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很多学生朋友让我给他们写一句话,第一个跳入我的脑海的,就是"先做人,后做事"。我真的相信,一个人只有先把人做好,才能够做好一件事情。小时候,世界非常简单,总是习惯把周围的人进行分类:好人,或者坏人。慢慢长大,发现要分类太难了。就连自己,如果按照非黑即白的做法,都不知道应该归类成  相似文献   

2.
<正>童心永远不会老——《童年河》典藏版自序你好,亲爱的读者!如果你翻开这本书,我们就是朋友了。《童年河》是我的第一部小说,也是我数十年写作生涯中结识读者最多的一本书。《童年河》出版五年,给我带来太多的欣慰和惊喜。一本小说的出版,就像一个孩子问世,他会遇到很多人,会结识很多朋友,会和  相似文献   

3.
<正>偶然的机缘巧合,我经历了哈佛大学的一堂人生体验课。课程开始,所有的人被分成了两组,里面一圈,外面一圈,面对面站着,参与体验的有一百来人,围满了整个会场。教授先向我们讲授了规则:在遇到的人中,如果这个人你只是擦肩而过,不想和他或她做朋友,就伸出一个手指;如果你觉得这个人还可以,想认识一下,就伸出两个手指;如果你愿意和这个人做朋友就伸出三个手指;如果你认为这个人是你生命中的贵人,你  相似文献   

4.
白宇 《侨园》2013,(11):25-25
<正>我在法国生活多年,让我很感兴趣的是,外国人喜欢问中国人的问题。经过筛选、整理,不妨选择几例给读者看看。你最惊讶的事情是什么?到了外国,刚结识的外国同事、朋友最喜欢问的问题就是:"你到了我们国家,最令你震惊和奇怪的事情是什么?"如果我们要以诚实的态度回答,答案应该是:这里的一切和我的想象差不多。原因很简单,今天的中国人通过报刊、电视、电影、因特网等媒介对外国的政治、文化、生活都有翔实的了解,来到国外,除了一时语言还不适应外,没什么可震惊的。  相似文献   

5.
正有个大学生这样问大连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我自认为是一个心地善良、品行端正的人,可为什么在人际交往中,有人越来越不把我当一回事呢?请问王董,我以后该怎么做?"王健林微笑地望着他,送给他五个"学会"的建议:1.学会拒绝。你不会拒绝,太好说话,别人就越来越不把你当一回事。什么事情,别人一找就答应;什么东西,别人一给就要。做人要懂得该拒绝的事要坚决拒绝,人的价值很多时候是靠拒绝得来的。拒绝可以让你变得更珍贵。  相似文献   

6.
“成功”人士一定要知道,朋友有“私人”朋友和“场面”朋友之分。“私人”朋友会陪伴你历经荣辱沉浮,无论你地位高、地位低,还是没有地位,“私人”朋友都会真正地关心你、帮助你,喜欢和你在一起。“场面”朋友是你的地位、权力和影响力的朋友。“场面”朋友是前一个拥有你地位的人的朋友,也是下一个拥有这个地位的人的朋友。 上边这个划分,不是我的发明,而是美国的肯特·基思博士在最近畅销的《似非而是》一书中说的。他做过州政府的官员,做过高科技园区的开发商,也做过私  相似文献   

7.
刘洪 《瞭望》2004,(46)
如果敌人旗鼓相当,阿拉法特或许早已成为一个胜者名垂青史;但面对超强的敌人和自己弱者的处境,他注定是一个带有悲剧色彩的英雄。他波澜起伏的人生,昂扬的革命激情,悲壮的人生结局,让人敬佩、感叹,也让人扼腕。  相似文献   

8.
正你是个爱抱怨的人吗?你经常对很多人、事、地方不满意吗?总是有这样那样的杂事琐事让你难以心想事成吗?他人常常是你成功的障碍而不是帮助者吗?你从未想过自己有什么不对之处吗?请思考下面这5个对你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借口。1.没时间真的吗?你真的没有时间做不仅对你个人,而且对于和你有关的人也有利的事情吗?如果连做能够改善自己生活质量事情的  相似文献   

9.
<正>我们一直注意保守自身,可是很多时候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因素:空间。如果你在某一个早晨起来,满怀着喜爱与情感祝福了你的空间,你说:"我住的是一个多么舒服的地方啊!而我又何其有幸能拥有这么一个地方!"你即刻会感觉一切都不一样了。万物是一体,真是所言非虚,这时候,房子摇身一变,成了你的朋友。当你心情不是那么好的时候,你也能从房子得到慰藉。反过来,如果你每次走进家中都想:"这房子真小"或"我  相似文献   

10.
娄岩 《侨园》2012,(4):30
在海外生活多年,总的印象是西方人办起事来一是一,二是二,中规中矩,而且很难变通.但如果你认为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就大错特错了.就像我过去以为国外的银行不会出错,国外其它服务性行业认真负责一样.总是吃了许多亏才懂得要认真对待,总是用花钱交学费买教训来安慰自己,从而给自己一个说法.因此总在同一类错误上恶性循环,这就是愚蠢了.虽然这些不是普遍现象,但也决非个例,就像我的电话付费单总会出错,我必须经常和他们理论才能最终得以纠正一样.我想各位读者应该比我聪明,不会一而再再而三犯同样的错误,也知道在生活中举一反三.其实真不是我们太愚蠢,而是我们太容易相信.我们喜欢先入为主的思想方法,凡事主观片面地定出是非标准,而很少考虑是人就会犯错误,世界上就没有完全正确的东西.  相似文献   

11.
老兵     
娄岩 《侨园》2012,(7):62
一回到国内朋友就告诉我,他的邻居是个参加过远征军的老兵.这不禁让我喜出望外,一方面是好奇心作祟,另一方面也想从老兵那里挖些素材和感人的故事与大家分享. 那天我和朋友出去吃饭回来,老远就看见一个中年女子推着一个老者在小区的林荫路上边行边聊.“那个被推的人就是老兵.”朋友对我说.“过去看看.”我饶有兴趣地大步向前走去,把朋友远远甩在后面.  相似文献   

12.
体味世事     
很多人追求的往往不是幸福,而是追求让自己在别人看起来很幸福。关于灵魂的交易是最矛盾的:当你护卫时,它无价可比;当你拍卖时,它分文不值。良心是我心里的一个三角形,我没有做坏事,它便静静不动;如果我干了坏事,它便倒了过来,每一角都把我刺痛;  相似文献   

13.
正紧张忙碌的生活,竞争激烈的职场,人事关系的繁杂,居高不下的物价,每一样都让人抓狂,每一样都会把心塞得满满的,无法顾及其他。这时候,我们不妨给自己列一份快乐清单,理顺一下快乐的方向。1.常陪父母吃饭不知道你计算过没有,如果你在外求学,或者在外工作。抑或结了婚,有了自己的小家庭。恐怕陪父母吃一顿饭都是奢侈的事情。你不妨算一下,如果你一个星期陪父  相似文献   

14.
未来     
娄岩 《侨园》2012,(6):34
临回美国的最后一个晚上,我原本想和父母在一起,但朋友的一个电话又让我忘记了最后陪父母一个晚上的诺言.在送我回家的路上朋友问:"这次回国感觉如何?"我脱口而出的竟是"我仿佛完全忘记了在国外生活了十多年的事实."用我母亲的话说:"这孩子回国这么多天就没在家里吃过一顿饭."一个朋友更是调侃我道:"我就没看过一个像你这样从国外回来的人,比总理还忙的."  相似文献   

15.
对号莫入座     
我在一家报纸上发表了一篇杂文,没想到居然有人对号入座。有位朋友对我说:“你那篇杂文一看就知道,写的是我们单位张××。”还有的同事对我说:“你那篇杂文写的就是我们单位李××。”有位诤友打电话提醒我:“你要当心,我们单位×××看了你写的那篇杂文很恼火,说你写的是他,侵犯他的名誉权,准备找你打官司!”我真感到莫名其妙,哭笑不得,一篇文章怎么有这么多人来对号入座呢?再一想,这也许是智极生蠢,心中有鬼的人是神经过敏,疑神疑鬼,这也不奇怪。一个座位,让谁坐呢?这倒把我难住了。当初我写那篇文章并未想到这些,这是节外生枝,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杂文这东西,有人爱,有人怕,也有人恨;杂文作者也如此。杂文被人公认是匕首、投枪、银针,就必然要刺  相似文献   

16.
<正>有哪些特征表明别人比你聪明?找出这些特征,你便可以找出那些聪明人。以下为聪明人的特征:1.他们发言没你多,因为他们知道倾听能使人聪明。2.他们对专业以外的知识了解很多。他们拥有宽广的思路,对每个人做的事情都颇感兴趣。3.他们自如地处理家庭、工作和个人兴趣的关系,看起来面面俱到。4.他们偶尔使用社交媒体——只是偶尔,并不总是。这不仅是另一个倾听的机会,也是他们获悉自己可能错过的事物的机会。  相似文献   

17.
英国前首相劳伦-乔治有一个习惯,就是总好随手关上身后的门。有一天,乔治和朋友在院子里散步,他们每经过一扇门,乔治总是随手把门关上。“你有必要把这些门关上吗?”朋友很是纳闷。“哦,当然有这个必要。”乔治微笑着说:“我这一生都在关我身后的门,你知道,这是必须要做的事。当你关门时,也将过去的一切留在了身后,不管是美好的成就,还是让人懊恼的失误。然后,你又可以重新开始。”  相似文献   

18.
于丹 《党政论坛》2009,(2):28-28
在生活中,可能很多人做的事情都是相同的,但是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的诠释态度却可能是完全不同的。我曾经在一本书中读到一个故事。一个15世纪的宗教改革家,他说他年轻的时候,曾路过一个巨大的石料场,他看到很多人在烈日下汗流浃背在搬石料,但他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他就问第一个人,  相似文献   

19.
刘锴 《各界》2007,(11)
一 很早以前我就知道有"成功学"这个名词,但一直没有深入理解这个名词的含义;我也曾在高中阶段买过<卡耐基人际成功学>,但是一直没有静下心来好好读读这本书.我对"成功学"有全新的理解还是2005年的事情,说起这,我还得感激一位朋友--"学习与机遇"老师.  相似文献   

20.
《侨园》2017,(Z1)
正在中国,吃饭是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大家都知道怎么享受一顿饭,可谁知道吃完后怎么好好结束一顿饭呢?在家吃饭的时候,我们会帮父母洗洗碗,或者起码要帮着把碗筷等餐具收到厨房去。这是一种非常文明的行为。不过,我发现一个令我大惑不解的现象:如果离开家到了外面,这些文明的行为就会莫名其妙地消失。比方说,我在食堂吃饭时,看到了这样一个现象:大多数人吃完饭后就头也不回地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