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志维  陈漱瑜 《各界》2008,(10):75-79
1991年1月22日和23日,我花了两个上午时间前往台北南港中央研究院胡适纪念馆采访王志维先生.王先生当时是胡适纪念馆的实际负责人.关于王志维先生和胡适的关系,胡适纪念馆的工作人员跟我做过简介.他们说,王先生是中央研究院的老员工,抗战时期就到了中研院,编制原在史语所,跟胡适交往甚多,是胡适晚年身边的工作人员.……  相似文献   

2.
唐德刚是胡适的收山弟子,很多地方在介绍唐德刚的时候也说他是胡适的高足,其实唐德刚没有上过胡适的课.但胡适在介绍唐德刚的时候总是说:"德刚是我的学生."唐德刚说:"我没有上过你的课."他就说是"私淑弟子".两人的关系亲密得不得了,有人就说,唐德刚这时候遇到胡适,并给胡适做口述自传,是他的运气好.  相似文献   

3.
写小说可以虚构,写历史却不可.内地不少书刊谈胡适1949年的事,说"共产党方面未放弃对胡适的争取"、"西山一带的中共广播电台已经明确宣布:只要胡适不离开北平,不跟蒋介石走,中共保证北平解放后仍让胡适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和北京图书馆馆长.""朋友传达了毛泽东给胡适的一个口信,说'只要胡适不走,可以让他做北京图书馆馆长.'"  相似文献   

4.
林建刚 《理论视野》2013,(10):61-63
晚年胡适思想中自由主义的内在变化,可以通过他对两位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的态度变化中得到确证。这两位教授就是拉斯基与哈耶克。拉斯基从修正自由主义的左翼走向了民主社会主义的道路,而哈耶克则在反思拉斯基的同时,重新振兴了古典自由主义一脉。青年乃至中年时期的胡适,似偏爱拉斯基,而到了晚年,胡适则青睐哈耶克,两人在胡适心目中的价值位移,体现了胡适的思想变化。考察胡适与他们之间的关系,似乎可以看出胡适思想的细微变化。  相似文献   

5.
本文是对上世纪50年代批判胡适哲学思想的一次清理和反思,对胡适所受激烈批判的实在论、真理观、方法论、历史观等作了分析,试图恢复胡适哲学思想的本来面目.对于胡适哲学思想的贡献、特点和局限,也从几个侧面作了一定的分析和评估.  相似文献   

6.
作为自由主义者,胡适一生在守成与激进的两非境遇中奋斗与挣扎,作为一名学者,胡适先生勤勉不惰,著作等身,将其一生都致力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不仅记录了胡适先生晚年的言谈,更是为我们展现了一代学者对于做学问与做人的理解。而对《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的再次品读,更是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可以为自己微薄的阅历、浅薄的知识增加厚重感的某种较好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本文是对上世纪50年代批判胡适哲学思想的一次清理和反思,对胡适所受激烈批判的实在论、真理观、方法论、历史观等作了分析,试图恢复胡适哲学思想的本来面目。对于胡适哲学思想的贡献、特点和局限,也从几个侧面作了一定的分析和评估。  相似文献   

8.
刘海洋 《学理论》2012,(20):34-35
在现代中国的政治舞台上,胡适是一位非常值得探讨的人物,其自由主义观念尤为著名。胡适自由主义的来源主要有易卜生的个人主义、杜威实验主义和美国民主政治生活的实践。根据这些来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胡适自由主义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9.
刘慧 《学理论》2009,(21):121-122
胡适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较早重视教育改革的一位学者,他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高等教育的角度系统地概述了胡适新文化运动时期对教育的深沉思考,细细品位胡适教育思想于上个世纪传达出来的深透、理性、现代的启迪。  相似文献   

10.
胡志金 《各界》2022,(2):17-20
1946年7月,胡适就任北大校长,他在履历卡"出身"一栏赫然填上"梅溪小学、澄衷中学、中国公学".这三所学校,承载了胡适沪上求学的美好回忆,成为胡适一生的珍藏! 澄衷中学的前身,是由清末著名实业家叶澄衷于1900年捐资创办的国内第一所班级授课制学校——澄衷学堂.1905年春至次年秋,胡适在这里度过了一段最美的青春时光....  相似文献   

11.
作为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化巨匠胡适,他本人所进行的文化创制对中国的文化转型和中国社会文化观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国最近的一次文化转型是从胡适身处的新文化运动时期爆发出来的,而胡适对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发挥了巨大影响。梳理胡适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主张中蕴含的文化自信,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彰显中国共产党文化自信的历史过程,凸显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从而在新时代更加坚定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2.
李谦  周志伟 《学理论》2013,(24):50-52
基于五四时期胡适与马克思主义关系的发展脉络,来探索此阶段胡适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与反应。五四时期,胡适与马克思主义关系经历了一个合离过程。主要探讨二者在文学革命初期的相遇,问题与主义之争时的区分,一场"不幸的政治干扰"后的分道扬镳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唐春翔 《侨园》2014,(11):72-72
《杂文月刊》2014年第一期发表了拙文《自由比宽容更重要》,驳斥了胡适关于"宽容比自由更重要"之观点。感到意犹未尽,想再补充几句。在自由和宽容的关系上,胡适把宽容放在第一位,作为根本的东西,且把二者对立起来,认为没有宽容就没有自由。胡适的武断在于没有把宽容当做一种权利。在胡适看来,自由与宽容是对立的,因比他得出结论:没有宽容就没有自由。在胡适看来,所谓宽容就是这样的:大家不要都以为自己对,在这种意识下让一步——这就是宽容。  相似文献   

14.
1917年,刚从美国学成归来的,27岁的胡适曾立定志愿“二十年不谈政治!二十年不干政治!”可是年轻的胡适哪里知道,此时的中国就算你不关心政治,政治也要来干涉你;除去政治,你哪里还有路可寻?结果没出几年,胡适就陷入政治的四面包围之中.  相似文献   

15.
《民主》2014,(1)
<正>关于胡适,最大悬疑就是老先生的博士学位问题。余英时先生认为这是无中生有,是1920年左右梅光迪先生挑起的,由此看来,这应是哥大时先生酝酿文学改良和任叔永、梅光迪等先生论争留下的"隐患"。但不管怎么争论,关于他的学位论文却不可能存疑,那就是《中国古代哲学方法之进化史》(1983年上海学林出版社印行中文版时译名为《先秦名学史》)。从这个名称,稍加一想,任何人即不难看出,不管我们后来给胡适加多少个头衔,胡适是从中国历史起步的,虽然中国传统文史哲不分,这个"史"还是构成了胡适存在的前提,胡适首先是个"历史学家"。  相似文献   

16.
秦诤 《各界》2008,(1):71
胡适跟江冬秀共同生活了四十五年.多次规劝丈夫脱离政坛漩涡,是胡适对江冬秀的特别欣赏之处.   1938年9月17日,国民党政府任命胡适为驻美特命全权大使.……  相似文献   

17.
在今人看来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在白话文及新文学方面的首倡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但在当时人看来,胡适在新文学的倡导中,尤其是白话新诗的倡导中,却是并未得到认可的,甚至是一个"孤单的蝴蝶"。造成这种尴尬境地主要有当时纷繁复杂的社会背景,更有胡适自身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撕裂。  相似文献   

18.
1962年2月24日,在“中央研究院”第五届院士的欢迎酒会上,胡适因心脏病突发辞世.这位载入20世纪史册的知识分子,终敌不过岁月的销蚀,尘归尘,土归土.对于死,梁启超曾有一句名言:“战士死于沙场,学者死于讲坛.”从这个意义来讲,作为学者的胡适死于学术工作中,可谓得其所哉! 对胡适的死亡,海峡两岸的反应迥然不同.大陆几乎全部沉默,毕竟,在此之前,胡适已经成为人人喊打的“丧家之犬”.与之相反,台湾、香港、西方媒体的反应则非常强烈.  相似文献   

19.
力促胡适出使美国 韦莲司出生于富裕的大学教授家庭,在耶鲁大学念过1年美术,又到欧洲游学近1年.她酷爱美术,兼修雕塑和摄影.与胡适相识时,己在纽约现代派画坛初露锋芒,许多艺术史上都有着她的名字. 胡适原来认为妇女教育的目的,在于造就贤妻良母,作为日后家庭教育的预备,仍将妇女囿于家庭的狭小圈子中,而在与韦莲司的交流中,胡适观点“大变”为:“乃在造一种能自由独立之女子”,“可以化民为俗”,振兴国家.  相似文献   

20.
方直 《各界》2011,(9):87-89
胡适,现代著名学者。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说起胡适的婚姻,都知道他一生只结过一次婚,妻子是他母亲冯顺弟亲自给他物色的江冬秀。殊不知,婚姻之外他却有着一个深爱着的情人,中国农学界第一位女教授一一曹诚英。然而造化弄人,在痴情的曹诚英辗转海内外追随胡适长达数十年后,胡适依然未能给她婚姻。在这场传统婚姻和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