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应超  田敏 《理论月刊》2008,(3):89-92
九江市回族以其回族绝对人口少、分布相当分散的特点,成为一个研究散杂居回族的研究个案.笔者通过对其族群认同和族群关系的现状,特点及原因分析,阐述了其不同于西北"典型回族"的不同特点,并且希望通过对九江市回族的族群发展现状的反思和发展趋势的展望,引起更多人对城市散杂居回族发展的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西北回族音乐,由于处在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中,具有其特殊性。西北回族音乐受到西北特有的人文特征、民族特性、伦理观念以及宗教信仰的影响较深,西北回族音乐的悲剧性因素则蕴藏在上述各个背景之中。从西北回族音乐文化起源出发,探讨了六盘山花儿、回族宴席曲、民间乐器及民间叙事诗的悲剧性特征,多方面对西北回族音乐文化中的悲情色彩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3.
丰厚的研究土壤云南回族研究,在当前我国地区回族研究中,是势头旺、成果多的。这除了老中青研究人员齐备,领导得力、得法外,还由于这里研究土壤丰厚,从昆明到大理,从滇东北的昭通到滇西南的保山到滇东南的建水、沙甸,都有回族历史文化的宝藏。元代的赛典赤肇基了云南回族历史,明代的郑和弘扬了云南回族历史,清代的杜文秀树立了云南回族革命斗争传统,他们是历史上云南回族三杰,是云南回族、也是中国回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人物的杰出,说明了历史的杰出;人物的众多,反映了历史的丰富。元代赛典赤长子纳速刺了先于赛典赤到达云南…  相似文献   

4.
民间教育是与制度化教育(学校教育)系统相对的原初性教育样态,在我国少数民族历史上,民间教育比制度化教育的社会比重高,原因是少数民族社会较少遭遇"学在官府"的政策垄断格局,以回族民间教育为表率的普通民众享有非正规的民间教育没有停止过,针对回族民间教育的研究大多围绕变革发展之路,探讨少数民族民间教育的现代化对接,本文试图从民众立场及其话语运行系统分析回族民间教育的立身之本,反思当代研究对民间教育的功能性偏见,揭示了少数民族民间教育创造族人享用自身教育生活与教育智慧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回族学等诸学科的渊源出发,梳理了这几个学科的相互关系和地位,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回族学的学科属性。本文认为,回族学隶属民族学,其学科属性具有综合性。如果从当前回族学的社会功能、研究任务、学者构成、学科体系和发展趋势等方面来看,回族学主要应当属于一级学科的社会学。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建立回族社会学、回族经济学等分支学科也应该提上日程。  相似文献   

6.
现有针对女性高级知识分子、高校女教师群体的研究多采取问题取向与割裂的视角,使女性经验隐没于男性声音中,因此突出了女教师在生涯发展中的负面形象,对其日常生活中的能动性和策略往往缺乏观照。文章基于高校女教师的研究反思现行女性研究的理论取径,认为关注个人经验的日常生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力的理论转向。女性主义关照下的日常生活研究思想方法和理论框架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从理论和经验上理解女性生活,成为未来妇女和性别研究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7.
一个民族的物质生活,由该民族生活消费品的取得及使用两方面的内容决定。而在社会分工发展的情况下,生活消费品的取得方式因职业而不同。因此,研究回族的职业分布对于反映其物质生活状况,从而从经济角度探讨回族的形成及回族商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回族的职业分布在其形成时已显示出其特征。回族的主要来源是参加了蒙古统治中国历史过程中的大量“回回军”。这些人中包括了“回回炮手”、“回回水军”、“回回人匠”  相似文献   

8.
男权文化中的女性悲剧——论苏童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苏童小说文本入手,细致分析苏童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以此洞悉苏童小说中女性在男权文化中的生存状态,解读苏童小说中女性对男权的依附意识,可以看出苏童作为男性作家对女性命运的深切同情和反思,表现出可贵的对女性生存的探索精神。同时也可看出苏童小说中女性反抗意识的缺失,以及他在透视女性悲剧命运、反思男权文化方面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9.
清代女性的研究已经走过将近一个世纪,期间经历了从妇女史研究到性别史研究的发展脉络,研究重点从将妇女认定为"受害者"的角色转变为发掘女性在历史建构中的积极意义,研究对象从关注江南上层女性到不同阶层、不同区域、不同族群的女性群体,研究视角从关注女性本身到探索男女两性的关系及其与国家和社会之间的互动。文章系统梳理和反思了百年来清代女性研究的源流和演进,并讨论其间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以期推动清代妇女/性别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云南回族教育的传统与走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纳麒 《思想战线》2001,27(1):47-52
回族教育从回族形成时即开始.云南回族教育与其他地区的回族教育一样,走过了家庭教育、经堂教育到国民教育的发展过程,但是这三个过程又从来没有因为后者的出现而摒弃前一种教育形式,而是三种教育并存,所不同的是,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所占的比重和教育的主要内容不同而已.当代云南回族的教育,有其先进和发展迅速的一面,也有着观念和行动上落后的弊端.回族教育要与时代合拍,只有进行创新和改革,才能培养出高层次的人才.  相似文献   

11.
笔者在临夏地区的田野调查资料显示,当今影响回族妇女健康的疾病主要是慢性疾病,回族妇女在处置疾病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病患行为,体现了本民族独特文化的影响。本文从医学人类学、医学社会学及女性主义人类学的交叉视角出发,将其病患行为分为5个阶段,也可以称之为5个特点或内容。  相似文献   

12.
回族教育的当代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回族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回族教育呈现出宗教教育与世俗教育双重性的特点。回族教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两难选择”。如何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是回族教育得以发展的关键所在。在现实生活中,回族穆斯林必须首选世俗教育即普通教育作为回族教育的重心,伊斯兰宗教教育应成为推动回族普通教育发展的促动器。  相似文献   

13.
马利章  王云 《思想战线》2001,27(6):81-85
阿拉伯语是阿拉伯各民族使用的语言,是世界上非常古老的语言之一.回族作为阿拉伯先民与中华民族结合而形成的民族类型,由于其形成过程的特殊性,决定了阿拉伯文化对回族的巨大影响力.云南回族由于地理环境的封闭性,继承的阿拉伯语言虽然在语音、语调甚至语意上发生了一些变化,但至今仍在宗教活动和生活中使用.  相似文献   

14.
晚清民国的成都是现代川菜菜系的发源地与演变中心。成都的满族和回族人口也影响到了现代川菜菜系在成都的定型、发展和走向成熟的历史进程。满族、回族等少民族饮食文化推动了近代成都饮食业的发展,从原料选取、烹饪技法、菜品制作、筵席内容等方面给现代川菜菜系以影响。生活在成都的满族、回族等少数民族的饮食习俗为成都市民的饮食生活增添了新的内容,带来了新的饮食品种,大大丰富了成都川菜中的面食、糕点、小吃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女性研究起步较晚,但在众多学者的关注和国家社科基金等的支持下,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本文通过对1993-2007年批准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有关女性项目进行归类统计,运用文献分析的方法,分析国家社科基金女性研究项目的时空分布、学科类别、研究内容、研究成果、承担单位和主持人性别等方面的特征,以此反映近15年来中国女性研究的学术轨迹,旨在为中国女性研究学者了解和把握中国女性研究的热点和发展趋势及申请相关基金项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关于中国高校女性学教研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讨论中国女性学的教学与研究问题,不仅要把它置放在当下全球化的女性学教研风潮中,而且要把它置放在近百年来中国女性解放的特殊历程与话语环境中,尤其是要把它置放在古来有之的女教传统的因素中,才有可能更准确、更到位地认识并解决女性教研与学科建设、女教传统与女性现代化、女性主义理论与社会实践之间存在的矛盾,从而建立起一个良性互动、行之有效的现代女性学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7.
高校的女性学学科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女子院校的女性学建设担负着重要的使命,在学科建制与学科内在规范的建立方面均有了一定的发展,学术合法化日益受到重视,从国家政策及教育机构的支持角度看,其社会合法化正逐步提高,系所、专业及学科的设立使得其行政合法化也有了实质的推进,但在政策投入力度、学理探讨、机制深化、学科课程设置以及跨校合作等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还很多。  相似文献   

18.
妇女法学是一门研究有关妇女权益保障的一系列法律的产生、运用与发展规律的学科。由于其尚处于建设初期,所以还未形成独立和成熟的理论框架和学科体系。高等法学院校的人才和信息资源丰富,又是法学理论研究的主阵地,可以为妇女法学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我们应该充分地利用这种优势,将妇女法学引入高等法学院校,加快妇女法学的研究和学科建设。本文将针对推进妇女法学进入中国高等法学院校的对策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作者认为目前中国涉及性别和女性主义研究的文章,有关妇女家庭状况的调查研究多,但理论阐释少;对问题的描述多,但系统分析少;关于性别的意识形态呼吁多,但把女性主义研究放到一个广泛的社会系统中研究少;在分析中,对文化规范注重得多,但与制度因素相关的理论解释少.有鉴于此,本文从五个方面阐述了西方女性主义的理论贡献,并阐释了研究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对中国性别研究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陈碧 《八桂侨刊》2014,(2):48-52
从一家到一族、从弱小到壮大、从经商务农到读书入仕,陈埭丁氏回族历经数百年调适和变迁,终于从外来小姓变为本地望族。借助侨乡优势,开展社区文化建设推动社区经济发展,依靠特色文化提升自身形象,超越边缘,陈埭丁氏回族成功地开辟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文化之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