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刘淑金 《新长征》2008,(7):40-40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由此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这无疑成为中国历史的标志点,因为是改革开放,是解放思想,实现了中国当代发展历史性的转折,中国命运由此改变,社会转型也由此开始。  相似文献   

2.
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大转折时期。1976年至1980年第五个五年计划期间,经历了从“文化大革命”到粉碎“四人帮”,再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的重大历史转折。这一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时期,也是我国经济建设战略思想全面调整的重要转折期。  相似文献   

3.
大力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是一种理论诉求,也是一种现实需要和历史使命。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战略任务,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更是强调要“不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相似文献   

4.
《天津支部生活》2012,(12):54-54
“建设美丽中国”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党的90多年历史上第一次使用的一个概念。这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的深刻把握和自觉认知,是党的执政理念的新发展,是党的治国战略的重大创新。“美丽中国”的概念,十分动听、十分诱人,让人发自内心油然而生一种幸福感、自豪感。同时,也使人们对“美丽中国”充满了期待,对“建设美丽中国”充满信心。  相似文献   

5.
周瑞金 《前线》2012,(6):59-61
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历史上,署名“皇甫平”的四篇评论书写了不可磨灭的一页。“皇甫平”这个名字也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20多年后的今天,回顾历史,我们是否清晰地知道“皇甫平”的来龙去脉?是否准确理解“皇甫平”的深意?  相似文献   

6.
郭湛 《前线》2014,(2):42-43
人是一种现实历史的存在。我们共同生活在当今这样一个历史时代,共处于这样一个社会和自然环境中。这是一种历史的机缘。在当代中国历史条件下,风云际会,我们应该做什么和能够做什么?每一个有历史感的中国人都会想到这个问题。李瑞环同志常说:“历史的人要办历史的事”。作为历史的人,我们要能够自觉地参与历史创造,就要有自觉的历史意识。这是历史的人的历史自觉,有这种历史自觉,可以使我们在实践中更准确地把握现实历史过程,做好我们该做并能做的事。  相似文献   

7.
大力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是一种理论诉求,也是一种现实需要和历史使命。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战略任务,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更是强调要“不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相似文献   

8.
胡大牛 《探索》2011,(4):40-43
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的发展清楚地表明,中国共产党作为现代政党,其产生、革命领导地位、执政地位和业绩,皆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共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将中国一步步引向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文化科学化;中共对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历史性贡献,构成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线乃至世界现代历史的一个重要部分,远非在不同程度上出于不同目的而以偏概全的“文化范式”、“现代化范式”之类所能够包容或取代的——这是历史的基本事实,自然就应是历史认识的基本结论。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与中国当代史上的伟大转折(朱佳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过程的历史回顾(程中原)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起点(孙武安)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经过拨乱反正,系统总结了20世纪世界和中国社会主义运动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经验,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逐步创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飞跃,即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向当代社会主义的转变,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内形势发生了极…  相似文献   

11.
5年是一个历史单元,也是一个历史起点。 2011,满载“十一五”的喜人成就,满怀“十二五”的美好憧憬,中国“再出发”。 这5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浪花一朵;这5年,在中国的记忆里却是狂涛巨澜。  相似文献   

12.
5年是一个历史单元,也是一个历史起点。 2011,满载“十一五”的喜人成就,满怀“十二五”的美好憧憬,中国“再出发”。 这5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浪花一朵;这5年,在中国的记忆里却是狂涛巨澜。  相似文献   

13.
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谈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从此,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总书记提出的“伟大革命”这一理念,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命题。解读这一命题,深刻领会其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有益于我们充分认识和深刻理解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和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4.
30年前召开的短短5天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因其伟大的历史贡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共产党历史乃至中国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过去理论界比较注重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转折意义.但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高度看.十一届三中全会不仅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起点.而且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思想来源。十一届三中全会高扬的改革精神、  相似文献   

15.
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指出,如果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可以称作“中国道路”、“中国经验”或“中国模式”,是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系列战略策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既是一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当代化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主义中国化和当代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1978年,我们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总结“文化大革命”的教训的基础上,在研究国际经验和世界形势基础上,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相似文献   

17.
“十个结合”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总结概括、并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具体阐明的宝贵经验和主要精神。“十个结合”是适应当代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的创造性新“结合”,开辟了中国特色式“结合”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8.
一个国家政治模式的优劣决定着本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前途命运。一个国家的政治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且具有历史必然性,是历史的抉择。中国古代传统政治模式总体上来说是一种“人治”的社会,而现代中国则更注重“法”的规范和强制作用,力图建立一个“法治”国家。  相似文献   

19.
钟惠 《四川党史》2003,(2):17-18
改革开放使中国进入可称为盛世的现代化经济起飞的“黄金时代”———这就是当代中国的大局所在,是中国发展的大势所趋。为了真正洞见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我们应当把它放到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背景中去,把握以下三个参照系,层层深入地进行对比研究,从而揭示出中国共产党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所起的伟大作用和所担负的历史使命。新中国建立50多年的三大阶段之比较新中国建立后的50多年来,大体可划分为三大阶段:“新中国建立初期头8年———曲折发展22年———改革开放20多年”,总的来看是一条“高———低———更高”的螺旋曲线,…  相似文献   

20.
被称之为中国当代革命历史形象教材的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写了那么多的当代革命历史事件,却唯独没有“八一”南昌起义,没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