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激情犯罪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犯罪,在生活中越来越常见。很多国家的法律都对其做出了相应的规定。但是,我国的刑法当中却没有对它做出相应的规定。这对于激情犯罪多发的现状是不符的。所以我国应当对激情犯罪的刑事责任、概念、以及量刑等方面进行系统的规定。本文试图从这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以期能对我国的刑事犯罪预防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2.
对激情犯罪立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激情犯罪立法的比较研究陈航一、刑法应否对激情犯罪作明文规定考察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刑法立法,对此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大多数国家持肯定态度,比如前苏联、罗马尼亚、蒙古、法国、德国、意大利、奥地利、西班牙、瑞士、格陵兰、美国、巴西、朝鲜、保加利亚等对激情...  相似文献   

3.
目前,司法实践中,激情犯罪已越来越频繁地被用作减轻被告人刑事责任、予以从宽处罚的理由。但是,由于我国法律没有对激情犯罪做出明确的规定,对激情犯罪的判断亦无统一标准,社会公众的理解比较浅显模糊,导致激情犯罪出现滥用、错用的现象。尤其是在药家鑫案中,辩护律师以其属"激情杀人"作为请求法庭从轻判决的理由之一,引发社会各界诸多争议。如何正确认定激情犯罪,是正确理解、适用激情犯罪情节时必须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将就激情犯罪的基本内容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4.
论激情犯罪的心理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激情犯罪的心理因素董石竹激情犯罪多发生在心理素质很不成熟的年轻人中,表现为明显的心理缺陷综合症。从主体心理结构上看,导致激情犯罪的心理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1、调节心理需要结构的能力较差。需要是人的心理现象的基本方面,它处于人的意识的较高层次,是个体...  相似文献   

5.
论激情犯罪的刑事责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激情犯罪的概念本身所涉及的三个范畴即情感、激情和激情犯罪各有其独特且丰富的内涵.在充分揭示其内涵的基础上,应主要依据刺激的不同性质而区分两类激情犯罪,然后再循着由刑事责任本质而确立的分析路径,展开对激情犯罪的刑事责任问题的剖析,最终可得出结论:不同类型的激情犯罪所负刑事责任在质和量的根据上有联系,但更有区别.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激情犯罪案件已占刑事案件的1/3,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激情犯罪具有情境性、情绪性、爆发性等六个特征“引发激情犯罪的原因是长期而复杂的,既有心理上的制约,又有家庭、社会行为人性格、外界环境等多方面因素。预防激情犯罪必须个人、家庭、社会三方并举,必须在提高人的心理素养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发生在其中的激情犯罪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学生激情犯罪案件近年来不断发生,是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研究和探讨大学生激情犯罪的形成原因,有利于得出相应的对策,对于预防、减少大学生激情犯罪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当前大学生激情犯罪较为突出,在大学生犯罪中所占的比例较大,对社会的危害很大。大学生心理尚不定型,具有很大的变动性和可塑性,通过及时的有针对性的思想道德教育,大学生激情犯罪行为是可以预防及矫正的。心理素质差、教育的不足是大学生激情犯罪的形成的主要内因与外因。因而从内部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注重能力培养,到外部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注重环境的优化是预防大学生激情犯罪的重要形式及途径。  相似文献   

9.
谈激情犯罪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迅速爆发的、短暂而难以控制的情绪状态。它是由对当事人有重大意义的突然事件和强烈刺激产生的。在暴怒、绝望、激愤等激情心理状态下实施暴力的犯罪行为,即激情犯罪,在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实践中,是经常遇到的。激情犯罪,有其产生的诱因、犯罪特点  相似文献   

10.
情绪冲动型的激情犯罪已经占到了伤害和杀人案总比例的70%左右,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讨论,农民工和未成年人等社会中的一部分人比正常人更容易发生激情犯罪,成为激情犯罪的高危人群。对于激情犯罪来说"预防它比打击它更有价值"。因此,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避免产生引起激情犯罪的"刺激源"。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激情犯罪的防制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青少年激情犯罪的含义与特点所谓激情犯罪,是指行为人在一种强烈而短暂、爆发式的情绪状态下实施的犯罪行为。由于某种外界的强烈刺激,行为人处于激情状态,其认识范围变得狭窄,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受到抑制,不能对其实施的行为的性质、意义及后果做出及时正确的评价,通常做出不合逻辑、不计后果的行为。日本学者中田修指出,激情犯罪人是“一个人受到外在诱因的刺激,使其正常的性格呈现出麻痹状态,未经思索,即将冲动的感情瞬间化为沸腾的情绪表现出来而犯罪者。”犤1犦激情犯罪在某种程度上是长期受压抑的情感或者需要爆发的结果,激情犯罪…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大学生犯罪案件层出不穷,尤其以激情犯罪最为突出。我国大学生犯罪呈现案件增多、涉案主体扩大的趋势。究其原因,可从主观和客观两个层面来分析。就预防大学生激情犯罪而言,应当从学生个人、家庭学校教育、以及社会三个层面着手,重点在学生个人及社会两个层面。  相似文献   

13.
赵鑫 《法制与社会》2014,(13):295-296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犯罪形式凸现出来。"激情犯罪"这一词汇自药家鑫案件之后在市民社会中爆炸开来。很多人认为这是句无理取闹的"辩词",殊不知其背后蕴藏着极强的刑法学专业性。本文围绕轰动一时的"哈尔滨杀医案"展开,通过分析"激情犯罪"的语意,建立比较系统的"激情犯罪"的认定标准,并依此来分析"哈尔滨杀医案"。每一个案件背后都存在着若干个事实,而事实背后隐藏的是制度的不完善、伦理道德的缺陷、以及对法律的蔑视。面对"激情杀人"这个不争的事实,我们应当以一种理性的心态面对法律漏洞,弥补"激情犯罪"在刑法上的空白。  相似文献   

14.
袁霞 《法治研究》2010,(1):98-102
近年来,在校大学生犯罪现象日益严重,特别是激情犯罪尤为突出,涉案学生及其家庭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学校教学和管理秩序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和干扰,也给社会造成了重大损失。为此,本文分析了大学生激情犯罪的现状,究其成因展开了调查问卷,并探讨了如何针对导致大学生激情犯罪的几大因素采取更有效的预防措施及教育策略,以避免激情犯罪,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和自我同一性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浅谈激情犯罪的成因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激情犯罪是当前社会中比较突出的一类犯罪。本文对激情犯罪的特点、成因和对策进行了研究,找出了预防的办法及对策。  相似文献   

16.
激情犯罪是我国的立法空白点,却是世界各国刑法典普遍的法定从轻原则。刑法学研究的激情犯罪的范围较窄,仅限于因他人"不义"的言行而引起短暂强烈的情绪控制下实行的突发性暴力犯罪。2010司法解释首次明确基于"义愤"的突发性犯罪应酌情从轻,依据该解释可以界定我国激情犯罪的基本形态,并探究其特殊性。激情犯罪从轻的依据在于人身危险性,体现了背后刑罚个别化的刑罚原则。司法解释对于"激情犯罪"的明确,其实质是对我国罪刑均衡和刑罚个别化相结合的刑罚原则的阐明。这种结合体现了功利主义和报应主义刑罚观的融合,也体现了刑罚个别化原则对于我国刑罚原则的重构和修正。  相似文献   

17.
郑仁启 《法制与社会》2012,(14):266-267
青年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发育的转型期,心理波动大,诱发激情犯罪的机率高;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青年学生激情犯罪具有犯罪意念产生快、行动迅速、手段残忍、后果严重等特点;青年学生激情犯罪的心理预防可以从广泛普及心理知识、加强心理素质训练、及时实施心理干预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8.
面对训斥,儿子将匕首指向父母;几句拌嘴,丈夫对妻子挥刀相向;一个剐蹭,两名司机拳脚相加直至兵刃相见,这些均属激情犯罪的案件。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激情犯罪案件已占刑事案件的三分之一,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本文从犯罪心理学的视角,对激情犯罪的特征、成因、预防进行了系统论述。首先,从情境性、情绪性、爆发性等方面指出了其理论与实践同构的六个特征;其次,从价值观念、人格构成、心理品质等方面剖析了主客观交织的五个成因;最后,从社会文化、家庭环境、自我调适等方面提出了内外因互动的五个对策。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据有关资料显示,激情犯罪在我国刑事犯罪案件中的比例已占到三分之一,而且六成命案祸起激情犯罪,并呈愈演愈烈的趋势。它有可能对建设平安、构建和谐社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应引起各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社会环境进入社会结构全面转型状态,各种利益关系重新调整,新的矛盾不断出现,社会生活和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一方面给社会的发展注入勃勃生机,为维护社会的稳定提供可靠的保证。另一方面也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社会心理的失衡,社会行为的失范,社会关系的磨擦,社会矛盾的碰撞,导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