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控制公共权力的四条路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祖云 《理论探讨》2005,2(2):21-23
公共权力的"悖论"决定了必须对其进行控制与约束,近现代政治理论与实践就是围绕着限制与约束公共权力这一主题而展开的。公共权力的控制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即宏观的控权架构与微观的控权设计,这两个层次的控权,实际上可以细分为四条途径,即道德控权、政治控权、法律控权与责任控权。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6,(5)
青少年自媒体政治参与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表现,随着自媒体的兴起和普及,自媒体"去中心化"表达方式、"裂变式"传播方式和"广场效应"等特点对青少年政治参与形成了双重影响,因此需要通过净化网络政治环境、把控网络参政过程以及保障网络政治秩序等方面对青少年网络参政进行引导。  相似文献   

3.
政治文明的法治化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现实要求。法治本是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又体现了政治文明的价值取向。政治文明法治化的主要表现,一是政治资源配置的法治化,协调整合(政治)权力和(公民)权利,制定和实施政治法;二是政治模式设计法治化,牢固确立宪政观念,特别是构建围绕权力执政党、国家和人民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新型政治关系;三是政治体制运行的法治化,提供旨在控权的政治制度,进一步理顺党政关系、规范政府行为。  相似文献   

4.
中国转型时期政治文化对政治稳定的二重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政治文化是政治稳定的社会心理纽带,它如同一只“看不见的手”,调控着政治系统的运作和发展。转型时型,我国社会政治文化伴随并适应整个社会转型而发生着一系列深刻变革:政治价值观实现着由“政治挂帅”向“政治为经济服务”的历史性转变,公民民主参与意识和法制观念增强,主流政治文化内部分层趋势扩大,文化冲突凸现。所有这些最终使得政治文化成为一把“双刃剑”,从正反两个方面影响着社会的政治认同、政治权威和公民政治行为,对政治稳定起着二重作用。为此,必须加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实现政治文化对政治稳定的良性促动  相似文献   

5.
政治发展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治发展研究是当代政治学的一个重要课题。自本世纪中期以来,一些西方学者对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因其理论明显带有西方主义色彩,所以未能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实践产生多少积极影响。我国是一个新型的社会主义国家,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因而同样面临政治发展的任务。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结构的变化,是政治发展的动力。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政治发展问题。在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的指导下,在推进政治发展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在这一过程中,与其他国家一样,政治稳定问题往往成为政治发展过程中的最大难题。文章特别指出,以“四小龙”的实践为依据的经济优先的政治发展模式并不适用于我国。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国需要通过政治发展来解决规范政府职能、抑制腐败、完善政治制度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论政治社会化的一般过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政治社会化过程包括如下四个在逻辑顺序上递进的、连续统一的环节:一是政治信息传播,即政治共同体内各种政治社会化组织和群体以一定的方式、渠道向社会成员传播各种政治文化信息的过程。二是政治观念内化,即社会个体通过一系列的心理行为过程,加工、转化政治信息传播过程中所获得的政治信息,完善政治人格、充实政治自我、更新政治观念的过程。三是政治态度演进。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态度产生的直接动因,政治态度的形成和改变与政治社会化是直接同一的,政治态度的演进过程伴随政治社会化纵向发展的全过程。四是贯穿个体一生的阶段性发展。由于社会个体的内在因素、政治社会化群体和组织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政治社会化过程将呈现出阶段性。上述四个环节各自又可分为若干个彼此间内在相联的层次  相似文献   

7.
冲突是政治社会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政治与冲突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因此,如何在冲突中寻求稳定与和谐构成政治生活的主题。而构建有效的政治冲突调控机制就成为政治体系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作为新的政治参与渠道,网络政治参与具有传统政治参与方式无法超越的优越性,它有助于人们及时表达政治见解,释放,情感情绪;有利于政府了解民意,调整政策,化解矛盾,从而实现政府与公民的有效沟通,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从而实现社会政治的稳定。但是,网络政治参与也对我溺的民主机制和社会政治稳定等方面提出了严峻挑战。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我们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才能趋利避害,保诞杜会的政治稳定.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9.
政治行为     
《团结》2010,(1):19-19
指人们关于政治生活的各种活动,主要指可见的政治行为,如竞选、抗议、罢工、战争等。自从政治科学发生行为主义革命后,政治行为一度成为政治分析的出发点和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0.
论中国新时期的政治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认为中国改革开放20年来,政治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政治体系的法治功能大大增强,政治体系有了崭新的整合功能,政治体系的民意表达功能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政治体系的执行功能实现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在追求政治与社会稳定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文章认为中国的政治发展有自己的演进逻辑,必须选择自己的政治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1.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启动了中国新时期的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国的政治发展从此步入了一个新阶段。本文简要回顾了20年来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进程,概括了政治体制改革领域取得的主要成绩,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经验,最后对未来的政治发展作了初步的展望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政治权力结构和运作的法制化以及公民素质的提高、公民文化的培育等发生了有利于促进政治现代化进程的重大变化。反观政治现代化因素的增长,我们发现中国政治现代化过程中的渐进式改革策略有利于保持政治的稳定,这为中国实现政治现代化的前提和保障,同时,也引起了我们关于政府与市场关系、政府与公民关系的一系列反思。  相似文献   

13.
孙中山关于政治心理的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在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过程中,高度重视新型政治文化的建设。他从“政治—心理”的视角出发,对其所处时代的政治实践,对政治活动中表现的心理现象及其与政治过程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概括和总结,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而丰富的政治心理思想  相似文献   

14.
试析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逻辑线索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首先界定了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内涵,即在政权组织、政治文化和国家与社会关系三个方面的变革演化。在此基础上,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起点、过程、内容、特征逐一具体分析,试图勾勒出改革开放20年来政治发展的逻辑线索,揭示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路向和前景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郭旭 《学理论》2008,(8):39-41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当代中国也进入了网络政治时代。在网络政治时代,当代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水平与政治参与制度化程度不相适应,严重影响着我国政府的有效性。本文分析了当代中国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寻求实现网络政治时代政府有效性与网络政治参与之间良性互动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6.
当下中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广泛议题折射的一系列观念形态的分歧,从本质上来说是政治观的分歧。这种分歧不仅危及当代中国政治建设与政治发展,而且危及作为这种建设和发展的前提,即政治共同体自身的存在与巩固。因此,构建一种新型政治观是消除各种分歧、维系政治共同体存在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蔺俊萍 《党政论坛》2010,(21):27-28
一、社会资本所蕴含的政治参与功能有利于维护政治稳定 政治参与是指公民通过合法的途径和方式,对国家的政治构成、政治运作、政治决策、政治结果的关心,  相似文献   

18.
政治社会化:涵义、特征、功能   总被引:47,自引:0,他引:47  
本文试图从分析政治社会化的各种不同定义入手,在把握其本质、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其功能,力求对政治社会化有更全面深刻的理解。文章将政治社会化的各种不同定义归纳为五种观点,即社会教化论、个体学习论、文化传承论、政治传播论、社会环境论,并进而揭示了政治社会化的内涵。将政治社会化的特征概括为政治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内化与外化的统一,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共同性与差异性的统一。认为政治社会化具有传播功能、教育功能、实现功能、变革功能  相似文献   

19.
政治发展中的政治智慧——政治设计的几个中国场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历史发展中,有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就是人类对社会发展乃至历史进程表现出一种参与意识和历史主动精神,追求正义、合理、秩序和合乎人性要求,借助于已有的历史经验和政治传统,以某种理想的政治目标为依归,以政治构想、政治方案、社会蓝图的种种方式对社会发展进行理性筹划和安排,而这种政治行为方式的实践与理论,在积极意义上同时也在消极意义上不同程度地干预了社会历史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张建斌 《学理论》2009,(27):80-81
本文拟对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苏联共产党在政治体制改革中“出让”政治权力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浅谈由此获得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