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流沙 《新湘评论》2013,(4):47-47
以前有位女同事,是生产车间里的普通一员,她有很多"缺点":工作时间打盹、离岗与同事闲聊,甚至把家里的脏衣服拿到厂里洗。后来我离开那家工厂。有人告诉我这位女同事一些事,却让我感慨万千。她家境并不好,却资助了一位贫困孩子从小学读到了大学,她从来不对别人说起过,  相似文献   

2.
开心一刻     
《廉政瞭望》2013,(1):78-78
正一只"厚脸皮"的猴子把水豚当马来骑。丧偶办公室有一女同事,为人豪爽可爱,和老公感情特别好。有一次我们吃饭说起小三,我问她:"你老公要是有外遇了,你跟他离婚吗?"她斜眼看看她老公,淡淡地说:"我这辈子没有离异,只有丧偶!"  相似文献   

3.
王新芳 《党课》2013,(22):122-123
还记得三年前,一位网友邀请我去她家做客,一进门,就被她房间里的奇石惊呆了。客厅、书房、墙角、床上,摆满了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石头。这些石头比肩林立,光洁素雅,看似一般,却因为纹理和形状的区别,引发了我丰富的想象。  相似文献   

4.
几年前,“中国考古黄金时代展”在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展出。我记得当时是一位举止优雅、满头银发的美国女士给我做义务讲解。当我走到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前面时,她怀着对中国艺术的敬慕之情,用生动的语言给我讲述了漆器上描绘的故事:讲解中,我注意到她的胸牌是志愿者的标志。  相似文献   

5.
安宁 《党课》2011,(24):75-76
我一直都不喜欢母亲,总觉得她是世界上最忙碌的人。我记得年少的时候,小城里放电影或者有戏班子来,她从来都不会有时间陪我去。她总是把我送到电影院门口,为我买好票,而后便逆着来陪孩子一起看电影的家长往外走。偶尔回头,看到我还站在那里不满地看着她的背影,她便会一挥手,重复那句干篇一律的话:“我在散场后等你。”是的,她唯一能够给我的,就是散场后用自行车载着我回家。  相似文献   

6.
<正>时光荏苒,转眼间《保密工作》已经创刊30周年了,可喜可贺!手捧最新一期图文并茂的杂志,回忆我与她一同成长的往事,不禁感慨万千。记得20世纪80年代初,我大学毕业分配到省保密部门不久,领导就让我承担起撰写材料等文秘工作。我这名业务尚不熟练的新兵,迫切需要汲取保密知识,  相似文献   

7.
西花厅岁月     
邓大姐和周总理的婚姻 我到邓大姐身边的时候,她和周总理已经结婚40年了,但在记忆里,她对和周总理结婚时的住事却还记得一清二楚。周总理去世后,大姐把对他的思念化作一片片的回忆,经常同我讲周总理年轻时的住事。那时,我们常在院子里散步,我随便想起什么就会问什么,每次邓大姐都会很耐心地回答我。  相似文献   

8.
媒体站在什么立场上,以什么样的胸怀对待他人的生命,是非常重要的事。 记得有一次我在山里采访一位农村妇女,我问她你平时看电视吗?她说电视很少看,有些节目不敢看。她说,那些节目我看了就活不下去,你看看人家都活成那样,我一看电视就觉得我不配活着。我想,我们的个别媒体怎么会势利到这种程度,让生活中那些有痛苦的人觉得自己如此失败,宣扬虚假的、光鲜夺目的所谓成功,吓坏了老百姓。  相似文献   

9.
《党课》2011,(21):113-114
【求助记录】我是一个职场女人,已经打拼了好多年,很失败。最近,我因为和同事关系紧张、与老板闹僵,主动辞职了。我感到身心疲惫,为什么职场上的人际关系这样难处?尤其是和自己的女同事相处更难?请“三T公司”为我指点迷津!  相似文献   

10.
记得一位老同事,每次就餐让他点菜时,他总是首点“糖醋排骨”。结果每次都是吃者甚少,唯独他吃得津津有味,这让我很不解。在一次出差的时候,我们俩不经意间聊起了这件事。他告诉我,糖醋排骨是他前女友最爱吃的菜,也是她最擅长做的菜,和她在一起的时候每个星期都能吃上几顿。分手3年了,想念她的同时,也想念她做的糖醋排骨的味道。  相似文献   

11.
陈琦 《广东党史》2011,(12):45-46
童年的时候,常常回到住在乡下的祖母身边。祖母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莫过于她那挑着一担沉甸甸的水桶的身姿了。记得,每天清晨,祖母总是很忙碌,她早早地起床,然后,便挑着一担水桶到井边挑水。有时,还在梦乡中的我,被祖母往水缸里倒水的声音惊醒,当看到祖母那瘦弱的身躯时,我便盼望着祖父有一天能从遥远的地方回来,帮祖母挑水。  相似文献   

12.
彭秀勤 《学习导报》2013,(14):19-20
自己小时候,特别喜欢那个给予自己爱、宽容、微笑的启蒙教师,因为喜欢她,我和小伙伴们轮着扮她、扮她的学生,过老师的瘾,做教师的梦,记得自己小时候,特别喜欢那个给予自己爱、宽容、微笑的启蒙教师,因为喜欢她,我和小伙伴们一起找来木板,涂上墨汁,弄来粉笔,轮着扮她、扮她的学生,过老师的瘾,做教师的梦,乐此不疲,这个梦干净得让人舒服、纯净得让人向往。  相似文献   

13.
李利平 《党的建设》2012,(10):18-18
记得来村委会报道的第一天,在打扫办公室时,书桌上红色封面的杂志瞬间吸引了我的眼球。随意翻阅间,一篇富有哲理色彩的小故事深深打动了我.依稀记得文章的标题为《你可以不聪明,但不可以不用心》,它就如《党的建设》的一扇视窗,带着我走进这本刊物,使我更加主动地去深入认识她,了解她。接下来,一口气读完整本刊物,更感觉众多的栏目、丰富的内涵、精彩的文章、朴实的文风,让我一见如故。  相似文献   

14.
田秀娟 《党课》2012,(12):91-92
她八岁时,父母开始闹离婚。她不懂什么是离婚,只记得母亲反复地问她:“想跟着谁生活?”她说:“我想和爸爸、妈妈一起生活。”北风呼啸的冬目,姥姥牵着她的手说:“你爸爸被狐狸精迷住了,不要你们了,咱去法院‘过堂’。”风吹在脸上,像刀割一样,她的眼泪扑簌簌地滚落下来。小小的心如掉进了冰窖一般,那冷,钻心入肺。多年以后,仍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15.
《先锋队》1996,(8)
宋庆龄入党小记宋庆龄是当代伟大的革命家和政治家,早在30年代初就已转变为共产主义者。李云曾回忆说:“记得1937年的一天,我们在谈工作,庆龄同志突然把声音放低,轻轻对我说:‘我算不算党员?’党组织让我回答她:‘你同共产党员一样。’她微笑地点点头。”显...  相似文献   

16.
茅盾先生在访问了延安后,有感而发地写下了散文名篇《风景赞》,记得其中有一句话给我很深的印象,“最美的风景是人”,如果您赞同的话,那我就可以说,我的手上有一张风景最美的照片,造就了这道最美丽风景的就是已故中央领导人胡耀邦同志。一为纪念唐山大地震30周年,北京市地震局组织编写一本书:《历史的回声——唐山大地震回眸》。因该书编辑郭心女士在《城市与减灾》杂志社工作,她经常编发我写的稿子,彼此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为此她再次向我约稿,对于她的征稿,我当即表示积极参与,并初定写唐山重建方面的内容。随之,我开始广泛搜集资料了。一…  相似文献   

17.
这是一则从报上看来的故事。可惜当天没有剪报,如今也不记得那报纸的日期了。好在因为那内容给了我深刻的印象,所以还记得它的梗概,当然再写出来远不如原作那样生动了。 原作者是一位在德国留学的上海姑娘。她回家探亲。妈妈说,“我到飞机场接了一个乡下人回来。”她听了很纳闷:自已留洋归来,怎么  相似文献   

18.
文楚 《党史纵览》2006,(7):26-31
20世纪80年代初,笔者在浙江人民出版社<东方>文学季刊编辑部工作时,有位嗓音非常甜美的女同事.听说她是从中学退休后受聘而来客串的.她气质文雅,谈吐极富感染力,常常吸引着一些儿童文学作者、小读者在身边,听她聊文学,聊生活.她名叫朱为先.  相似文献   

19.
<正>我在保密战线上工作了1 7年。从副局长到局长,《保密工作》一直是我的良师益友。我每期必读,她一直帮助着我,指导着我做好工作。记得我刚到甘肃省保密局工作时,对保密工作不熟悉,业务上更是十分生疏。这时,老局长给我送来了一摞《保密工作》杂志。翻开杂志,她一下子就吸引了我,她  相似文献   

20.
我清楚地记得,那是1993年金秋10月的一天,由于中组部一位朋友的帮忙,我得到了曾志同志家里的电话。本来,我想请这位朋友带我去采访曾老,没曾想,他开口就说:“曾老那儿,用不着引荐,你可以直接联系,只要她在,肯定不会拒绝作。”这样,我从内蒙古宾馆所住房间拨通了曾老家里的电话,接电话的正是她老人家。听我说明身份和采访的内容后,她立刻用带湘味儿的普通话说:“可以,你看明天下午三点怎么样?你坐地铁到万寿路站下车,出站后找万寿路甲15号中组部宿舍,我住X楼X门X号。”放下电话,我高兴得差点跳起来。此前,我已从报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