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董边  曾立  曾自 《各界》2010,(9):87-91
本文记述的是母亲董边1998年病重时,在住院的十个月里,给我们讲述的关于她的故事。 她怀念延安的生活,怀念和我父亲田家英相识相爱的美好日子,称“那真是一段令人难忘的日子”。现整理出来,以释怀我们对父母的深深思念。  相似文献   

2.
赖月明,乳名赖三娇,1914年出生在江西兴国县杰村圩白石村。父亲赖来义是个私塾先生,靠教书勉强维持家人的生活;母亲张氏在生下两个女儿后,不幸染病去世。更为不幸的是,赖来义为排解心中苦闷吸食上了鸦片,从此赖家每况愈下。赖月明14岁那年,走投无路的父亲把她卖给一户姓谢的人家做了童养媳。  相似文献   

3.
卞毓方 《各界》2011,(8):22-25
杨绛八岁在无锡、上海读小学。十二岁,进入苏州振华女中。父亲有一次问她:“阿季(注:杨绛本名杨季康),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她说:“不好过。”“一星期不让你看呢?”她说:“一星期都白活了。”  相似文献   

4.
焦守云是焦裕禄的次女,1953年出生,父亲去世那年,她11岁,近50年来,她对父亲的思念从未间断,在电视剧《焦裕禄》拍摄时,她亲手为饰演者织了一件父亲常穿的鸡心领口背心,她说,“如果父亲还在,为他织上一件毛衣,该是做女儿多大的幸福!”2013年8月8日,记者来到河南兰考,专访了焦守云,踏着父亲曾经走过的路,我们在兰考一同回望了焦裕禄在兰考的470个日日夜夜,重温他为人民鞠躬尽瘁的情怀。  相似文献   

5.
梁宏达 《各界》2014,(11):53-55
努尔哈赤生于公元1559年,大约活了68岁,这在当时算是高寿。1559年,努尔哈赤出生在现在辽宁省抚顺市范围内一个普普通通的女真部落,他的父亲在这个部落里头还挺有地位。可是,他父亲再有地位也是穷人,家里生活挺困难的。而且在努尔哈赤小时候,他的母亲就死了,她的继母对他非打即骂,十分苛刻。努尔哈赤12岁时,家里人就让他出去干活养活自个儿。  相似文献   

6.
《党政论坛》2009,(6):53-53
保罗·高更,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雕塑家、陶艺家及版画家,与塞尚、凡高合称“后印象派三杰”。 中规中矩的股票经纪人 保罗·高更1848年生于巴黎。他的父亲克罗维斯是报社记者;母亲阿琳则是家庭主妇;外祖母弗洛拉·特里斯坦曾是著名的女性革命家、航海家、作家;祖父安德烈是一位版画家,有西班牙血统;  相似文献   

7.
难忘师生情     
<正>时光如流,岁月不居。不知不觉,《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已陪伴我一起走过15个年头。回顾我订阅这份杂志的这些年,可以说,她是我补充知识、坚定理想信念的好老师。认识这份杂志,是在2007年。在一次党建工作经验交流座谈会上,一位介绍经验的同志向大家推荐了《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称赞她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老师”。本着向优秀代表学习和对“老师”的钦慕之情,我马上订阅了《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从此与这份杂志朝夕相伴。写作困顿时,我会翻看杂志找找灵感;工作闲暇时,我会翻出杂志细细品味,探寻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事业迷茫时,我会通过学习杂志里的有关文章,坚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信心。可以说在成长最快的那两年,杂志成了我真正的老师,她与我形影不离,我也从中获益匪浅,受益良多。  相似文献   

8.
复仇 十岁那年,"复仇"这两个极具血性的字眼第一次闪现在聂政的脑海中. 从懂事起,聂政一直在问母亲同一个问题,娘,我为什么没有爹? 聂政一生下来就没有见过自己的父亲,善良的母亲一次又一次地隐瞒聂政,说爹出了远门,还需要过些日子才回来. 渐渐地,聂政不再相信母亲的话,因为过了很多日子他依然不见父亲的影子.于是,他又去问姐姐聂荣,姐姐,我们为什么没有爹? 聂荣比聂政大七八岁,聂荣眼里含着泪水,捧着弟弟的脸,说她也不知道.其实她是知道的,只是母亲不让她过早地对聂政说出这个秘密,她也只好说谎.  相似文献   

9.
“文化强国”是天下胸襟的境界 “文化强国”的战略作用于教育的发展,首先设计的就是“现代化教育”的目标价值模式和“四育并举”家校合力的文化发展实践。其次设计的是家庭文化育人秉持父亲文化方向导航和“道”的引领,坚守母亲文化“德”的智慧行为浸润,家庭成员坚定各自要履行的隶属责任,以此在家庭文化建设中倡导崇德瀹智、诚信认真、包容仁慈美约家庭文化的德辉。正是“文化强国”的天下胸襟淘尽愚昧短视,永恒人性美德的教育理念,使教育过程成为一种艺术的事业。  相似文献   

10.
我团有一名从河南平玉县入伍的女战士小陈,父亲是医院院长,母亲是妇产科主任,家里就她一个宝贝疙瘩,可以说是娇生惯养。由于小陈入伍前对部队缺乏了解,对军营生活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入伍后,适应不了部队的紧张生活,想找借口回去。她听说身体不好就能够退兵后,经常找理由请病假,犯起“病”来,两眼发直,不言不语,不吃不喝,一躺就是半个多月。不仅她自己不能正常上班,连里还要专门抽出人来照顾她。她到连队3个月,就犯了3次“病”,大年三十,大家都高高兴兴看电视,她却又“病”倒了,连领导急忙把她送到医院,又联系床位,…  相似文献   

11.
周军 《侨园》2012,(7):18-21
2012年龙年,她已走过的一甲子岁月留下的多是“疏离的经验”,她两次顶着作家的光环出任文化官员,她就是一向信奉民主自由的台湾“女鲁迅”——应龙台. 一 身为“外省第二代”,龙应台走的是一条典型的“台湾精英”之路. 1952年2月13日,龙应台出生于高雄县大寮乡眷村,父亲龙槐生来自湖南衡山县,母亲应美君祖籍则来自浙江淳安古城,两人随战败的国民党部队移居台湾.  相似文献   

12.
邓拓与丁一岚育有五个子女,长女邓小岚,长子邓云,次女邓小虹,次子邓壮,三女邓岩。邓壮生于1953年,比生在战争年代的哥哥壮实很多,邓拓与丁一岚便给他取了“阿壮”这个名字。1966年邓拓去世,邓壮只有13岁,尚不谙世事。1979年后,他配合母亲致力于编辑整理父亲的遗作,从母亲丁一岚和父母的老朋友那里了解父亲的往事。他感慨“身后方知君伟大”,“眼前的薄雾渐渐消散,我慢慢看清了高山”。  相似文献   

13.
《侨园》2014,(9):39-39
在很久很久以前,母亲抱着儿时的我坐在阳台上,等着父亲回家,母亲看着太阳升起的地方,眼神中带着一丝丝不知为何的忧愁,我问母亲:“你在看什么?”母亲回望我一眼,然后又望向太阳升起的地方,唇齿之间吐出一个宇:“家。”我满脸疑惑:“家不就是这吗?”“不,”母亲摇摇头,指向远方:“家在比那里还遥远的地方。”  相似文献   

14.
母亲去世已经35年了。最近,在翻阅组织部门退还她生前写的文字材料时,我们看到一份母亲写给组织上的自传。自传是1951年1月27日写的。从自传中了解到,母亲原名叫邓静真,参加革命后,改名叫“叶彦明”和“叶明”,大约是在1935年考入开封女子中学,她的英语老师是王实味。这让我们感到吃惊和意外,母亲怎么会是王实味的学生呢?而且母亲走上抗日道路,在很大程度上是受王实味的影响。带着好奇,我们走访了昔日开封女子中学(今天的开封第25中学),也走访了当年曾在开封女子中学读过书,后来参加革命的老前辈。从她们零散、不完整的记忆片断中,了解到了王实味在开封女中时的情况。  相似文献   

15.
母亲的愿望     
<正>母亲是个苦命人,却乐观坚强。她常常告诉我们姐弟三人,甘蔗没有两头甜,尝过生活的苦,才能品出岁月的甜。母亲兄弟姊妹五人,她排行老小,按理说本该最得宠爱,没想到却吃了最多的苦。刚到学龄时,碰上外婆生病偏瘫在床,母亲仅仅读了一年小学,就迫不得已辍学在家,养猪、放牛、烧饭、照顾外婆,担负起小小年龄不该承担的责任。没有学到文化,是母亲这一辈子最大的遗憾。母亲就在"文盲"的底色下,开始了跌宕而拼搏的人生。二十岁,她嫁给了父亲,一个同样没有多少文化的农村男子,先后生下三个娃,过起紧巴巴的穷日子。几年之后,改革春风吹到农村,分田到户  相似文献   

16.
不守家训特立独行 聂其璧出生于1900年,在她出生前,父母已育有7儿3女,聂其璧是第11个孩子,后有一幼弟.聂其璧的母亲曾纪芬是曾国藩的女儿,其父聂缉是当时的上海道台(相当于今上海市市长). 母亲曾纪芬是曾国藩的幺女,按照湖南话,大家称她“满小姐”,后被人尊称“崇德老人”,她一生秉承曾家家训,起居定时,饮食节制,勤俭持家.每年必恭书曾国藩的“伎求诗”数遍,其书法颇得父亲真传,当年京沪大多上流家庭都挂有她的墨宝.曾纪芬对子女的教育非常严格,即使子女已经成年,仍随时耳提面命.  相似文献   

17.
段功蔚 《各界》2014,(9):93-94
“天憎梅浪发,故下封枝雪”,常有人会蒙受不白之冤,被怨憎和迫害。那段时间,她和他的人生中的雪下得好大,四处一片皓白,仿佛要封冻住他们生命中的一切。1934年她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从事教育工作,让她从骨子里对有学问的人仰慕和敬重。她十四岁就是北京一名地下党员,刚解放时,她从北京第三女子中学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国家百废待举,急需人才的学校近水楼台先得月,把她留下来做了一名政治教员。  相似文献   

18.
无悔有恨     
父亲这一生大概是最不走运的人了.不说别的,只说他的晚年,因工作需要从邮电局调转到工厂,结果现在邮电局的退休人员薪金有加,而工厂却倒闭亏损,父亲像从肥田落到了薄地里,晚年连退休金都没有保障了。母亲经常说他这辈子吃透亏了,你爱厂如家,你不拿工厂的一草一木,现在怎样?落得没毛鸡一样了吧?父亲不与母亲争,只是不屑地从鼻孔里挤出一个字:“哼!”我们姊妹几个也为父亲感到寒意,想他年轻时是多么实心实意地对待工厂?我在父亲身边生活时记到过两次大的自然灾害,一次是1972年的地震,另一次是1985年的洪水。1972年我11岁,…  相似文献   

19.
张建安 《各界》2008,(3):87-88
屈居"妾"位   鄂尔德特·文绣又名蕙心,是满族鄂尔德特氏端恭的女儿.她的父亲是正宗的满族镶黄旗人,母亲是汉族女子.文绣只有一个比她小两岁的妹妹文珊.   ……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坚定理想信念时,讲过陈望道的一个故事。陈望道是第一个把《共产党宣言》翻译成中文的。1920年,他在翻译这本书时,他母亲为他准备了一碟红糖蘸粽子吃,当母亲进来收拾碗筷时,却发现儿子的嘴上满是墨汁,原来陈望道是蘸着墨汁吃掉粽子的。这就是信仰的力量。陈望道的儿子陈振新出生于1938年,退休前一直在复旦大学任教,近日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他向记者讲述父亲翻译《共产党宣言》的经历,并回忆了生活在父亲身边的点滴,并为本刊提供了父亲陈望道留下的珍贵手迹和历史照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