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感染有单一种边缘边虫的试验牛,当染虫率达53.11%时,自颈静脉采抗凝血,在无菌条件下离心,弃上清液,将红细胞压积分为三组:①直接加入DMSO,使终浓度为5%;②用0.2%低渗盐水使红细胞裂解,在虫体沉淀物中加入等量含10%DMSO的改良阿氏液;③加入等量上述阿氏液。分别封装于安瓿,悬于液 氮罐气相状态下0.5~1小时,然后缓缓浸入液氮。储藏至90天取出,在自来水下冲淋解冻,分别经颈部皮下各接种1头未除脾易感健康牛。三种悬液的感染均获成功,潜伏期为15~16天,染虫率分别为21.87%、12.7%、9.93%。前两组试验牛痊愈,后者死亡。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对感染双芽巴贝斯虫和牛巴贝斯虫混合种的牛连续注射1%台盼蓝溶液3天,用其脑匀浆滤液接种健康易感牛,未分离出牛巴贝斯虫单一种。将洁净微小牛蜱幼虫释放到牛体叮咬10天后,用混合种含虫血感染牛,收集饱血雌虫,置28℃、相对湿度约90%的条件下产卵孵化,用次代幼虫分批感染健康易感牛5头,准确地于幼虫释放后5、4、3天,用杀虫剂杀死正在吸血的幼虫终止感染,对试验牛逐日耳尖采血涂片检查,仅3天杀死幼虫的牛只感染有牛巴贝斯虫单一种。试验结果表明,台盼蓝不能杀灭双芽巴贝斯虫;脑涂片中尽管有大量牛巴斯虫,但它不是寄生于该部位的唯一种;叮咬3天的次代幼虫仅传播牛巴贝斯虫。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了牛双芽巴贝斯虫纯种虫株的分离方法和步骤。将洁净微小牛蜱幼虫饲喂在事先人工感染的混合种带虫牛体上,收集感染的饱血雌虫,俟次代幼虫孵出后,将其释放到另一健康易感牛体上,自行叮咬18天之后,从该头牛体上摘下450只半饱雄虫,人为地移至另一健康牛体上,使其继续叮咬。雄虫叮咬后的第13天,在该头牛的血液涂片中,出现了典型的双芽巴贝斯虫,在其后30天的检查过程中,未发现其他种虫体。感染后第13天,体温开始升高,最高达39.6℃,持续3天;第20天染虫率达到6.11%的高峰;第27天出现血尿。同时对红白细胞进行了计数,并观测了某些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4.
将洁净微小牛蜱幼虫释放到感染有边缘边虫的牛体上,摘取正在吸血的半饱成虫、饥饿成虫、半饱稚虫,分别人为地转移到3头健康易感牛体上事先用锌明胶贴好的布袋中。使其继续叮咬,试验牛均遭感染,其潜伏期分别为13天、13天、19天。最高染虫率分别达53.1%、12.0%、8.6%,用从感染牛体脱落饱血雌虫的次代幼虫,叮咬4头健康易感牛,检查时间最短的为30天,最长的达180天,在整个检查过程中,4头试验牛的血液涂片,始终均未发现边缘边虫。试验证明,边缘边虫不能通过微小牛蜱经卵传递,只有当代各变态期的蜱,由感染牛体转移到易感牛且继续叮咬时,才能使边缘边虫得以传播。  相似文献   

5.
洁净微小牛蜱幼虫,在健康易感牛体上叮咬10天后,试验牛再用液氮保藏的双芽巴贝斯虫接种。收集脱落的饱血雌虫,将其培育在28℃、相对湿度约85%的温箱中,采用断腿法和穿刺法逐日制作血淋巴涂片。检查结果表明,饱血雌虫脱落后的第3天在其染色血淋巴涂片中,就可见到早期未成熟裂殖体,第5天观察到成熟裂殖体,第6天有典型游离的大裂殖子出观。第12天大裂殖子达最高峰。其形态呈棒状,前端大而钝固,后端小而尖,大小范围为7.0~19.0×1.5~4.0μm,平均为12.49×2.75μm。断腿法与穿刺法检出的符合率为100%。在卵的压片中见到梭形和小梨子形虫体。在次代幼虫的压片中,观察到大量的小裂殖子集群。  相似文献   

6.
将洁净微小牛蜱幼虫和长角血蜱饥饿成虫分别饲喂到人工感染牛巴贝斯虫和卵形巴贝斯虫单一种的牛体上,收集脱落饱血雌虫培育,逐日用断腿法制作血淋巴涂片观察。结果微小牛蜱脱落后第4天的血淋巴中,就观察到了牛巴贝斯虫的游离大裂殖子,其形态似压扁的圆锥体,前端大而钝,后端小而尖,有的尖端稍弯曲或弯曲如钩状。虫体中央有1~3个圆形的核,绝大多数为1个。原生质中有数目不等的空泡,大小为9.0~22.0×1.5~6.0μm,平均13.6×3.14μm。另有圆环形、逗点形、蝌蚪形及其它形态的裂殖子,大多周边布有染色质带,中央往往呈现出一个大空泡。在脱落后第4天的个别长角血蜱的血淋巴涂片中,就可查到大裂殖子,直到第20天,存活蜱的涂片中还可检出。蜱全部获得感染,但虫体出现的时间不规律,仅在少数蜱的涂片中可连续观察到。其形态与上述牛巴贝斯虫血淋巴中典型大裂殖子相似。大小为10.0~19.0×1.5~4.5μm,平均13.84×3.72μm。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药物杀虫法,从几种血液寄生虫混合感染的除脾牛体内,分离出两株边缘边虫。瑟氏泰勒虫和边缘边虫混合感染牛,连续投给磷酸伯氨喹片杀灭瑟氏泰勒虫,分离出一株边缘边虫DS-1株;双芽巴贝西虫、牛巴贝西虫和边缘边虫混合感染牛,注射台盼兰和贝尼尔杀灭血液中的双芽巴贝西虫和牛巴贝西虫,分离出另一个边虫株一边缘边虫DS-2株。地塞米松能进一步降低除脾牛的抵抗力,促进边虫在血液中的繁殖。药物杀虫分离法程序简单,作为分离边虫虫株的方法,在我国尚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8.
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检测边缘边虫(Anaplasma marginale)感染牛血清快速准确,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利用冷藏抗原片进行的IFAT结果表明,该法具有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等特点,人工感染牛符合率为100%;就疫区273份血清的检查,阳性率为35.2%,对安全区86份血清的检查,假阳性占3%。抗体消长实验表明,人工感染牛于第5天即可测出IFA抗体,60~70天达到高峰(1:5120),并维特一段时间,在感染后335天,抗体消失。在本试验中边缘边虫抗原与双芽巴贝西虫、牛巴贝西虫、瑟氏泰勒虫、伊氏锥虫感染牛血清均无交叉反应;与绵羊边虫感染羊血清有很强的交叉反应。  相似文献   

9.
利用某些虫种在宿主体内带虫期具有显著差异的这一生物学特性,从绵羊巴贝虫和一种大型巴贝虫的混合种感染羊体,分离出1株绵羊巴贝虫单一种;同时对该种在除脾山羊、除脾绵羊、未除脾绵羊和感染后再除脾绵羊体内的繁殖特性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山羊对该种不敏感,只是处于带虫水平;绵羊巴贝虫在未除脾绵羊体内亦不能大量繁殖,染虫率最高为0.80%,临床上只有轻微的体温反应和贫血;在除脾绵羊体内该种能达到较高的繁殖水平,试验羊最高染虫率达12.54%,临床上出现明显的体温反应、贫血和消瘦。在红细胞内圆环形虫体大多靠边是该种的特征之一,圆环形和单梨籽形虫体约占总数的80.00%,双梨籽形虫体不超过10.00%。  相似文献   

10.
为调查四川省骆驼的隐孢子虫感染情况,采用蔗糖溶液漂浮法检测了成都动物园和雅安市碧峰峡野生动物园共6匹成年骆驼的新鲜粪便,通过巢式PCR扩增了阳性分离株的18SrRNA位点基因,并采用MLST方法测定了该分离株在MS1、MS2、MS3和MS16基因位点单元型;同时构建了系统发育树,鉴定了感染的隐孢子虫虫种及亚型类别。结果显示,2匹骆驼(CDBC01、SCBCO2)感染了隐孢子虫,18SrRNA序列与安氏隐孢子虫人源分离株(GenBank登录号KF271478)的相似率均为100%;经MLST分析,该2株亚型分别为A6、A5、A2、A1和A4、A4、A4、A1,与先前在骆驼与牛上的报道一致。本试验首次在四川省骆驼体内发现安氏隐孢子虫,并确定为2种隐孢子虫亚型。  相似文献   

11.
利用边缘边虫DS-1株接种除脾易感牛,制备出补反诊断抗原。所制备的抗原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并建立了总量为0.6ml的补反诊断方法。对试验条件下人工感染牛的补反检出率为100%,安全区无假阳性反应。人工感染牛第5天出现补反抗体,感染后20~50天血清抗体达到高峰,以后开始下降,7个月后补反抗体消失。所制备的补反抗原与双芽巴贝西虫、牛巴贝西虫、大巴贝西虫,环形泰勒虫、瑟氏泰勒虫、伊氏锥虫和日本血吸虫等几种血液寄生虫抗血清之间没有交叉反应。抗原保存期达一年以上。所制备的抗原达到了国外同类产品的水平。  相似文献   

12.
自四川省汶川县黄牛体表采集长角血蜱的饥饿或半饱血成虫,带回实验室感染除脾牛。血液涂片检查发现,感染后第10 d,病牛血液中出现一种大型巴贝虫,感染后第24 d,出现一种小杆形的泰勒虫。形态学观察和18 S rRNA基因测序和进化关系分析证明,它们分别为卵形巴贝虫与瑟氏泰勒虫。  相似文献   

13.
微量补体结合试验诊断边虫感染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边缘边虫DS—1株接种除脾易感牛,制备出补体结合试验诊断抗原,并建立了边虫感染牛总量为0.2ml的微量补反诊断法。所制备的抗原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对实验室条件下人工感染牛的补反检查,符合率为100%;自然条件下感染牛补反检查的符合率为92.3%;安全区牛无假阳性反应。人工感染牛于第10天可测出补反抗体,30~40天抗体滴度达到高峰,60天后开始下降。边虫补反抗原与瑟氏泰勒虫、双芽巴贝西虫、牛巴贝西虫、伊氏锥虫、肝片吸虫、日本裂体吸虫感染牛血清无交叉反应,与正常红细胞免疫牛血清反应为阴性结果。  相似文献   

14.
笔者利用补体结合试验和病原检查相结合的方法,首次在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四省(区)23个县发现绵羊边虫。经实验证实,血清学检疫的最佳季节应在媒介蜱大量侵袭后1个月左右进行为宜。可疑带虫羊的脾切除后,可使虫体大量繁殖,在检疫地区以优势种蜱感染健康除脾羊可揭示边虫存在与否,这两种方法均可作为检疫的补充方法应用。  相似文献   

15.
通过蜱的传播试验,首次确定了我国西北广大养羊区有3种硬蜱是绵羊边虫的媒介蜱。甘肃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绵羊边虫的传播媒介均为草原革蜱,内蒙西部地区绵羊边虫的传播媒介为亚东璃眼蜱和短小扇头蜱。试验证明,上述3种媒介蜱对绵羊边虫都不能经卵传递,也不产生发育阶段性传播,唯一的传播方式为蜱成虫间歇性吸血传播。  相似文献   

16.
为了从动物机体内获得大量虫体,以试提取诊断抗原和明确激素对虫体在山羊体内繁殖的影响,我们对绵羊边虫在除脾山羊体内和除脾脏同时注射激素及只打激素不除脾和健康山羊体内虫体的繁殖进行了观察。 材料和方法 (一)实验动物 为兰州市北山地区2岁的山羊9只,经临床观察和血片检查,确属健康者。  相似文献   

17.
建立1株环形泰勒虫(Theileria annulata)感染的牛淋巴细胞系,分析其生物学特征,为环形泰勒虫病疫苗研发提供新的细胞系。用环形泰勒虫喀什株感染的小亚璃眼蜱成蜱叮咬健康黄牛,当动物体温升高,体表淋巴结肿大时,用显微镜检查肩前和股前淋巴结穿刺物涂片,出现裂殖体感染的淋巴细胞时,手术摘取淋巴结,无菌条件下进行淋巴细胞的分离培养;选择合适的培养条件对该细胞进行适应性传代培养,可稳定传代培养后,绘制细胞生长曲线,测定细胞倍增时间和细胞周期,测定细胞系环形泰勒虫18S rRNA基因序列,通过序列比对分析其亲缘关系。结果显示,建立了1株可传代培养的环形泰勒虫喀什株裂殖体感染的淋巴细胞系(TaKashi),接种5.0×10~5 mL~(-1)的细胞,经72 h培养周期,细胞浓度可达到(2.8~3.0)×10~6mL~(-1),细胞存活率维持在90%以上;细胞群体倍增时间为33.4 h。细胞周期分析显示,G1期占46.2%,G2期占10.4%,S1期占43.4%,TaKashi传50代后仍然保持着淋巴细胞的形态学特征。18S rRNA基因序列比对及抗原基因Tams1同源性分析显示,该虫株与我国不同省份流行的环形泰勒虫虫株的相似性在91.9%以上,并处于同一个分支。  相似文献   

18.
国产盐酸土霉素按30mg/kg剂量,肌肉注射1~2次,对实验感染的绵山羊边虫病具有明显疗效,治愈率为80%。未治疗的对照羊4只,全部死于急性边虫病。贫血是绵山羊边虫病主特征之一。治疗羊只在红细胞染虫率降到带虫水平后,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不再下降,但贫血恢复缓慢。未治疗的对照羊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一直下降,终于以高度贫血衰竭而死亡。在山羊边虫病流行区内蒙古额济纳旗对36例自然发病的山羊边虫病进行治疗,疗效100%。  相似文献   

19.
(一)流行病学调查 1.分布:1985~1987年在发病季节用病原检查方法,在苏泊淖尔、吉日嘎朗图、温图高勒、古日乃、赛汉桃来5个乡和巴彦桃来农牧场对绵羊和山羊进行了边虫病调查。结果证明山羊的边虫病主要流行于吉日嘎朗图、苏泊淖尔两个乡和巴彦桃来农牧场的沿河草场上,流行区域为额济纳旗绿洲的腹地。每年春秋两季额济纳河水浸灌草场,属河泛地,低地草场类,是全旗最好的草场。草场生长有胡杨、柽柳、骆驼刺、黑果枸杞、芨芨草、碱草、红沙、齿叶、白刺、沙蒿、苦豆子、芦苇和其它杂草。植被盖度达40%~60%。在流行区,羊体上的寄生蜱主要有银盾革蜱(Dermacentor niveus),亚东离眼蜱(Hyalomma asiaticumkozlovi),和短小扇头蜱(Rhipicephalus pumilio),哪种蜱是羊边虫的媒介蜱,尚待研究。  相似文献   

20.
用绵羊边虫感染除脾山羊,可使虫体迅速大量繁殖,红细胞染虫率达71%。用蒸馏水崩解红细胞,将移出的边虫用高速离心机沉淀,并以超声波粉碎,制作了特异性和敏感性良好的补反抗原。对人工感染和自然感染边虫的山羊进行补反检查,其检出率为100%。同时做了人工感染山羊抗体消长情况的检测,用含边虫血液接种山羊后,第5天即可检出补反抗体,15~45天补反抗体的滴度达到高峰,110天后仍可产生阳性反应。其结果证明:该法可作为口岸检疫、流行病学调查和免疫监测的试验方法,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