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改革首先是从安徽兴起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江淮大地上已经出现包产到组和包产到户;三中全会召开后不久,凤阳农民首创大包干,使安徽更加引起国人注目。八十年代初,大包子风靡全国,农村改革的浪潮席卷整个神州。安徽作为中国新时期农村改革的发祥地被载入史册。  相似文献   

2.
关于广汉的农村改革,一个是金鱼公社(现为金鱼镇)的包产到组、包产到户,一个是向阳公社(现为向阳镇)的摘牌,这是我一生中最满意的两件事.  相似文献   

3.
从1977年到1984年间,四川广大农民群众和基层干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探索发展生产,振兴经济,改善生活的生产经营和管理体制,从包产到组、包产到户到包干到户,逐步形成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中心、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完成了生产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从...  相似文献   

4.
农村改革打头炮。1977年6月,万里担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后,经过大量调查,对农业问题有了深刻了解。当有些地方暗地搞包产到组的事情被汇报到省委后,万里立即批示"我看可以试验"。1979年2月初,万里在安徽省委会议上主张在山南区进行包产到户试验。山南区的试验很快见到成果,并传到别的地方。1979年,虽然安徽遇到旱灾,但农民积极性高,粮食还是增产了。不久,四川、内蒙古、河南、贵州都普遍推行了包产到户。  相似文献   

5.
安徽是我国新时期农村改革的发源地,这已是全省和全国人民的共识。然而,就全省范围而言,农村改革起源于何县,以何种形式责任制的产生为标志,多年来人们尚未达成一致意见。有人认为肥西县最早实行包产到户,故而应是改革的起源地;也有人认为凤阳、来安两县实行包产到组的时间更早,更是农村改革发源地;还有人认为风靡全国的大包干由凤阳农民首创,凤阳才是农村改革真  相似文献   

6.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为克服困难,恢复经济,河北省依据中央的政策和指示。对农村的生产关系进行调整,各地根据农民的愿望和实际情况,开始对农业生产责任制进行探索和试验,创造了“包产到户”“包产到组”、借地、分配大包干等形式,收到了一定的效果,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度过了困难时期。但在“左”的思潮压力下,这种有益的可贵的探索夭折了。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改革最早从农村开始,而农业生产责任制则是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福建和全国一样,在农村实行了以生产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逐步突破了长期以来受“左”倾严重束缚的生产关系,使农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当然,福建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推行也走过了曲折的道路。本文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福建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三个阶段作个简要论述。 第一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到1979年9月。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提出把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同时作出了《关于加强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和《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试行草案)》两个决  相似文献   

8.
地处皖东大地的来安县虽不显山不露水,其所处的岗磅冲丘陵区却也是个养人之地。这里的农民对如何利用和管理土地有着最迫切的要求和最现实的办法。发生在中国农村70年代末的那场伟大变革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在这场变革中,来安人敢为天下先,早在1978年2月就搞起了“包产到组,超产全奖,减产全赔”的生产责任制,在中国农村改革发展史上应该重重地写上一笔。  相似文献   

9.
《求实》1983,(4)
全面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业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以宜春地区农村为例,试图就这个问题作些探讨。 (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宜春地区农村普遍建立了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经过几年来的反复实践,全区的生产责任制有了四个大的发展:一是从不联产发展到联产,二是从联产到组发展到联产到劳、到户,三是从包产发展到大包干,四是承包对象从大田已发展到农村多种经营各业。去年,以大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从农村落实农业生产责任制起步的。在落实农业生产责任制过程中,出现了多种形式,有包产到组、包干到组、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大包干等。这些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有学者和当事人做过区分,但"大包干"概念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学术著作和宣传文章看法不一。揆诸历史文献,"大包干"概念的核心内涵有三:其一,"大包干"的前提是坚持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其二,在统一计划下,"大包干"基本的生产经营单位是"组",不是"户";其三,"大包干"基本的核算分配方式是在生产队统一分配方案下,由作业组来核算分配,作业组是相对独立的核算分配单位。  相似文献   

11.
曾任中共安徽省委常委、省革委会副主任的胡开明在1959—1962年三年经济困难时期,曾任张家口地委第一书记,他通过深入基层开展调查,力主在农村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生产责任制。1962年8月8日,胡开明顶住“左”的压力,上书毛泽东,力荐生产责任制。毛泽东收到信的第二天,在一个核心小组会上提到了胡开明:“河北胡开明,有这么一个人,‘开明’,但就是‘胡’开明……”纵观胡开明同志的一生,我们就会发现,其实,胡开明并非“胡”开明。  相似文献   

12.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持续20多年的左倾错误,造成我国农业发展缓慢,亿万农民吃不饱肚子。粉粹“四人帮”后,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共中央,深悉民情,顺应民意,立志改革,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极左的农业政策开始进行了重大的调整,从此,兴起了农村改革的热潮,改变了农村的面貌。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早在六十年代初的经济困难时期,许多地方的农民就搞过被农民称之为“救命田”的句产到户.到1962年夏,安徽省的40%、全国的20%以上的农村实行了包产到户。这种“责任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解决了部分温饱问题,但是很…  相似文献   

13.
王建柱 《先锋队》2012,(19):42-44
他的名字是与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场战役——农村包产到户联系在一起的,他所主持起草的"75号文件"和五个"一号文件",为饱受争议的包产到户提供了法律保障,使中国农村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奠定了牢固的基石。30多年后的今天,这位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农业进程的老人,尤其不该被人们遗忘。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改革的起点是以包产到户为标志的农村改革。而在此之前,高层争论异常激烈。在势不两立的政治气氛下,杜润生试探性地提出,先在贫困地区试行包产到户。  相似文献   

14.
吴镕 《世纪风采》2006,(6):35-36
人们有个普遍的误解,认为,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倡农村改革,实行包产到户。其实不然。1978年12月22日通过的全会公报明确指出:“人民公社要坚决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制度,稳定不变。”重申了“不准包产到户”的政策。当然,在农村工作方面政策有一些松动,尤其是果断决定缩小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建议国务院粮食统购价标“从一九七九年夏粮上市的时候起提高百分之二十,超购部分在这个基础上再加价百分之五十”等等,这个步子跨得很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相似文献   

15.
家庭承包经营与农村的历史性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许多重大变革,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建立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改革20多年的实践证明,这种经营体制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普遍规律,符合农业生产的特点和我国农村的实际状况,极大地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给农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众所周知,改革前我国农村普遍实行的是人民公社体制。60年代初,农村一度出现过“包产到户”,但很快被当作资本主义来批判,在全国停止实行,又回…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之初,国民经济举步维艰,农业生产陷于困境,有三分之一的农民吃不饱肚子.就在四川省广汉县(今广汉市)金鱼公社和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偷偷摸摸搞包产的时候,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大包干"不胫而走,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迅速普及,由此引发了中国农村环环相扣的一系列改革,包括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农产品流通体制、乡村治理机制、农业产业化等.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首先掀起了改革的浪潮。这场史无前例的改革,是以建立和推行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主的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为标志的。在这场改革中,安徽在全国率先起步,而肥西县则是实行包产到户的发祥地之一,和风阳县一道在全省率先打破“左”的精神枷锁,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相似文献   

18.
继包产到户、乡镇企业之后,在体制结构最末端、政府介入最薄弱的节点上,群众的意愿与基层的智慧催生出了“村民自治”。在稳健改革背景下,中国共产党迅速跟进,设计、领导了农村新的政治发展,村级自治的轮廓逐渐明晰。其间,党组织在农村治理中所起的核心作用毋庸置疑。但依赖制度安排、依赖行政权力的痼疾,仍然困扰着村级自治中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相似文献   

19.
博采之窗     
1978、1979年安徽刚开始搞包产到户,有不少人包括某些中央高层领导人站出来公开反对。主管农业的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陈永贵是突出的一个。他在搞向大队核算过渡,普及大寨县等“左”的一套时,安徽却在搞包产到组,包产到户,当然他要坚决反对。至于一些思想转不过来,抱怀疑态度的人那就更多了。  相似文献   

20.
邓子恢是我国农村改革的先驱。人民公社化运动后不久,他就提出了建立以人民公社集体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为补充的所有制结构,实行按劳分配、适当照顾的分配制度,实行以包产到户为代表的一系列责任制等改革主张。他的农村改革思想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