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学者们对人性、人道、人权的内涵存在颇多争论。其实,这些概念与近代刑法学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从刑法学的角度来看,人性、人道、人权三者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内在的逻辑关系,可以说,人性是刑法的根基,人道是刑法的命脉,人权是刑法永恒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2.
人性人道人权应在善意的引领下成为法律的核心价值内涵.法律对人行为的定性是一种价值评价,而这种评价的标准必须是一种善良的标准.人本思想应内化于刑法,人性本善应成为立法者的内心确信,人道的教育刑理论应作为刑罚支撑,而在人权保障方面应注重人主体的差异性与主观方面的道义性.在立法上主张善意的应然法思想,司法上主张法官的善意解释原则,刑法只有在善意原则的指引下,才能实现保障人权的法律追求,成为人类良知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3.
基于研究角度的不同,国内外关于有组织犯罪的概念众多而不统一。只有从犯罪学和刑法学两个层面界定有组织犯罪,才能准确把握有组织犯罪的特征,得出科学的有组织犯罪概念。犯罪学意义上的有组织犯罪概念是动态的,外延比刑法学意义上的宽泛得多。而刑法学意义上的有组织犯罪概念是静态的,它的界定应参照各国具体情况,立足于刑法规范。  相似文献   

4.
在某种意义或相当程度上,《论犯罪与刑罚》在其是一部刑法社会学著作的同时,又是一部刑法实证学和刑法工程学著作,而社会学思维、实证学思维和工程学思维是该部著作能够留给当下我国刑法学研究的思维启示。我国当下的刑法学研究虽然知晓社会学方法和实证学方法,但在重视程度和如何运用上仍存在着相当偏差,而工程学方法则可能是无稽之谈,这些便严重制约了我国刑法学研究的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面对犯罪的国际化,需要各国的刑法学、刑事制度进行更多的交流和共建.各国刑法、刑法学都是以其特定的历史、社会、文化为背景而展现出特殊性与活力,但犯罪所具有的基本性质却能够成为各国刑法学进行交流的基础.在进行比较刑法学研究过程中,不能将视野局限在刑法条文和刑法学框架之中,而要将不同刑法和刑法学归属其中的整个法制度和社会制度甚至文化背景,都要作为比较和考察的对象.日本刑法学虽然表面上和德国刑法学类似,但实际上无论是在对新旧刑法学的融合方面,还是在受到美国法制影响方面,其所具有的独特性共同形成了日本刑法及刑法学的现状.  相似文献   

6.
未成年人犯罪是刑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历史、文化等种种因素的影响 ,香港、澳门、台湾与中国内地虽然同属中国 ,但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内涵及其本质等问题的看法却是同中有异。因而研究四地刑法未成年人犯罪的概念 ,比较其优劣 ,评价其得失 ,对于增进四地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法制的交流与完善 ,无疑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一 中国内地刑法中的未成年人犯罪概念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界定问题 ,我国内地刑法学界曾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 ,未成年人犯罪即为青少年犯罪 ,是指已满 14周岁不满 2 5周岁的少年和青年的犯罪。①这是…  相似文献   

7.
在刑事法治视域中,刑法之“善”不但应当注重对秩序之维护,而且也应当注重对自由之保障;刑法之“恶”既要重视对犯罪人的生命、自由、财产和资格之限制或剥夺,也不能忽视对国家刑罚权的限制。然而,我国刑法之“善”与“恶”均具有偏重性。实现刑法之“善”与“恶”的均衡性要求在立法上应当:将更多的侵犯个人利益且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犯罪化;缩小侵犯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犯罪的死刑适用范围;加快罪刑法定原则之“司法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欧锦雄教授认为:不作为犯罪的概念是不作为犯罪理论的基础概念。不作为犯罪中的“不作为”包括两种情形:(1)缺失履行的不作为;(2)不认真履行的不作为。不作为犯罪是指刑法规定的、负有实施某种为善行为的特定刑法义务的主体能够履行该义务而故意或过失地不履行,以致造成客体遭受危害因而应受刑罚处罚的事实。不作为犯罪和作为犯罪违反的规范是不同的,前者违反了命令为善规范,后者违反了禁止为恶规范。由于反向为恶行为的存在,所以,不作为犯罪和作为犯罪会出现竞合。不作为犯罪的种类范围包括:(1)纯正不作为犯罪;(2)复合不作为犯罪;(3)双可型…  相似文献   

9.
犯罪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刑法规定的核心内容,而犯罪概念是刑法学的基本范畴。刑法通论认为,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概念是实质与形式相结合的概念,有着其自身的优点。但是,我国犯罪概念却具有其明显的缺陷与不足,本文对其合理性进行评析,并试图重构我国的犯罪概念。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观点认为性三品是董仲舒人性论的基本思想,这个看法是站不住的.董仲舒对人性有许多论述,而性三品并没有进入董仲舒人性议论的正题.董氏提出了“性者质也”的命题,认为人的先天素质中有善、恶两种因素,人性可以概括为性善情恶,而性善情恶不过是天道在人身上的体现.人性善情恶,所以人待教而善.对于孟子的人性善论,董仲舒存在着矛盾的心理,他说:“万民之性善于禽兽者许之,圣人之所谓善者弗许.”  相似文献   

11.
刑法学中的客观主义,是人们以刑法评价基点为视角,对刑事古典学派犯罪论的别称.本文在概括介绍"客观主义"之基本内涵、理论特征及其立法实践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其在我国现行刑法中的具体体现,指出客观主义既具有防止司法腐败、保障被告人人权等积极功能,同时又具有不利于实现个案公正等消极功能.  相似文献   

12.
为了摆脱犯罪标签带来的困境,体现刑法人道性和宽容性,通过实质理性矫正形式理性,追求刑法效益价值,保持社会活力,缩小犯罪圈,增加出罪机会,摘除犯罪标签,应该提倡罪之谦抑,有意识地在特定阶段和场合加以实行。不过,提倡罪之谦抑应有宽和自由的社会环境。在我国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行政理念的改变、市民社会的形成、人权保障观念的确立,提倡罪之谦抑的社会环境已相应形成。  相似文献   

13.
以海上国际犯罪作为研究对象的海洋刑法学研究范式之提出意在突破传统教义刑法学的研究框架.从刑法之外研究刑法,使得从教义刑法学向一种普适刑法学的转变成为可能;作为国家主权体现的刑事管辖权在实然层面上会面临冲突是一种客观事实,不能将其作为否定船旗国刑事管辖是属地管辖原则之补充的理由;船旗国管辖原则只有在刑事司法管辖权层面下有其独立存在之必要,相应的,我国刑法之规定并无修改之必要.  相似文献   

14.
不作为犯罪的概念是不作为犯罪理论的基础概念.不作为犯罪中的"不作为"包括两种情形:(1)缺失履行的不作为;(2)不认真履行的不作为.不作为犯罪和作为犯罪违反的规范是不同的,前者违反了命令为善规范,后者违反了禁止为恶规范.由于反向为恶行为的存在,所以,不作为犯罪和作为犯罪会出现竞合.不作为犯罪的种类范围包括:(1)纯正不作为犯罪;(2)复合不作为犯罪;(3)双可型犯罪中的不作为犯罪;(4)不纯正不作为犯罪.不作为犯罪在刑法里应有明文规定,在立法上应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人性本善还是本恶的谈论一直是人们热点关注的问题,人性乃是人的一种主观意识,人们认为人性乃是人们本质的根源,而人的本质乃善,恶的形成是跟后天环境等因素有很大影响的,但诸多的学者反对此说法,认为人性就是简单的两种及非善即恶,所谓的人性善是在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人性本善或人性本恶的争论一直是个不休的话题。本文试从社会现象出发,结合对尼克马可的学习,浅析人性。  相似文献   

16.
犯罪心理学是以犯罪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性学科,它不仅受到心理学和犯罪学基本观点的影响,而且还受到有关犯罪的规范--刑法学的影响.不同的刑法观和犯罪观使犯罪心理学的研究目的、对象、学科性质、方法论及原因理论因学者、学科而异,导致理论与实践出现一定的脱节.通过对刑法观、犯罪观对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影响进行梳理,使我们厘清了学科之间概念冲突、理念差距、措施疏漏和结果矛盾的根源,对此不少学者提出了"刑事一体化"的构想,整合刑法的本体学科与经验学科,最终形成科学、合理、系统的刑事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17.
从严刑峻法到人性、人道、人权思想,刑法的进步体现出国家在制定和运用刑法中的一种宽容态度。从宽容的角度,从人性、人道、人权思想出发,如果人人都以一颗宽容的心看待刑法中的问题,在刑事政策中体现宽容思想,那么,刑法将达到一个至高的境界。  相似文献   

18.
刑法作为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影响最大的基本法之一 ,在实现其惩罚犯罪、保护社会功能的同时 ,不应该淡化它对公平、人道和宽容的价值追求。公平和公开的 ,宽容和人道的刑法规范及其适用 ,构成了刑法道德理念的核心内涵和伦理基础 ,也是刑法得以贯彻实施和一体遵行的保障  相似文献   

19.
人文精神确立于现代社会,为我国刑法的修改提供了新动力,它的落实要求在刑法的立法和司法过程中做到“以人为本”。新颁布的《刑法修正案(八)》从人性、人道和人权多个方面体现了人文精神,立法者和司法者应通过对其内容的研究,促使刑法同人文精神更好地结合,使得我国刑法更趋合理和文明。  相似文献   

20.
犯罪学与刑法学在方法论上存在着显著差异。犯罪学研究事实存在的犯罪,因此是真正意义上的"犯罪研究";刑法学是不研究"犯罪"的,其可以称之为"某某罪的研究"、"罪名研究"或是"犯罪的法律解释"。犯罪学是前犯罪学科,是上位学科;刑法学是犯罪后学科,犯罪学不只是为刑法学服务。犯罪学与刑法学有着明确的学科疆域界定。犯罪学强调互动关系,将社会和人的行为所表现出来的经验事实化成不同的变量,统计并观察各种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刑法学是注释法学,我注法条,法条注我。这种注释方法不应奉为法学研究教学之圭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