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犯罪参与层面刑法理论的本土构建集中体现在有组织犯罪领域。在概念上,通过《刑法》《反有组织犯罪法》界定了黑社会性质组织和恶势力组织。在政策上,从“打黑除恶”转向“扫黑除恶”彰显有组织犯罪刑事政策的成熟,其内容具有广泛性、实质性、协同性和衔接性的特点。在刑事立法上,我国围绕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规定了专门规则,并在特别累犯、限制减刑假释、洗钱罪上游犯罪范畴规定了该类犯罪的特别规则。在有组织犯罪网络化上,我国围绕网络犯罪、黑恶势力犯罪、网络犯罪和黑恶势力犯罪融合的层面分别制定和完善相关规范。  相似文献   

2.
吴敌 《法制与社会》2010,(10):247-248
有组织犯罪是当代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其犯罪的严重化,已危及到各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安宁,成为全人类面临的一个共同课题。对有组织犯罪的概念及范畴进行界定将有利于全世界打击有组织犯罪的联合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洗钱罪是由毒品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走私犯罪的行为滋生而形成的独立的犯罪。洗钱罪虽然是一种独立的犯罪,但它是毒品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走私犯罪的派生物,因此,学者们将毒品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走私犯罪称为上游犯罪,洗钱罪称为下游犯罪。关于“上游犯罪”的范围的界定,各国立法及国际公约规定不一,我国学者的观点也不一致,鉴于此,笔者谈一点个人的认识。   一、各国立法及国际公约对洗钱罪“上游犯罪”的范围界定   ‘综观各国立法和有关国际公约的规定,对洗钱罪“上游犯罪”的范围界定主要有四…  相似文献   

4.
李勇  赵靖 《中国检察官》2010,(20):21-24
本文以一起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案件为切入点,从司法实践的角度界定有组织犯罪的概念,同时探讨实践中对有组织犯罪实体法的诉求和程序法的期待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5.
极端主义犯罪是一种新的犯罪类型,价值理念的极端性和行为手段的极端性是其核心内涵。极端主义犯罪并不以政治指向性为必要条件,行为手段也不限于暴力,但它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有可能演变为恐怖主义犯罪。国内外关于极端主义犯罪的立法模式大体上可以分为单独式和融合式,我国总体上是一种一般关联犯罪加某些特殊类型犯罪的融合式立法模式。在我国刑法典中,对于极端主义犯罪应当集中规定,并增设极端主义行为罪,组织、领导、参加极端主义组织罪和资助极端主义组织、个人罪,同时明确界定极端主义行为、极端主义组织、极端主义活动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一计算机犯罪概念要研究计算机犯罪,首先应该明确计算机犯罪的概念,同时使用一种科学的方法对计算机犯罪进行分类。(一)计算机犯罪概念关于计算机犯罪的定义,国内外学者众说纷坛,主要观点有:美国司法部的计算机犯罪定义:“在导致成功起诉的非法行为中计算机技术和知识起了基本作用的非法行为”。法国安德鲁博士认为:计算机犯罪是(1)与计算机相关的犯罪;(2)与计算机有关的财产犯罪;(3)针对计算机本身的犯罪行为。台湾学者认为电脑犯罪是行为人滥用电脑或破坏电脑之犯罪行为,且须与电脑之特质有关。反之,行为人固以电脑…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中对聚众犯罪给予了较多的关注和探讨,但仍存在着诸多疑难问题,而且已有研究的问题,学者间尚存在着争议。本文认为聚众犯罪的概念应当界定为:刑法分则明文规定的以聚众的行为方式实施的犯罪。基于此概念,笔者深入探讨了聚众犯罪与共同犯罪及集团犯罪之间的界限,并就聚众犯罪在犯罪构成方面的特征提出些许管见。  相似文献   

8.
网络诈骗犯罪就是一种以计算机网络为工具的新型的犯罪形式。对网络诈骗犯罪的研究有利于推动网络法制建设,提高公民对网络诈骗犯罪的辨识能力和防范意识。本文通过对网络诈骗犯罪的概念的界定,探究网络诈骗犯罪的特点;同时通过对国内外立法情况的阐述,剖析理论上须解决的问题以及实践中面临的问题,希望有助于对网络诈骗犯罪进行法律规制,推进网络环境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对于有组织犯罪的概念界定,世界各国并未达成统一的意见。然而,以组织性入手探讨有组织犯罪的内容和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已是一种共识。我国有组织犯罪的发展正处于一个转型的关键时期,笔者从社会经济环境变迁的角度分析有组织犯罪发展的原因,便于从更深层面上了解有组织犯罪并制定现实可行的打防对策。  相似文献   

10.
随着网络运用的日益普遍,犯罪分子在因特网上开辟了新的犯罪平台,由于网络犯罪必须通过计算机来实现,很多人误以为网络犯罪即计算机犯罪。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内外对计算机犯罪和网络犯罪概念提出的界定,然后阐述了计算机犯罪和网络犯罪的异同。  相似文献   

11.
罪刑法定原则在新刑法中的确立,在我国刑法史上是有重大的里程碑意义。但是这一原则,在新刑法典中,没有被彻底贯彻。罪刑法定原则有其基本的要求,它对犯罪概念的确立提供了一定的规范标准;罪刑法定原则面对规范标准和社会危害性标准,在界定犯罪时必须作出明确的价值选择;新刑法中犯罪概念的缺陷,充分说明了罪刑法定原则与社会危害性标准的冲突,而规范标准是在罪刑法定原则前提下,界定犯罪概念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2.
我国刑法学者的主流观点一般将犯罪概念区分为形式定义与实质定义,并且实际上坚持犯罪概念的实质定义,反对形式定义.本文试图以作者自己的视角和方式分别对犯罪概念的形式定义与实质定义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它们重新作出评价.作者认为,犯罪的形式定义与实质定义实际上都包含着刑事违法性和社会危害性的内容,它们之间并不是绝对对立的;界定和评价犯罪(即解决犯罪概念/罪与非罪/定罪问题)时应该优先选择刑事违法性标准而非社会危害性标准.  相似文献   

13.
站在不同的法系和法学流派的角度上,学者们对法官造法现象形成了各式各样的认识。本文综合分析了国内外学者对法官造法的各种界定,以此来对法官造法的概念形成一个基本的轮廓性认知。  相似文献   

14.
人们通常以为犯罪仅是刑法学中的概念。其实,犯罪不只是刑法学的概念,犯罪是一种评价事实。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都有自己的各不相同的犯罪概念。因此,可以对犯罪概念进行各种不同的比较研究。本文仅从刑法学与犯罪学这两个学科的角度,对犯罪概念进行比较研究,以期对两个学科的发展有所裨益。对刑法学中的犯罪概念,人们已比较熟悉,即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律、应受刑罚惩罚的行为,但对于犯罪学中的犯罪概念,却不甚了解,即使在犯罪学界,对此也一直存有争议。有些学者认为,犯罪学中的犯罪概念,就是刑法学中的犯罪概…  相似文献   

15.
破产犯罪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多角度论证了破产犯罪的概念、构成特征、犯罪形态、罪名罪状和立法体例。在界定破产犯罪概念上提出全新见解;在破产犯罪性质上,论述了其特殊经济犯、法定犯、智力犯、预谋犯及其抗法性特征;提出了其主观方面的唯故意性,宏观方面时间的特定性,在罪名设置上首次提出“逃避破产清算罪”,并通过详实的分析否定了通说的过怠破产罪;在刑罚上提出自由刑和资格刑在惩治破产犯罪上的重要意义而阻却财产刑的适用  相似文献   

16.
陈凌 《广东法学》2007,(2):41-45
共犯脱离是区别于犯罪中止的独立犯罪形态,是共同犯罪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为合理处理实践中的共犯脱离问题,我国有必要引入共犯脱离概念,并在借鉴国外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从理论上合理界定共犯关系脱离的涵义、成立条件和罚则。  相似文献   

17.
新刑法明文规定了罪刑法定原则,这是新中国刑法发展史上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发展,但新刑法第十三条对犯罪的规定并没有根本性的变化。关于罪刑法定原则与犯罪概念中的社会危害性是否冲突的问题,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有学者将刑法理论中的犯罪概念区分为犯罪的司法概念与犯罪的立法概念,以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沿着这一思路,在将刑法理论中的犯罪区分为犯罪的司法概念与犯罪的立法概念的基础上,对犯罪的立法概念进行进一步的论述。  相似文献   

18.
陈凌 《中国检察官》2007,(1):53-55,58
共犯脱离是区别于犯罪中止的独立犯罪形态.是共同犯罪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为合理处理实践中的共犯脱离问题,我国有必要引入共犯脱离概念,并在借鉴国外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从理论上合理界定共犯关系脱离的涵义、成立条件和罚则。  相似文献   

19.
中国大陆境内有组织犯罪现象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初。经历30年的演进.目前总体形势表现为发展速度快、再生能力强、存在形态丰富和持续存在的时间较短:尤其是近10年来,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呈现活跃和蔓延趋势,从整体上加剧了有组织犯罪的危害深度和广度。中国对有组织犯罪始终坚持严厉打击政策,但在执法层面却面临着可资利用的立法资源严重不足的突出问题。在反有组织犯罪的立法完善方面,首先应根据有组织犯罪的规律及其本土表现.形成符合实际的有组织犯罪的整体性概念,并以此为指导对有组织犯罪各发展形态进行统一规制,为刑事打击的介入确立合理的起点;在反有组织犯罪的具体制度设计上,应坚持“以严为主、以宽为辅”的基本政策导向和贯彻“打早打小”专门政策的具体要求,从严密法网、便利追诉和严厉制裁三方面推进立法完善。  相似文献   

20.
浅析我国刑法中黑社会概念的界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涉及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治罪前提是正确界定黑社会组织。何为黑社会,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才能称为黑社会性质,立法未作规定,理论界也少有探讨,本文就此略作阐析,以求共识。黑社会在中国是一个有着较长历史并流传很广的概念,在《语言大典》中,其被解释为“有组织地进行犯罪活动的集团,犯罪分子团伙。”该表述在刑事法学意义上缺乏科学性,但它提供了一个基本信息,即黑社会是有组织进行犯罪活动的。各国因历史条件和现实国情不同,对黑社会的认定各异,称谓也不一。如意大利的“黑手党”,日本的“暴力团”等。黑社会因有组织性,德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