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臧克家与毛泽东的诗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全 《发展论坛》2003,(11):70-72
中国人民伟大的领袖毛泽东,是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一位诗人。他有着中华传统文化丰厚的底蕴,特别是对古典诗词很有研究,造诣很深。中国是一个诗的王国。据《史记》记载,第一本诗集《诗经》,是孔子从三千多首诗歌中选出编就的。当时的诗歌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所以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中国历代都有许多优秀的诗人,写出千古流芳的佳作,形成一条诗的长河。但就其气魄的雄浑博大,内涵的深厚广阔,没有能与毛泽东诗词相比的。他的诗词为广大人民所喜爱,更倾倒一些专家学者,诗人臧克家就是其中一个。他经常以诵读毛泽东诗词为乐,从50年代…  相似文献   

2.
著名外交家乔冠华(1913—1983)博学多识,睿智超群,在中共党内有“风云才子”之誉。他撰写的国际述评嘻笑怒骂,如剑似戟,“可顶战场上的几个坦克师”(毛泽东语);他的才思敏捷,文如行云流水,令许多文坛名家击节称叹。从他随手挥就的几首打油诗中即可见其一斑。 早年在盐城市淮美中学读书时,乔冠华曾参加学校学生会组织的破除封建迷信的活动,写过一首宣传诗,嘲讽给死人烧纸钱的迷信者。诗云:  相似文献   

3.
“心灵软件”用处多 著名的外交家、国际评论家乔冠华,从启蒙时代就喜爱诗词,能背诵二三百首。这二三百首诗词一直记在心中,伴随终生,受用终生。他特别喜爱李白、杜甫、刘禹锡、李商隐、陆游和辛弃疾的作品。曾与乔冠华共事过的崔奇同志说过:在乔冠华“所喜爱的诗人作品中,他又特别偏爱其中若干首,对他选中的这些诗篇可以倒背如流,好像已化为他自己的私有物,成为输入他的心灵机关的某种软件了。他经常默诵之、吟哦之,在同朋友谈天时三句话不  相似文献   

4.
乔冠华不但是新中国的著名外交官,而且是一位诗人。他才华横溢,出口成章,一生写下了大量诗词,使人读后赏心悦目,实感快慰。  相似文献   

5.
“一柱南天百战身 ,元帅本身是诗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是一位身经百战的元帅和豪情磅礴的诗人 ,在其戎马生涯中写下了大量壮丽的诗篇。他从少年时代起就爱好诗歌 ,参加中国早期的革命文艺运动 ,其后一手拿枪 ,一手握笔 ,既是伟大的战士 ,又是杰出的诗人。他的诗具有多方面的美 ,既有艰苦征战的壮歌 ,大雪压青松的豪情 ,也有花前月下的倾谈和慈亲至爱的叮咛。我们从陈毅元帅的家庭诗事中可以窥见诗人的真性情。“青海设帐启幼蒙”最早把陈毅引入中国古典诗词殿堂的是他的父亲。陈毅的父亲陈昌礼在 5兄弟中读书最多 ,诗词歌赋、琴棋…  相似文献   

6.
正统观毛泽东一生的诗词创作,可以断定他属于集多种角色于一身的大诗人;如把他的一生分期观察,又会发现每一历史阶段总会凸显一种诗人角色特征。红军长征期间,他进入诗词创作的巅峰。读长征诗词系列不难发现诗人的诗兴并不是发自具体的战役、战斗,那么长征路上的诗人毛泽东又应属何种角色的诗人呢?一位哲学家说:"哲学的蒸发,必定是诗;诗的凝固,必定是哲学。这原本是不奇怪的,因为两者同构不同态……"一位外国哲学  相似文献   

7.
正集伟大的政治家、理论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于一身的毛泽东,因为对古典诗词研究透彻掌握精髓,所以在其叱咤风云的光辉一生中,创造出了一首首酣畅淋漓空前绝后的诗词。在毛泽东创作诗词的不同年代里,仅与柳亚子、周世钊和郭沫若这三位诗人唱和(以诗词相酬答)过。下面就把毛泽东与这三位诗人的唱和分别概述如下,来再现他老人家的领袖风采。  相似文献   

8.
他留下一个国家一座丰碑,有百万字的煌煌巨著。他还有诗,不过写得很少,发表更少。他波澜壮阔的一生,有那么多雄才大略有那么多大喜大悲,借诗来言情言志本在情理之中,但他却惜墨如金。他的诗存世仅五十余首,却连大诗人郭沫若也为之倾倒,说:我是有点目空一切的,但读了毛诗却使我五体投地。理论家胡乔木在诗人去世十年后,意味深长地预言:他的诗词将比他的文章更能  相似文献   

9.
“人名”入诗古来有之,作为伟人,毛泽东既是诗人政治家,又是政治家诗人,他在创作充满革命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词时,常用“人名”为诗词增亮添彩。  相似文献   

10.
发生在 2 0世纪的中国革命 ,是中国发展史上最伟大的革命壮举 ,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场翻天覆地的斗争。毛泽东生活在这个风起云涌的时代 ,是这场斗争的目击者、参加者、组织领导者、党的一代领袖。他以政治家与诗人的双重胸怀 ,丰富的实践经验 ,深厚的文学修养 ,写时代之事 ,塑时代之人 ,抒时代之情 ,形象地再现了中国人民半个多世纪波澜壮阔的斗争以及他本人的情感意志和人格精神 ,成为“五四”以来用古典诗词艺术反映现代社会生活的典范 ,开中华诗歌史上一代新风。学习和研究毛泽东诗词 ,可以从中获得多方面教益。在这里 ,试就毛泽东诗…  相似文献   

11.
短言出精品     
古人云:“文贵精,言贵简”。何以见得?请看:乾隆当了60年皇帝,写下的诗文,仅《乾隆御制诗》就收存41800首,超过我国历史上任何一个诗人的存诗数量。可迄今为止,有哪一部文学史把他当作诗人带上一笔?相反,宋代诗人潘大临诗作无几,他的《题壁》诗刚写完“满城风雨近重阳”一句,催租人即到,大为扫兴,终未写成。但这句诗却成了千古绝句,岂不引人深思么?  相似文献   

12.
乔冠华是我国杰出的外交家,在他的40多年革命生涯中执笔写下了难以计数的国际述评和外事文稿。其实他的诗同样文才斐然。写诗乃是他为遣兴抒怀而作,他从不示人,故外人多不得而知。1971年,毛泽东主席亲自点将,乔冠华代表新中国首次率团出席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他踌躇满志,心境特佳,接连写下了五首诗。其一题为《从上海飞巴黎》,诗曰:我辈乘机将欲行,忽闻黄浦淌歌声。长江万里深千尺,不及同仁送我情。乔冠华在诗后自注说:“1971年11月9日,出席第26届‘联大’代表团离开北京乘飞机到上海。周恩来、叶剑英等政治局全体同志到机场送行。叶剑英当场…  相似文献   

13.
博览之窗     
毛泽东喜爱 萨都剌的诗词 在毛泽东所喜爱的中国古代诗人中,有一位名叫“萨都剌”的少数民族诗人。他生活在元朝末年,色目人。由于出身及祖上有军功的缘故,他受到元朝统治者的重用,官至御史。但他勇于面对现实,同情人民疾苦,弹劾当权贪官,最终受到贬谪。 晚年的萨都剌,寓居武林,徜徉山水,写了不少旅游咏怀诗。 萨都剌的诗词气势雄伟,风格豪迈,因而颇受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喜爱。在《毛泽东手书选集》  相似文献   

14.
清人沈德潜在《说诗啐语》中说:“有第一等襟抱,有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毛泽东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的伟大诗人”,他的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政治融为一体独特的艺术珍品。他的诗词不仅具有丰富的哲理内涵而且其艺术特色——净化的诗情,值得后人探索。  相似文献   

15.
正对中国古典诗词心向往之2014年9月10日,习近平到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曾明确表示:"我很不希望把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他还说:"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我们现在一说话就蹦出来的那些东西都是小时候记下的。"他还深谙古典诗词这一文学体裁之奥妙,他填的词文采飞扬、哲理深邃。比如,  相似文献   

16.
陈毅元帅有深厚的文学造诣,精于文辞,很喜欢和擅长吟诗作对。郭沫若曾赋诗赞扬他:“一柱南天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 在陈毅的一生中,他曾写有不少主题鲜明、思想深邃、意味隽永、情趣盎然、幽默别致的诗和词,就连教育儿女他也往往采用写诗作词这种形式。 “……汝是党之子,革命是吾风。汝是无产者,勤俭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成为闻名中外的大诗人,得力于他对优秀文艺作品的广读博览,得益于他对古典诗词艺术的深厚修养。早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毛泽东就在《讲堂录》中工工整整地全文抄录了屈原的《离骚》和《九歌》。1957年,他还请人搜集了50余册各种版本的《楚辞》以及与<楚辞》有关的著作给他。据不完全统计,自《诗经》以下,我国历代的诗词曲赋,他差不多都读过。仅在中南海毛泽东故居的大量藏书中,他圈划批注过的就有历代  相似文献   

18.
正叶剑英素有"元帅诗人"的美称。驰马纵横沙场可以威震四海,挥毫作诗更显铁骨柔肠。他的诗,文采斐然,享誉中外,在华夏诗坛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在那个硝烟弥漫、战火纷飞、英雄辈出的年代,叶剑英与众多革命志士结识沙场,成为莫逆之交。在他一生创作的170多首诗词里,有很多是赞誉革命情谊的。叶剑英是一位长情的诗人,对于志趣相投的新朋旧友,都擅用诗词来体现他们的金兰之谊。这些意近旨远、气势磅  相似文献   

19.
诗海潜思     
一、诗者,根情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提出:“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他把情视为诗的根。的确,感情,是诗的原动力,是诗的生命之根。诗,要有感情,没有感情,就没有深层次的感人形象;诗,是诗人感情的纯真流露,是诗人心弦上弹奏出来的感情之歌。 诗人的感情,是美的火花的迸发,是深处  相似文献   

20.
作为人民军队的总司令,朱德是声名赫赫的元戎。“经纶外,诗词余事”,他也能诗。现在所能读到的他最早的诗作是早年在云南用杜甫《秋兴八首》韵吟成的咏菊篇,颇能显出戎马诗人的本色。陈毅说过,总司令的诗有总司令的本色。郭沫若是开一代诗风的文豪,也是有过投笔从戎的革命春秋的斗土,周恩来称赞他“是革命的诗人,同时,又是革命的战士”。郭沫若和朱德的诗交持续了40年,贯穿着革命的各个历史时期。因此,这种诗交不但带有个人的情谊的色彩,更烙有鲜明的时代印记。郭沫若和朱德结识于1926年10月,时值北伐高潮。次年3月末,郭沫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