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巧渡金沙江后抵进冕宁县城。为了强渡天险大渡河,争取北上抗日的时间,拯救中华民族危亡,针对当时蒋介石放出的“红军过不了彝区”,“要在大渡河畔消灭红军,使红军重演石达开全军覆灭的历史悲剧”的断言,红军首先必须顺利地通过彝族聚居区。 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中央深谋远虑,决定成立以红军总指挥刘伯承为司令员、红一军团政委聂荣臻为政委的先遣队,扫清红军北上的道路。当刘、聂二将军率领  相似文献   

2.
在月城西昌闹市中心巍然矗立着一尊刘伯承与小叶丹“彝海结盟纪念碑”雕塑。这尊雕塑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1935年5月初,中央红军渡过金沙江后,于5月中旬沿西(昌)会(理)大道北上,经泸沽、冕宁进入彝族地区。5月22日晨,红—军团—师—团在先遣司令刘伯承和政委聂荣臻率领下,从大桥场出发翻越峨瓦山进入果基(沽鸡)家彝族区。行至彝海,刘伯承、聂荣臻命令队伍停止前进。红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反复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果基(沽鸡)家头人小叶丹知道后,遂带人下山,在江家店子见到红军。小叶丹提出“要见你们的司令员,我们讲和不打”。随即,在彝海边,刘伯承与小叶丹进行了诚挚友好的交谈,刘伯承讲  相似文献   

3.
贵州彝族社会历史的研究来历已久。“六山六水”民族调查中的乌蒙山和北盘江、乌江“一山两水”彝族调查有百余万字成果 ,极大地丰富了贵州彝族社会历史的田野调查资料 ,推动了贵州彝学的调查与研究 ;得益于贵州省民族研究学会科研活动的经验启示 ,贵州省彝学研究会成立以后 ,贵州彝学调查研究步入了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4.
紫萍  丹业 《今日民族》2006,(12):I0002-I0002,F0003
12月2日(农历十月十二日),彝州人民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彝族年。由楚雄州民委主办、彝人古镇承办的2006年楚雄城区彝族年庆典,围绕“增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彝州”的主题,在彝人古镇举办了一系列热烈隆重的庆祝活动。十月太阳历是彝族古代文化的明珠。彝族年源于彝族十月太阳历  相似文献   

5.
彝州梅葛     
彝州楚雄,人类摇篮,彝人家园。在这块神秘撩人的红土地上,有一个因梅葛文化而名扬海内外,被誉为“彝州文府”、“梅葛故地”的地方。这里彝族文化发达,素有“乐舞之乡”美誉。这就是中国彝族梅葛文化发祥地——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县马游坪。  相似文献   

6.
云南省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境内 ,居住着10多万彝族 ,通称“嫩苏濮” ,占全县总人口的三分之一。禄劝彝族在南诏国时期被称为“罗婺”部族。史书上记载的“婺”字 ,有两方面的渊源 :1 “婺”来源于彝族支系“罗武” ,“武”音谐为“婺”。2 “婺”字来源于江西的“婺水” ,现在云南境内的很多彝族都说 :他们的祖先是江西籍贯的人 ,是否与此有关很难确定。禄劝彝族有“纳苏、诺苏、嫩苏、白彝、红彝、干彝”等多种自称。但“嫩”代表所有的彝族 ,是彝族的统称 ,也是彝族的尊称。禄劝的彝族多支系结合在一起的时候 ,为实现共同的心理认同 ,…  相似文献   

7.
论古代彝族的宇宙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广泛流传于贵州毕节地区的《宇宙人文论》、《彝族源流》和《西南彝志》 ,在气一元论的基础上 ,系统地阐述了彝族先民对宇宙本原、人类起源以及宇宙万物产生和发展变化的认识 ,因而它们可以看作是古代彝族宇宙论哲学的代表作。指出这些哲学典籍蕴含了自古以来彝汉文化交流的大量信息 ,彝汉文化都可能溯源于伏羲画卦 ,彝族宇宙论是源远流长的彝汉文化交流的一个具有多层民族文化信息的智慧之果 ,它最早萌芽于春秋末年 ,形成于明代后期 ,较之汉族宇宙论的形成要晚两千年左右。从这一角度讲 ,彝族宇宙论是汉族宇宙论的“流” ,而不是“源” ,然而它却具有比较完整的朴素唯物主义、比较深刻的辩证法思想和系统论认识方法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信息     
《今日民族》2010,(8):62-64
国际彝学高峰论坛在楚雄州举办近日,由楚雄彝族自治州州委、州政府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共同主办,楚雄州委宣传部、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楚雄彝族文化研究院联合承办的首届国际彝学高峰论坛在楚雄举行。论坛以“传承、保护、创新、发展——全球视野中的彝族文化”为主题,  相似文献   

9.
认为彝族古代全民族的族称是“昆”和“尼”,彝族族源以昆夷、古夷人为主,并融合其他族落。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而形成为民族后,彝族的族称又统称为“尼”,即“夷”,通“彝”,成为今称。  相似文献   

10.
彝族是制造和使用铜鼓的民族一员。不仅在彝族聚居的地方发现有铜鼓的考古资料,而且在彝文文献里有制作和使用铜鼓的记载。彝族在历史上曾经是使用铜鼓的民族,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滇、桂边境的彝乡村寨,铜鼓礼俗还保存在节日文化和“腊摩”的彝巫文化之中。彝族英雄史诗(铜鼓王)的发掘、整理和公开问世,更有力地证明彝族是使用铜鼓的民族。  相似文献   

11.
博览之窗     
红军“长征”一词的由来“长征”一词,随着红军长征的发展有一个演变过程,并不是一开始就明确的。据中央档案馆的考证,“长征”一词的首次使用是在1935年5月中共中央以红军总司令朱德名义发布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布告指出:“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今已来到川西,尊重彝  相似文献   

12.
宇宙万物都是不断地变化着的。彝族先民对这个普遍规律有着朴素的辩证法认识,一言以蔽之,就是“变”,彝文作。 “变”的哲学观点,从古彝文记载和彝族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充分表露出来。 一、“变”的现象 彝族先民认为:天、地、人和一切事物在产生和发展中不断地“变”。据《西南彝志》、  相似文献   

13.
板栗花开的季节,对我们寻甸县各族人民来说,有着一种特殊的、亲切的感情。那是因为一九三五年板栗开花的时候,伟大领袖毛主席、敬爱的周恩来副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率领红军长征经过寻甸的柯渡地区,在这里进行了伟大的革命实践活动。红军路上颂传统新哨、海乔哨一带的山间,有一条红军当年走过的道路,当地彝族群众亲切地称呼为“红军凿(彝语:路)”。红军走过这条路,已经四十二年了,彝族人民一直把它当作  相似文献   

14.
彝族星月历     
前言 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有丰富文化遗产的民族。他在全国少数民族人口中占第四位。在云南省少数民族人口中占第一位。云南省的彝族有三百三十五万多人。楚雄彝族自治州是云南省唯一的一个彝族自治州。省、州党委和政府对楚雄彝族自治州组织翻译古典彝书和搜集整理民族民间文学工作十分重视,多次给予表彰和嘉奖。并在一九八二年一月批准成立了《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楚雄彝族文化研究室》。彝文研究室一成立,就大量征集古典彝书;召开彝族古代文化知识分子“毕摩”座谈会,为毕摩落实政策;举办国际音标学习班,请省语委张廷宪、马忠英等同志来讲授国际音标知识;又举办了彝文学习班,请张先、施学生等  相似文献   

15.
李丕良 《云南人大》2008,(10):36-37
2007年12月,在楚雄市紫溪镇紫溪彝村的村民会议上,一名彝族妇女这样说道:“村庄道路到底修成什么样,要我们村民自己来做主,我的意见是既要方便走路,又要美观”。这名普通的彝族妇女名叫李德秀,是楚雄市紫溪镇紫溪彝村的村民小组长。李德秀从2002年被选为楚雄市第六届人大代表以来,一直有一个心愿,就是要把彝族群众改变村容村貌的意愿反映给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相似文献   

16.
“毕摩”是彝语音译,“毕”意为“念”、“诵”,亦代指宗教仪式活动;“摩”意为“长者”、“老师”,毕摩即“念诗诵经的长者”,是彝族传统社会的知识阶层和仪式活动家。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彝学专家马学良教授曾经指出,毕摩“身系一族之本位文化”,也就是说毕摩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是彝族民间知识分子。彝族独特的文化之所以传承至今,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靠毕摩运用彝文(基本字1000个左右)撰写并世代传抄,或者以口诵记忆方式传承下来的。彝族文化遗产大量地保存在毕摩的彝文典籍中,所以彝文文献以及口碑文献习惯上被统称为毕摩经,也称毕摩文化。  相似文献   

17.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境内的彝族有白彝、黑彝、花彝、白花彝、高裤脚彝5个支系,每年农历四至六月,彝家人都会举办“跳官节”。跳官节,是彝家人以隆重的仪式集体祭祀祖先的节日,也是当地最具民族特色和最富传统色彩的节日之一。  相似文献   

18.
那时候李时珍还没上山,彝家人也不曾听过《本草纲目》,可在彝家山寨的垛木房中,几株小草、几片树叶、几束根须,随火苗亲舔,在陶罐里翻滚后,多少即将熄灭的生命又重新燃烧。于是彝族先民们留给后生一句朴实的话:彝山,一屁股能坐三棵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得莽莽彝山万涧争流,千山竞秀。1987年楚雄彝州医药工作者深入全州10县(市)进行彝族医药大普查,搜集到了1016种彝药和苗药,发掘出一批成书早于《本草纲目》的彝族医药古籍,经翻译、收集补充,出版了我国第一本《彝药志》。千里彝山成了一个公认的巨大天然药仓;彝族医药以其“配伍奇…  相似文献   

19.
正彝族,支系繁多、分布地域较广,每个区域的彝族人都有各自不同的服饰,其中,居住在红河地区的花腰彝族(属云南彝族尼苏支系,俗称"花腰彝"),因其服饰颜色绚丽夺目、独具特色而引人关注。独特的服饰工艺石屏县约有花腰彝3万多人,80%居住于县域北部的哨冲、龙武和龙朋三个乡镇。其服饰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颜色搭配运用、剪纸工艺与刺绣手法的结合以及彩虹纹饰的运用等方面。花腰彝除了与其他彝族支系一样崇尚红色和黑色外,特别长于多色彩的大胆运用。如花腰彝女性服  相似文献   

20.
欧阳林夕  杨发顺 《创造》2006,(11):68-75
楚雄彝族自治州,红土高原上一个拥有深厚历史、悠久文化的地域。生活在这里的彝族。是华夏兄弟姐妹当中一个优秀的民族。彝族史诗《梅葛》的开篇处.四句精彩异常的话语点触了彝州彝族文化的精髓:远古的时候没有天。远古的时候没有地;我们来造天,我们来造地。这开天辟地的史话所蕴含的“自强不息、求新求变”的精神.正是彝族先民传承至今的精神.也正是新世纪发展所需要继续秉承的创造、创新的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