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9 毫秒
1.
<正>我的家是一个平常的三口之家:爸爸、妈妈和我:我的家也是一个从年龄上看非常特殊的三口之家:父母和我之间的年龄相差近半个世纪;我的家更是一个快乐的三口之家:年龄的悬殊丝毫不影响父母和我之间的交流,在父母和我之间,从未有过难以逾越的鸿沟,有的只是两代人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温馨。  相似文献   

2.
八十年代中学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思想活跃、渴望成才。但是,在为什么成才?怎样成才等一系列问题上,也存在着许多模糊认识。为了使学生早日解决在成才问题上的困扰,在中学阶段打好成才的基础,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1985年,我结合政治课《辩证唯物主义常识》教学,以高二年级的一个班为试点,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理想、成才教育。  相似文献   

3.
每一户人家,都有一扇窗户。有的豪华,有的俭朴;有的像雪一样透出纯洁白色,有的像蓝天一样明净。在众多窗户中,有一扇窗户装在我心中。读高中的我家离学校很远,附近的道路泥泞不堪。下雨天,便坑坑洼洼,常常要通过三级跳我才能回到家中。我不只一次抱怨父母,为什么不多替我着想,为什么要住在这个鬼地方。父母每次听见我抱怨,都只是很抱歉,好似犯了大罪过似地苦笑。然后,便是喋喋不休的劝告,什么下雨天路滑要小心啦,什么晚上天黑看不见啦,什么眼睛近视要戴眼镜啦。初次听听,感觉父母很关爱自己,欣喜若狂,受宠若惊。但是任何事情经过时间的磨砺…  相似文献   

4.
智慧的歪用     
有章说,现在小学中的班干——也就是那些小小的“学生官”,已开始学会了对“权力”的追逐。有的利用的是父母的“官帽”,有的采用的是给老师送礼的方式,有的则通过请同学吃饭拉选票。在如愿以偿地当上班干以后,他们也就获得了“腐败”的资格和权力。一位母亲这样描述道:她的11岁的女儿,当上了只管10个人的“小组长”后变得神气多了,  相似文献   

5.
“花静静地绽放,在我突然想你的夜里,多想告诉你,告诉你我一直都爱你……”满文军的一首《懂你》使我泪如雨下。我何曾体贴过父母的心,我何曾对父母的付出有过在意,我又何曾为父母的万般无奈与种种失望而感到悔恨。回想往事,我的胸怀被敞开,一颗小石子都会让我心潮澎湃……岁月如流水,往事涌上心头。那是一个霪雨霏霏的日子,我独自一个人被锁在家中,都是我的不好,我无话可说。悔不该……我悔不该如此放纵自己,我更悔不该让父母为我痛心;我悔不该不听老师劝阻,我更悔不该欺骗自己的父母。记得那是初二期中考试之前,我的一个同学“她”串唆我,…  相似文献   

6.
这一天在初一A班上课,我让同学们比 较一下初中的学习生活与小学的学习生活有 什么区别。有的同学说初中的自习课多,有的 说初中的上课时间比小学长,等等。下课时, 没有发言的班长对我说:"老师,我觉得这节 课上得没意思。小学和初中的区别你一讲不 就行了,不需要让同学们说。"  相似文献   

7.
刘墉 《中国减灾》2011,(5X):46-46
<正>初到美国的时候,在一位同学家作客。他是个既英俊又有才华的男人,却娶了才貌都远不能相配的女子。尤其令人不解的是,他竟然抛弃了在国内交往多年,早已论及婚嫁的女朋友。"我的父母、兄弟都不谅解我!"他指了指四周,"可是你看看,我现在有房子、有家具、有存  相似文献   

8.
我始终相信,任何一个人想要改变自己的人生,最佳的法宝就是去奋斗。 我们每一个人出身都不一样。年轻的时候,我曾抱怨自己生长在一个贫困家庭。我还抱怨过自己的父母,什么也不能给我。混迹北大整整7年,没有一个女人爱上我的时候,我的很多同学都已经谈了好几次恋爱。有的同学已经娶上了美丽的女人,成立了美好的家庭。当我发现至少每个同学都拥有一个健康身体的时候,我在大学三年级得了肺结核。幸亏在这过程中间,我始终没有放弃自己身上唯一的力量。这个力量就是我觉得只要努力,只要奋斗,只要给我足够的时间,我应该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能够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而这种感觉就是来自于我从小在农村的生活,来自于高考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我曾于1993年、2001年两度赴台探望父母兄弟。我是3岁时,父母托军中友人将我从台湾送回大陆老家,蒙自家祖父母抚养,一别40多年,真是海峡咫尺天涯。现在终于圆了团圆梦,感慨万千。民心相通认同中华到台湾没有陌生的感觉。虽然流行闽南方言,但电视广播都讲国语(普通话),逛商场超市,上菜场,当地人一见大陆同胞也都讲国语。去台退伍军人和家属大都住在当年宋美龄牵头集资建盖的眷村里,一家一套,单门独院,大家互相关照,有许多同乡会,还有黄埔同学联谊会。我父亲就存有一册各期同学名录和去向任职。父亲普嘉斌,黄埔十五期,一生光明磊落,崇拜中山先…  相似文献   

10.
父亲(随笔)     
数年前,我还是一名从乡下到城里读书的学生。记得刚从农村到城里那会儿,突然间吃学校集体伙食,很不习惯,总觉得那饭不仅硬、散,而且有一股异味儿,菜也难吃。 经同学介绍,我到学校外的一小伙食团吃了一次,觉得那里的饭菜与自家的一样宜人,加上师傅热情和气,所以我决定长期在这伙食团搭伙。 周末回家,我把这事跟父母说了一遍。 我知道,前两周父母已为我在学校吃不惯犯愁。听了我说现在吃的问题解决了,都显出一种欣慰之色。当父亲听我说每天得多用几角钱时,他先是一阵沉默,然后说:“不管怎样,要吃饱,钱是小事,身体要紧,不…  相似文献   

11.
《台声》2017,(9)
正汤雯喻的很多同学都回台湾去了,原因无他,大陆既是她们心目中向往的祖国,同时也是竞争激烈的市场,有竞争的地方有胜利者也必然有失败者。汤雯喻笑着说:"我是回不去喽,我的姥姥、父母、弟弟、妹妹都在这边,大陆已经是我的第二个家了。"虽然汤雯喻笑着说,可话语中分明含着一股不容置喙与坚毅在里面,要不是看了她的名片,我真不敢相信这位  相似文献   

12.
正春节回老家,听到几个不好的消息:一个中学同学的父亲因为癌症去世,一个大学同学的父亲因为肝癌住院,妈妈的一个朋友查出癌症……都是和我的父母差不多的年纪。最近几年,这样的事情越来越多。是因为现在环境真的恶化到癌症越来越多的地步?还是爸妈真的老了?或者是我陪他们的时间太少,连他们身边发生的事情都不知道?节后,父母跟随我到重庆帮着带孩子。他们那么小心翼翼,把女儿捧在手里,含在嘴里,将所有的爱都给了我的女儿。  相似文献   

13.
“小人书”,也叫连环画。彩色的封面,内页则是黑白的插图。每幅阁下面,都有简洁的文字可供阅读。它是我生活中最早的启蒙读物,陪伴我一路成长,使我童年的美丽时光无比快乐。小时候,娱乐项目非常少,也没有什么游戏可玩。对于孩子们来说,“小人书”的诱惑简直无人能够抵挡。因为家境贫寒,父母没有余钱为我买“小人书”。所以刚上小学时,我只能跟关系好的同学借着看。也因此,对家中有“小人书”的同学,我无比羡慕。  相似文献   

14.
山水的视角     
张志民 《黄埔》2011,(2):62-63
当我丢开那一脑劳神的案牍来布置满纸氤氲的时候,我的同学阮士旺也在凝神屏息构筑他的理想世界。社会越来越五光十色,人人心中越来越五彩斑斓,在绚烂之极,都更热切寻找情感归属的港湾,这块情感休憩的停靠地在哪里呢?有的人在杯中,有的人在话间,有的人在案上,有的人在笔端,我和士旺学兄的情感所系则在画里。这不是画家眼中的自然之景,虽然也有某些似曾见过的  相似文献   

15.
尊敬的编辑老师:前几个月,我回老家探亲,父母给我张罗对象,对方是外村的姑娘,见面一聊发现,她竟是我小学时的同学,后来随家人到外乡打工,这两年才回来。有了同学的缘分,她人又长得秀气,性格又活泼又温柔,我打心眼里喜欢上了她,看得出来,她对我也很满意。探亲假只有20天,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天天见面,双方都感觉情投意合。可是想到我们就要分别,还不知道要过多长时间才能见面,我的心情就越来越郁闷。归队的时间很快到来了,虽然依依不舍,也只能无奈地分别。可回到队里后,我整天牵肠挂肚,吃不香睡不安,尤其在小区门口执勤时,总能看到那些与我同龄…  相似文献   

16.
伊宁市的李鹏飞咨询:我的同学毕业后到一家公司做会计,劳动合同书上也是这么约定的。不久前单位销售部的一名职工辞职,于是单位提出将我同学调到销售部从事销售工作,报酬也降低了。我同学认为自己不适合干销售,单位也没有和他协商,所以不同意。但单位  相似文献   

17.
求职的误区     
《中国保安》2005,(10):42
一是“盲目攀比”的误区。有的毕业生择业时不是根据自己的爱好,所学的专业、水平和能力等实际情况,而是观看和打听别的同学往那里签或到那里去,他也就往那里挤,也不管对自己有利没利。有的毕业生看到别的同学找的单位好,自己就非要找一个和他一样或比他更好的单位,不然心理就不平衡。二是“一切向钱看”的误区。有的学生找工作,首先关注的是报酬多少,工资待遇如何。而不考虑革命工作的需要,不讲理想奉献,缺乏创业、干一番事业的决心和干劲。有的甚至说,只要钱多,干什么都行。对自己极不负责任。三是“个人理想主义”的误区。有的毕业生是独…  相似文献   

18.
爱上红裙子     
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因为在小学里参加文艺表演,必须要准备一套白衬衫和裙子。小小年纪的我已经知道,因为奶奶常年病魔缠身的缘故,父母的工资还填不饱一家人的肚子,哪有闲钱给我做裙子?我只好主动对母亲说:“算了,节目我不演了,还是让老师换别的同学吧!”母亲说:“那怎么可以?我想办法吧!”  相似文献   

19.
李长安 《世纪行》2014,(3):15-15
<正>教育最重要的功能是人的自我发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使个性潜能获得充分发展的过程。只有在全面发展的同时注重个性发展,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核心理念,才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创新人才,实现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我有一个上初中的邻居孩子,曾随当访问学者的父母在美国生活过一年,他对父母说:"我想一个人到美国去读高中、上大学。因为我国内的同学,每人每天都在忙着做习题和考试,而我更喜欢美国的同学,他们爱运动、  相似文献   

20.
云溪子 《小康》2006,(5):76-77
一日,儿子与其一位同学在吾跟前谈论工作之事,设想甚多,胆气颇壮,牢骚不少。吾曰:“青年人,不要好高骛远,还是实际些好。”儿子对曰:“老爸,我们的事,您还是少管为好。”吾颇不快:“哪有父亲不管儿子之理!”不想儿子迸出几句话来:“老爸,您是读书人,尚不知古今成大事者,多从小丧父!”接着,从孔夫子到今人,列举了一长串姓名。吾闻言七窍生烟,厉声道:“有父而成大事者众,汝为何不谈?”一番争执,吾胸中之气半日未消,夜里迟迟未眠。“有父母荫佑,乃一大福份!父亲难道成了子女成才的绊脚石?子女为何不解父母的一番苦心?”吾越想越气!夜深了,心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