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二战后美国占领了冲绳群岛,1951年签订的《对日和约》第3条成为美国拥有该群岛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的法律依据。1953年美国将冲绳群岛的一部分奄美群岛归还给日本,之后一直到50年代结束几乎没有对日本作出任何让步,僵硬地坚持维持现状的政策。当时冲绳问题更多集中在岛内美军与冲绳人的对立上。如果说50年代是军方要求和冲绳人对正义、民权和自治政府的诉求之间严重的对立冲突时期的话,60年代对冲绳来说是一个转折点,这是美国不可避免的让步时期,也是冲绳行政权最终回归日本时代的开始。那么,为什么美国在60年代在对冲绳政策上开始所松动,这种政策松动如何表现出来,其结果如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这是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南海问题在越南外交中影响力不断增大的角度,解析越共十二大期间的越南外交。文章首先剖析越共十一大期间南海问题如何主导越南外交,再在此基础上分析越共十二大期间越南外交为南海问题所主导的可能性。南海问题在越南外交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影响到越南外交的走向以及多组重要的双边关系,影响到南海地区局势。越南外交被南海问题所主导,即越南外交"南海问题化"的背景因素包括:首先,越南的多重"危机感"折射到南海问题上,放大了南海问题对越南的影响力;其次,南海的重要性被空前提高,导致越南内政与外交在南海问题上的投入都越来越大;第三,专业外交团队的积极运作,是越南外交"南海问题化"的直接原因。上述三个方面因素在越共十二大期间,不仅不会消失,还有可能被进一步强化。此外,越南外交因南海问题而更趋活跃和积极,提升了越南的战略优势,为越南赢得了更多国际支持。所以,越共十二大期间越南外交"南海问题化"的态势会进一步强化。  相似文献   

3.
林冈  周文星 《美国研究》2020,34(3):35-51
通过对第93~116届国会期间涉台议案和决议案的实证分析可以发现,中美关系和两岸关系的同步良性发展是限制国会干涉台湾问题的关键外因,白宫在推行对华政策时能否摆脱国会的牵制则是重要内因。后者不但取决于总统所属的政党能在多大程度上掌控参众两院,也有赖于总统个人因素。此外,台湾政治游说对涉台立法也有较高的相关性。2016年以来中美关系和两岸关系同步下滑,增加了国会加强涉台立法的诱因。遭到众议院弹劾案打击的特朗普可能屈服于国会的压力,国会势将推出更多的"友台"议案和决议案。美台勾连的强化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前景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展望未来,唯有中美关系和两岸关系都朝良性方向发展,台湾问题才有和平解决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李聪慧 《东南亚研究》2023,(3):133-152+157-158
艾森豪威尔政府对缅甸的援助活动主要围绕其对缅中立外交的认知展开。入主白宫后,艾森豪威尔对东南亚区域一度奉行整体遏制战略,漠视缅甸独特的中立外交政策和援助请求。随着1955年万隆会议召开以及中苏两国与第三世界国家经济联系的加强,美国逐渐放弃区域整体战略,不仅接受了缅甸的中立外交立场,还向其提供大规模的经济援助。在此过程中,美国不断做出“妥协”与“退让”,在援助谈判中便出现了施援国处于被动地位而受援国占据主动地位的吊诡现象。总的来看,美国寄希望于利用援助影响缅甸的内政外交,而缅甸期望通过“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外援促进国家经济建设。双方在援助目标上的分歧构成了美国对缅援助的结构性矛盾,也凸显了冷战时期美国对外援助面临的一个重要困境,即美国对外援助并不完全是影响受援国的有力工具,反而会成为受援国试图影响美国外交政策的重要杠杆。  相似文献   

5.
日本高度重视2000年7月八国首脑会议发表的《冲绳IT宪章》。朝野上下普遍认识到:信息产业发展是21世纪日本经济最有效的推动力,信息化和信息技术(IT)革命又是促进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从而看到差距,推出举措,提出5年赶超的战略目标。近年信息产业的新发展,已遍及日本列岛。本文拟对近年日本信息产业发展的突出特点、重要举措、存在的问题等作些浅析,进而探讨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2008年是李明博总统执政的第一年,也成为韩国政治外交领域极不平静的一年。由于新政府的成立,2008年韩国在政治和外交等方面都出现了很大的变化。新旧政权交接后,政府的政策方针发生了变化,无论是在政治层面还是外交领域都出现了一个相对“混乱的时期”。所幸的是,由于李明博政府审时度势、适时地调整了国内外政策,逐渐克服了困境,并在朝野合作和中韩关系等方面开创了新局面。本文就2008年韩国政治、外交领域的几个主要方面做一考察和综述。  相似文献   

7.
浅论中美关系的大环境和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缉思 《美国研究》2006,20(1):89-96
中美关系的国际大环境是:“一超多强”的大国关系基本稳定,全球非传统安全问题突出。2005年是冷战结束以来中美关系最平稳、最成熟的一年,脱离了“非敌即友”的简单逻辑。美国明确地把中国定位为崛起的大国,视为仅次于伊斯兰激进势力的战略对手。中美双边问题日益多边化,特别是在中日摩擦增加的情况下,中美日三边互动具有重要意义。台湾问题暂时不处于中美关系的中心位置,有利于两岸关系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8.
20世纪末,韩国逐步意识到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价值,开启了其追求公共外交突破的新阶段。基于塑造一个良好、健康和正面的国家形象目的,韩国政府和韩国民间组织拉开了在公共外交领域的耕作的序幕。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韩国文化逐渐被定位为韩国公共外交的主要工具之一。韩文化在传播过程增进了韩国对外交流以及加强了国际社会对韩国的认同感,同时,韩国公共外交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技术变革等限制因素也不容忽略。  相似文献   

9.
历史是由一个个瞬间组成的。回望刚刚过去的2015年,我们会记住哪些精彩的瞬间呢?白宫漫步在华盛顿如水的夜色中,习近平主席与奥巴马总统从白宫出来,穿过宾夕法尼亚大道走向布莱尔国宾馆的那一刻,是一个经典的瞬间。当地时间9月24日,习近平主席抵达白宫,开始对美国的首次国事访问。随后,两位领导人摘掉领带,轻松地从白宫西翼办公室...  相似文献   

10.
从"双重国籍"的放弃看中国侨务与外交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探讨了1954-1955年新中国通过谈判放弃"双重国籍"问题的外交背景,认为放弃"双重国籍"是新中国在权衡周边安全环境和国家利益得失后进行外交战略和策略调整的重大举措,也是同一时期中国进行外交战略和策略调整的重要佐证,还是将侨务与外交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最为重大的历史事件.在此基础上,本文还论述了中国外交战略和策略调整背景下的侨务工作,既具体分析了侨务对外交的服从情况,又明确指出了侨务对外交的补充与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从边缘到中心:美国气候变化政策的演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简要地论述了气候变化在美国从环境问题上升为安全问题的历程,并分析了自1989年以来美国政府气候变化政策的演变.本文认为,气候变化问题在美国政策议程中经历了从边缘向中心移动的过程,现已被美国当作21世纪国际安全中具有战略意义的核心安全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2.
马洪喜 《当代亚太》2012,(3):131-146
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营造客观友善的国际舆论环境,是一个国家开展外交的重要内容。无论是从战略角度还是从国家利益的角度,中日双边关系对中国来说均举足轻重,但是双边领土争端问题却成为横亘在两国政府和民间的重要障碍。无论是中国的对日政策还是日本的对华政策,都离不开美国因素的干扰,而媒体舆论又是美国政府对外政策制定的重要背景因素,因此,本文搜集了1980~2010年美国主流媒体《纽约时报》关于中日领土争端议题的98篇新闻报道,并对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研究和分析,力图再现时代条件制约下美国大众传播媒体有关中日双边关系的评论。  相似文献   

13.
美国经济学家马丁·布朗芬布伦纳对日本经济颇有研究,并深入参与了战后日本经济的重建工作。他极力支持"道奇路线"的紧缩政策,为解决冲绳货币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在夏普税制使节团和联合国亚洲远东经济委员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参考其论文与自传,并结合其学习和工作经历,力图概括指出马丁.布朗芬布伦纳对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思考及其所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战后日本在政治、经济、社会结构等诸多领域都呈现出重大变化,作为政治一环的外交自然也不例外。在战前,天皇从未踏出国门参与外交活动。然而,在1975年昭和天皇访美之后,"天皇外交"成为了日本战后外交体系的重要环节,带动了政、官、财、民的全方位对外交流,逐渐形成有规律性的"范式",在改善日本与其他国家关系上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战后"天皇外交"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必须予以警惕的。  相似文献   

15.
姚家庆 《东南亚研究》2012,(1):41-46,63
本文讨论了东莞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关系以及东莞地方政府对东盟国家的经济外交。文章认为中国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与外资逐渐形成一种新的跨境合作模式,而这种合作模式是否成功的关键则在于地方政府经济外交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欧盟扩大过程中的安全政策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了欧盟扩大过程中的安全政策问题,认为欧盟的安全架构可以为其内部,甚至是世界的安全稳定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卫生外交虽然起步较晚,但在周边外交中的作用不断加大。中日韩三方卫生合作始于卫生安全领域,在对非典危机和禽流感疫情的协调处理中逐渐得以改善,主要表现为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0+3框架,以及中日韩卫生部长会议机制下开展的多边及双边卫生合作,合作领域从传染病逐渐延伸至非传染性疾病、食品安全、全民健康覆盖等广泛领域。然而,中日韩卫生合作面临内生动力不足、主导权不明确、合作层次单一、缺乏有效融资平台等一系列挑战。中国应充分认识卫生外交在中日韩三方合作中的独特作用,在中国全球卫生战略的指导下,更加积极主动地引领和推动新型的中日韩卫生合作的转型和创新。  相似文献   

18.
历史上俄国领导人的政治任期与俄的国际地位有一定的相关性。俄政权交接制度化程度较低,往往影响到国内和国际稳定。考虑到普京任内卓越的贡献和影响力,其政权交接问题对俄外交势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如果2008年普京离任,其外交方针将保持延续性,即普京的接班人将继续一方面把欧亚中部作为外交政策的优先着力点,另一方面努力保持与G7为代表的发达世界之间的和谐。受种种结构性因素制约,如果将来的权力交接出现失控,不排除普京时代的外交进程中断的可能。  相似文献   

19.
2014年,越南在经济领域取得相对较好的成绩,经济增长超出预定目标,连续三年实现贸易顺差,并创历史新高,且顺利完成控制通胀的任务,经济持续回暖。尽管仍存在着不少问题,但在当今世界经济普遍低迷的形势下,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越南的政治发展基本稳定,但随着改革的深入,新的困难与挑战逐渐显露并考验着越共的执政能力。与中国的关系因南海争议陷入低谷。  相似文献   

20.
美国的"合作降低威胁"项目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92年正式启动以来,美国的"合作降低威胁"项目取得了重要成就,并从一种旨在降低前苏联核武器失控所构成的即时威胁的应急措施逐渐演变成为美国全球不扩散战略的重要工具.在对项目的主要内容、演变过程及美国的动机进行考察后,本文认为,美国实施"合作降低威胁"项目主要出于其自身安全利益和为外交战略服务的,项目自身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但美国这一努力在客观上为促进国际安全和一种新型国际不扩散机制的创设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