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 毫秒
1.
《党课》2007,(1):94-95
中国有句俗话叫“不干不净,吃了没病”。这句话通常是懒汉们不讲卫生的借口,同时也为有着良好卫生习惯的人们所不齿。他们强调饮食卫生是防止病从口入的基本要求,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吃腐败变质与不洁食品,时时处处讲究卫生,管好自己的嘴和手等才会“没病”。  相似文献   

2.
翻阅《现代汉语词典》,“腐败掮客”这个词是不存在的,然而在现实中,“腐败掮客”已从一个新词语蔓延成了一种可怕的社会现象。无论我们将这群活跃在腐败中的“中间人”称做“腐败掮客”,还是叫做“腐败托儿”,抑或“官场媒婆”、“腐败二传手”什么的,他们存在的事实是不争的,而其危害更是不可小觑。套用一句名言:“每个腐败分子的背后,必定站着一个甚至多个腐败掮客”,这是一点也不夸张的。当我们试着给这群“腐败掮客”画幅像时,我们看到的是一幅幅惊人的令人恶心的丑恶嘴脸。画脸:浙江四大“腐败名掮”的丑恶表演说起“腐败掮客”,最为…  相似文献   

3.
通常人们一谈到腐败,就会联想到大案要案,殊不知大案是由小案件发展而来的。腐败有两类:发生在官场的“大腐败”和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小腐败”。有人提出“小腐败”问题,并将那些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称之为“小腐败”或“身边腐败”,认为“小腐败”也是腐败,是权力者通过对权力的操作谋取利益,是一个“与民争利”的“权势群体”。什么是“与民争利”?就是在“利”的问题上“小打小捞”。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党中央对“高官腐败”不断加大查处力度,但是,当人们把目光集中在“高官腐败”上时,却也不能忽略了发生在农村基层的“小腐败”。农村基层“小腐败”的染指者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职务低,二是有实权。这些不起眼的“小腐败”在不知不觉中蔓延,而且实权越多,案发比例就越高,犯罪金额集腋成裘,腐败的危害也不断升级。在当前各地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基层干部的“小腐败”问题必须引起有关部门应有的重视。在农村,“小腐败”直接表现在有职有权的“村官”身上。“村官”勤“捞”致富“村官”虽然没有列入国家公务员编制,是全国…  相似文献   

5.
一、“色”腐败已到了必须坚决惩治的地步“色”腐败就是权色交易。实践中“色”腐败往往被认为是生活作风问题,实际上,它不仅仅是生活作风问题,它关系到领导干部的道德素养和政治形象,是权力腐败的一种新形式,正给社会带来日益严重的危害,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第一,“色”腐败是干部腐败的重要表现。事实证明,在已查处的领导干部腐败案件中,“色”腐败是重要诱因,并且在领导干部腐败案件中占相当大的比重。干部“色”腐败的内容,已由一般的不正当两性关系向娶小妾、包养情妇发展,由境内嫖娼向境外嫖娼发展。  相似文献   

6.
夏昕 《新湘评论》2004,(5):36-38
翻阅《现代汉语词典》,“腐败掮客”这个词是不存在的.然而在现实中,“腐败掮客”已从一个新词语蔓延成了一种可怕的社会现象。无论我们将这群活跃在腐败中的“中间人”称做“腐败掮客”,还是叫做“腐败托儿”,抑或“官场媒婆”、“腐败二传手”什么的,他们存在的事实是不争的,而其危害更  相似文献   

7.
在一些基层单位,人们把用嘴讨好人,称之为嘴“甜”,把不计得失、敢于批评别人称之为嘴“臭”。我以为,在“好好先生”招人喜欢、大行其事的情况下,嘴“臭”好。好就好在,它体现了基层干部的匹夫之责。如果对本单位的问题视而不见,对属下的错误缄口不言,听之任之,看上去谁也没有得罪,而恰恰忘记了自己的身份  相似文献   

8.
“隐性腐败”是相对于显性腐败而言的。近年来,随着反腐倡廉力度的逐年加大,一些贪官已从赤裸裸的权钱交易,逐渐转向隐蔽性较强的信息贿赂、期权贿赂等隐性腐败行为。随着官员腐败行为渐渐从“地上”转为“地下”、由直接转为间接、由“现货”转为“期权”,“隐性腐败”便成为时下腐败行为的新特征。  相似文献   

9.
领导干部“家里人”、“身边人”参与作案,已经成为当前腐败犯罪的一个突出特点。除了“夫人腐败”、“子女腐败”、“秘书腐败”外,一些领导干部的司机参与腐败犯罪的现象也格外引人注目。记者调查中了解到,近几年,一些专车司机凭借其为领导服务的特殊身份,逐渐分享部分权力资源,开始参与甚至主导某些腐败犯罪,一种新的腐败群体正在滋生。  相似文献   

10.
以阶级为底片,用人民做镜头,把焦点聚向腐败,用决心和智慧按下快门去为腐败拍一张“全家照”。面对这张相片,我们感受到的是腐败的狂妄、嚣张和可悲。   在腐败大家族中,没有约束的权 力使腐败家庭“蓬荜生辉、异彩纷呈”,并呈现出“勃勃生机”。权力是腐败家庭实施腐败的工具。贪官是腐败家族的主体,整个家族都由他操作运行。如果说失去制约的权力为腐败家庭作了“保护伞”,那么贪官就是撑“伞”者。在这把“伞”底下,官官相护,官匪勾结。缘于此,腐败才顽固至极,“生机”无限。金钱是腐败家族中最活跃的成员,敛财是腐败分子…  相似文献   

11.
四、关于腐败与权力的关系问题(一)权力是腐败产生的根源,腐败是权力异化的结果。有的同志认为,“权力的普遍存在是腐败产生的一个原因”,“腐败的实质,在于公共权力的异化”,“腐败作为一种政治概念,它的根本属性,就是某种权力的蜕化和变质”,“腐败是权力的赘生物,其实质是权力变异”。这种权力的异化主要表现在:权力  相似文献   

12.
今日之中国,许多领域都未能幸免于腐败之祸,一顶“最大的腐败”的帽子,就曾分别戴在“吏治腐败”、“执法腐败”、“司法腐败”头上。据新华社消息,辽宁省沈阳市55万市民投票参与评议行风活动,在30个重点部  相似文献   

13.
腐败,不仅是一种政治现象、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腐败文化”是腐败现象赖以孳生、存在和蔓延的土壤。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社会的“腐败文化”在孳生和蔓延,使反腐败斗争面临着“腐败文化”的严峻挑战。因此,深入剖析当今的“腐败文化”现象,找出其孳生和蔓延的根源、危害及遏制的有效途径,对于深刻认识当前的腐败现象,推动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有效预防和遏制腐败现象至关重要。“腐败文化”的种种表现时下,“腐败文化”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从比较普遍的社会舆论、心态和意识方面来说,概括起来有以下种种:一曰:“容忍腐败”。一些人…  相似文献   

14.
“窝案”“串案”是当今腐败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也即人们常说的“群体性腐败”。反腐败之所以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原因自然很多、很复杂,然而其中之一,恐怕就是与这个越来越严重的群体性腐败有关。“串案”“窝案”成腐败“风景线”近两年来被揭露的大案要案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窝案、串案明显增多,从联成一“窝”、串成一  相似文献   

15.
腐败,不仅是一种政治现象、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腐败文化”是腐败现象赖以孳生、存在和蔓延的土壤。一段时间以来,由于“腐败文化”的孳生和蔓延,使反腐败斗争面临着“腐败文化”的严峻挑战。“腐败文化”的主要表现一曰“容忍腐败”。一些人认为,腐败是市场经济中司空见惯的现象,既然实行市场经济,就要容忍腐败的存在;有的人甚至说,计划经济是一部生了锈的机器,要让它运转起来需要润滑剂,腐败就是这种润滑剂,所以不要大惊小怪。有一种现象:有的领导干部敢贪会捞,而且敢通过违纪(至少是违规)的手段,占有更多的社会资源,从而使本地…  相似文献   

16.
“微腐败”是指发生在基层单位,普通党员干部可能涉及的违规违纪行为,是一种典型的公权乱用的行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微腐败”问题,强调“微腐败”也可能成为“大祸害”。在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下,有效防治农村“微腐败”问题,巩固基层反腐败和党风廉政建设成果,对增强群众的信任感和获得感、夯实党在农村的群众基础、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基层腐败治理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腐败与“洗钱”从来就是密不可分的。腐败需要“洗钱”、庇护“洗钱”。“洗钱”掩盖腐败,助长腐败。两者相互“滋养”,共生共荣。不消灭腐败,洗钱业的“原材料”就会源源不绝;反过来,不彻底阻塞洗钱通道,腐败分子便会愈益猖獗。因此——“洗钱”一词一直与黑社会联系在一起。作为一种犯罪,是指隐瞒或掩饰犯罪收益,并将该收益伪装起来使之看起来合法的一种活动和过程。近年来,在我国一种新的洗钱活动日益频繁,即公职人员的“洗钱”,这是洗钱的一个新特点,更是腐败的一个新特点。以研究隐形经济著称的经济学家黄苇町称其为“有中国特色”的洗…  相似文献   

18.
“一把手”腐败具有更为严重的危害性。当前对“一把手”腐败的监督严重缺位,面临很多难题,要采取有效措施,对“一把手”腐败进行监督防治。  相似文献   

19.
试论“法人腐败”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腐败现象中,除了一般的个人腐败行为和腐败现象外,近年来又出现了以单位和团体面目出现的腐败行为和腐败现象,即“法人腐败”现象。如何有效地解决法人腐败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法人腐败的涵义 “法人腐败”也称“单位腐败”。所谓“法人腐败”,是指具有民事权利主体资格的党政机关、司法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其他合法社会组织及其成员,为了谋取法人(单位和部门)利益,在法人意志支配下,以法人组织的名义所组织实施的  相似文献   

20.
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迫切需要总结腐败的规律性特征,提升当前和下一阶段反腐败工作的精准性、科学性和及时性。党的十八大以来,部分高级领导干部的政治腐败、经济腐败、生活腐败相互交织,具有明显的主体特征、时间特征、空间特征、类型特征,汇聚而成高级领导干部腐败犯罪的“大数据画像”。政治权力异化内因、政治生态恶化诱因和政治监督弱化外因是腐败犯罪生成的重要原因。强化腐败惩治增强“不敢腐”的法治震慑,优化腐败预防增强“不能腐”的机制保障,改进廉政教育增强“不想腐”的政治自觉,一体推进廉洁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