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领导干部应深化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认识○张维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同志的的倡导下,全党全国人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拨乱反正和全面改革的进行。什么是实事求是?毛泽东作了科学概括:“‘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  相似文献   

2.
什么叫做实事求是?毛泽东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①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以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看,是从实践中来,从“实事”中来,从“实事”中“求”出来。“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公式,从一定意义上说,我们也可以把这个公式看成为“实事──求是──再实事──再求是”。客观实际、客观“实事”,是人们一切认识(包括正确的和错误的认识)的来源。依据客观实际和“实事”,才能得出正确的认识和判断,才能“求…  相似文献   

3.
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历来重视调查研究工作。1930年5月,毛泽东同志指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调查就象‘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象‘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第48、50页)1941年8月1日,中共中央作出了《中央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指出:“党内许多同志,还不了解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一真理。还不了解系统的周密的社会调查是决定政策  相似文献   

4.
全面正确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个重要前提是必须全面正确地理解和掌握邓小平关于反“左”反右的思想,正确开展两条战线的斗争c最近几年,有人极力把邓小平的思想和实践解释为只反“左”不反右,说什么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迄今为止,“防‘左’与反‘左’是贯穿始终的一条线索”,“反‘左’的成果是逐步建立了一套理论。包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个有利于’、‘中国特色’、‘初级阶段’、‘市场经济’c”“反右则是搞运动多,搞理论少,虽有不少理论家乐此不疲,…  相似文献   

5.
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和中国共产党内,盛行着一种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俄国革命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为了反对当时党和红军中的教条主义,毛泽东在1930年5月写过一篇题名为《调查工作》的文章(1964年公开发表时改题名为《反对本本主义》)。本本主义也就是教条主义。毛泽东曾经说过,“那时没有‘教条主义’这个名称,我们叫‘本本主义’。”这篇文章是那个时期斗争经验的总结,对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仍有极其重要的指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实事求是─—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梁志钧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对马克思、恩格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路线中国化的高度概括。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取得的成就,如果有一点经验的话,那就是这几年来重申了毛泽东同志提倡的实事求是的原则...  相似文献   

7.
三、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点就是实事求是,就是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为中央党校题了“实事求是”四个大字,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就是这四个字。毛泽东同志所以伟大,能把中国革命引导到胜利,归根到底,就是靠这个。  相似文献   

8.
益岩 《瞭望》1991,(43)
《瞭望》第38期所载《不废婉约》一文,介绍了毛泽东主席对古典诗词的广泛爱好和锐敏的鉴赏能力,有不少珍贵的史料。但其中说到,毛泽东曾和柳亚子泛舟昆明湖上,“临别,毛泽东书写谢灵运和苏轼的名词赠给柳亚子:‘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一叙述  相似文献   

9.
张传平 《理论探讨》2006,3(1):42-45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实践经验马克思主义化的理论结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范畴和哲学基础。毛泽东对实事求是进行了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改造,赋予实事求是以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基本内涵,邓小平把解放思想引入到对实事求是概念的理解中来,坚持了实事求是命题的客观真理性和主体能动性的统一。我们党在新时期进一步突出了实事求是命题中的创新精神和要求,从而深化了对实事求是思想的认识。实事求是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次历史性飞跃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的基石。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一九七八年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篇讲话,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一...  相似文献   

11.
一九一七年,青年毛泽东在写给友人黎锦熙的信中说:‘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这个靠镇压农民起义发迹、使清朝苟延残喘三十年的曾国藩,有何过人之处令毛泽东‘独服’呢?从曾氏《家书》中我们可略见一二。 在腐败、懒惰、空虚、自私的社会环境中,曾氏执着地树立起一种严肃的生活态度,按照‘诚意’、‘主敬’、‘克己’、‘习劳’、‘有恒’五条原则,坚持进行自我修养。道光二十二年(曾三十一岁),他给自己订了个‘日课册’,‘凡日间过恶,身过、心过、口过,皆记出,终身不间断’,‘以便触目克治’,‘念念欲改过自新’。这种日记字字皆写正楷,作为‘诚意’的手段。不仅写,而且做。某次他猛省从前与某人结怨错在自己‘一朝之忿,不近人情’,当夜即往那人住处‘登  相似文献   

12.
对于“一二·九”运动的伟大意义,毛泽东同志早在纪念“一二·九”运动四周年大会上就作过精辟论述:“同‘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大革命的准备一样,‘一二·九’推动了‘七七’抗战,准备了‘七七’抗战.”时光荏苒,转眼已经过去60年了,本人作为领导这次运动的四个主要领导人的唯一幸存者,抚今追昔,更加怀念一起战斗过的彭涛、周小舟、李常青三位战友,和当年积极参加这场运动的同志们.  相似文献   

13.
求真     
宏图 《瞭望》1990,(19)
‘博’、‘专’、‘细’二字,为王国维氏治学之道。然‘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王氏为求真,颇注重‘集众思’。当他撰写《宋元戏曲考》时,据徐森玉先生回忆,‘我们聊天时,他总把话头引到这部书上来,听取我的意见。这时,另有一位朋友来看他、他还是用此法谈话,有时提出问题和我们研究,如有相反的意见,展开辩论,最后得出的结论,他都记在笔记里’。  相似文献   

14.
《党政论坛》2003,(7):10-12
胡锦涛同志“在‘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 的讲话”中指出:“毛泽东 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在长期 奋斗和艰辛探索中取得的宝贵精神 财富,是我们事业胜利前进的根 本保证,全党同志一定要倍加珍 惜。”对胡锦涛同志的这一论 述,应该认真学习,深刻领会。  相似文献   

15.
一、“历史周期率”与执政党建设问题的提出1945年7月,毛泽东和到延安参观访问的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先生进行了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长谈。在这次谈话中,黄炎培先生提出了著名的“历史周期率”问题,毛泽东首次提到革命胜利后执政党的建设问题(在这之前毛泽东已有思考)。当时,黄炎培对毛泽东说:“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家,不少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事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览…  相似文献   

16.
胡锦涛同志在今年“七一”发表重要讲话,号召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并要求“在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的认识上达到新的高度,在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始终做到‘三个代表’上取得新的成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同心同德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  相似文献   

17.
《各界》2014,(6):56-58
“当小孙子问我毛泽东是什么样子的时候,浮现在我眼前的不是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接受千百万红卫兵高呼‘万岁’的毛泽东,而是那个穿着打了补丁的印度绸衬衣,蹬着圆口布鞋,慈祥和蔼,有说有笑的毛泽东。”这是水静在一篇回忆毛泽东的文章中写下的文字。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指出:“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贯穿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全部观点的精髓。”因此,我们在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时,就要紧紧抓住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个精髓,从哲学的高度,掌握贯彻邓小平著作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  相似文献   

19.
身居企业,每言及人才,总不免有几分内愧。不为别的,只因在下才疏学浅,既拿不出科技攻关的绝招,又胸无振兴企业的良策,也便自认与‘人才’无缘,只可安于多年如一日的‘刀笔小吏’,作一点‘嫁衣裳’之类的活计也就是了。 然日前忽有惊闻,就是某厂将一远近闻名的‘酒桶’提为办公室主任,并造出舆论,称此举为‘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吾辈少见,却未敢‘多怪’,只觉茅塞顿开,喃喃自语道:‘噢,噢,噢,原来“酒桶”也是人才!’ 说‘酒桶’是人才,桌面上少有人讲,但实际生活中已成‘一族’。他们虽一不懂技术,二不懂管理,既无真才,又无实学,然在非常的社会环境下,却能发挥其特殊的作用,于是也往往特受领导赏  相似文献   

20.
古代有这样一则故事:唐太宗一次求教魏征:“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魏征答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太宗颇以为然.这个从善如流的君主,胸怀博大,虚心纳谏,善于听取不同意见,遂有贞观之治.故事向我们阐明了怎样才能明达远见的道理.当今也有一则故事:一位领导干部下乡搞调查,向一位熟悉的农民问起农业生产的情况,那农民问他:“你想听‘公话’还是想听‘私话’?”噫!话还有公私之分.这位领导忙问:“什么叫‘公话’,什么叫‘私话’?”农民悄悄告诉他:“‘公活’就是面面上的话,‘私话’就是心里头的话.”这位领导从农民倾心的“私话”里,了解到不少农业生产中存在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