑法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等基本原则存在冲突,应着力发掘刑事习惯法与刑法基本原则内在的一致性,以寻求良性互动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黄永财 《公安研究》2013,(10):51-55
随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施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提出,刑事和解作为一项新的刑事司法理念,在2012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以下简称“修改后《刑事诉讼法》”)作了专章规定,司法实践中也逐渐应用,为刑事案件的解决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式。但由于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立法尚不健全,实践中做法不一、缺乏统一规范,导致社会产生刑事和解就是“私了”、“花钱买刑”等误解,引发了错误的舆论导向。从刑事和解概念入手,分析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基础条件,剖析现行刑事和解制度立法现状及缺陷,深入探讨完善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对策,有益于修改后《刑事诉讼法》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3.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是中国法制近代化的又一个阶段,以《暂行新刑律》为代表的刑法典即为当时刑事立法走向近代化过程的缩影.《暂行新刑律》的修订过程中,既有近代的法制原则与制度被进一步的吸收和确立,又有传统的封建礼教纲常的恢复与强化,传统的"礼"与近代的"法"在刑事立法中的交替与反复刻画出北洋时期乃至整个近代中国刑事立法发展的一个基本脉络.  相似文献   

14.
赵亮 《人民论坛》2014,(2):117-119
刑事和解制度对修复遭受犯罪行为破坏的社会关系、节约司法资源、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其在实践中也存在诸多问题.文章阐释了刑事和解的含义与特征、新《刑诉法》对刑事和解的规定,分析了我国刑事和解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刑事和解制度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新修正的《刑事诉讼法》明确了公安机关在刑事和解案件中"监督者"的角色。但是在刑事司法实践中发现,单纯"监督者"的角色不能使刑事和解的社会效果得到充分发挥。从细化程序、加强监督、科学引导三个方面入手解决法律规定与司法实践中的不畅,对发挥公安机关在刑事和解中的优势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由于《刑事诉讼法》第101条和相关司法解释对于附带民事诉讼程序的适用范围的规定不尽相同,有关能否对知识产权案件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等问题具有一定争议。知识产权案件"三审合一"制度改革,体现了"程序集约化"这一重要的程序转型方向。传统的"先刑后民"审理模式面临重大挑战,面对民刑冲突判决的产生、司法资源的浪费、司法效率的降低等问题,确立知识产权案件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程序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梅胜 《长白学刊》2009,(5):88-90
刑事和解的价值取向以恢复正义为核心,包括公正价值和效率价值,两者的兼顾与平衡构成了刑事和解制度化的价值基础。刑事和解理论与我国刑法基本原则存在着价值冲突,平衡两者的冲突,有利于刑法价值的实现,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8.
《人民政坛》2013,(11):45-45
李立丰在《当代法学》2013年第5期载文《民意的司法拟制——论我国刑事审判中人民陪审制度的改革与完善》认为,民意的表达过程是民意的一种拟制过程,存在失真可能。我国刑事司法民意表达可分为三类:一是有权直接表达,即刑事实体法、程序法等;二是技术性拟制,如法官在适用刑法具体规定中对“社会一般人”这个概念的技术性适用;三是组织性拟制,体现为人民陪审员制度。  相似文献   

19.
以境外腐败资产的追返机制的研究为视角,刑事缺席审判制度应严格实现"对物的审判"与"对人的审判"的分离,将刑事缺席审判的范围严格限定为重大贪污腐败的贪官外逃的案件,同时将刑事缺席审判的功能不定位于解决定罪量刑,而仅仅是解决境外腐败资产的归属,即通过缺席判决来确认国家对被告人卷至境外的腐败资产的合法所有权,从而便于在《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视野下来顺利追回流失境外的国有资产.  相似文献   

20.
刑事和解工作在《刑事诉讼法》修正之前已经在基层检察机关开始试点.通过实践,一些问题也得以显现.从一个基层检察院的实际工作出发,总结归纳出刑事和解工作在适用过程中存在的刑事和解协议法律效力不稳定、监督措施不健全、后续工作不完善等问题,并概括总结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