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是医学实践中人道主义职业信仰建设系列研究成果之三。本文认为医务人员的人道主义职业信仰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不断构建的。要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公共监督体系、开展自律教育工作等途径,构建高尚的人道主义职业信仰。  相似文献   

2.
本文是医学实践中人道主义职业信仰问题系列研究之二。人道主义是医务人员根本的职业信仰,但是,近年来人道主义在医学实践中淡化的现象相当严重。本文将其产生的原因归纳为八个方面:一是信仰悬位,一些人不清楚医学实践的属性;二是信仰空位,一些人不知道信仰在哪里;三是信仰浮位,一些人相对主义思维严重;四是信仰错位,一些人功利主义思想严重;五是信仰越位,一些人信奉技术主义;六是信仰虚位,医德医风建设不力,形式主义严重;七是信仰缺位,应试的医学教育缺乏人文精神;八是信仰倒位,一些人不注意甚至拒绝自我修养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本文系人道主义职业信仰系列研究之四。本文从哲学和社会学的角度,立足当前社会改革和卫生改革的现实,提出人道主义是医务人员的职业信仰和核心价值观。在医学实践中,人道主义职业信仰具体表现有四个层次:一是维护患者的生命存在,拯救患者的生命,帮助患者恢复健康;二是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尊重患者的权利;三是激励患者的生命发展,帮助患者树立生活的信心和信念;四是提高患者和所有社会人群的生命质量,尽可能地教育他们学习和掌握健康知识与技巧,帮助他们提高防病治病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李洪杰 《人民论坛》2010,(7):104-105
和谐社会必须是法治社会,各种法律职业要通过不断完善,最终形成法律职业共同体。这个共同体是无形的,其构成要素包括共同的法律知识背景、共同的信仰,其最根本的联系纽带是共同的利益。司法考试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为改革和完善我国法律职业制度,重构法律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5.
康玉环 《人民论坛》2012,(36):216-217
信仰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特征。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人类信仰发展过程中取得的伟大成果,具有以现实物质内容为基础、以科学的理论知识为支撑,以崇高社会理想为目标三大特征。它展现了人类对美好社会的向往,蕴含了强调人道主义关怀、强调整体性、尊重客观规律等丰富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6.
张连 《前沿》2010,(1):13-17
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思潮的涌现和相互激荡,对我国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马克思主义信仰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在当代中国,如何克服传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树立适合时代发展和国情特点的当代马克思主义信仰,以达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的,意义重要。基于信仰的特点,可以认为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两种属性,即彻底的人道主义信仰以及共产主义的政治信仰。  相似文献   

7.
信仰三要素与信仰危机解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一种信仰关系的确立与维持,离不开信仰主体、信仰对象与信仰方式。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它们各自的状况如何,都将直接影响到信仰的建立与维持;它们的有机结合形成了与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相关的信仰状态。因此,分析并明确是某个要素单独起作用还是三个要素共同作用的后果,就成为研究、评价及探索信仰危机解决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我国社会的主导信仰,同时我国群众信仰具有多样性和层次性。在群众信仰体系根基一致的基础上,允许群众信仰的多样性和层次性存在是和谐思维在群众信仰体系建构中的运用。为马克思主义信仰终极目标的实现,必须从三个方面着手,使马克思主义信仰在群众信仰体系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民主革命时期我军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主要历史经验有:确立和完善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为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提供组织保证;对广大官兵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培育官兵的信仰自觉;坚持义利结合,以义导利的原则;以革命纪律培育官兵的规范养成;党员干部和革命领袖以身作则;努力推进根据地建设,为官.兵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提供现实动力;以革命的人道主义,展示我军的正义性与高尚性。  相似文献   

10.
法治进程中的法律信仰及其建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法律信仰是法治进程中的精神支柱。没有法律信仰,法治的实现就会成为空中楼阁。法律信仰的建构是复杂的,主要包括制度基础、实践基础、信念基础和职业基础四个方面,法律信仰普遍确立的过程由于其复杂性,必然是一个缓慢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德育视野中的道德信仰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信仰是人们对高尚道德的虔信、敬畏与奉行。其不仅在道德生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对克服当下德育缺乏深度追求和终极关怀的弊端、提高德育的实效性等有独特的作用。道德信仰的危机或缺失引发了人们对德育的忧思,因此如何克服德育系统中道德信仰缺位的现象,有效培育人们正确而高尚的道德信仰,是当前德育工作的着力点之一。  相似文献   

12.
社会环境的变化给大学生带来就业的担忧和恐惧,就业压力成了大学生心理压力的重要来源,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信仰心态是影响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深层次原因。就业压力大,信仰心态会差;信仰心态不良,就业压力就大。要从根源上解决大学生就业的现实困扰,就必须帮助大学生调整信仰心态,把大学生的职业教育与信仰教育进行耦合,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涵解读和当代马克思主义信仰新时代特征的阐述,将马克思主义信仰应用于新时期的公安警务实践,是一种历史的选择。当前,公安群体部分民警的信仰严重缺失,要运用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价值来重塑民警的信仰追求,让马克思主义信仰重回人民警察的精神领地,指引人民警察的工作和人生。  相似文献   

14.
生活世界是大学生信仰教育的现实土壤.在生活世界中,大学生的信仰教育面临诸多困境,如何才能重建大学生的信仰,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未来命运的大问题.对大学生进行信仰教育应针对人生信仰、道德信仰、政治信仰等不同层次,进行灵活教育.将大学生信仰教育融入生活世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域.  相似文献   

15.
《新东方》2017,(6)
祠堂文化不仅在历史上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生活习俗,在现代社会,仍然对其姓氏族人有着巨大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主要表现在敬宗和收族两个方面。用信仰生态的思想分析祠堂文化仍有广阔市场的原因,主要有:一信仰产品的供应要与信仰主体的需要相平衡,祠堂文化满足了这部分人尤其农民群众的需要;二是信仰产品的供应决定的信仰主体的选择,他们生活周围可供选择的信仰产品较少;三是信仰产品的发展要和社会发展水平相平衡,过于超前或是过于落后都会影响到信仰主体的选择;四是信仰主体的需求决定着信仰产品的发展方向。信仰主体可以适当的对信仰产品加以引导。  相似文献   

16.
信仰是人对于某人、物、宗教或神、思想或学说所产生的笃信和心理依赖,是人的知情意综合而成的产物。由于信仰命题或信仰体系中包含着理性的成分,因而信仰论证在一定意义上具有可能性。应该说,信仰论证既是一种逻辑反思过程,也是一种价值表达形式。  相似文献   

17.
论信仰     
人的时代永远是信仰的时代, 转型时期的中国更需要科学信仰的支撑。什么是信仰、信仰有什幺重要价值,以及我们的信仰选择和依据,是我们在信仰塑造和建设工作中需要认真把握并予以科学解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从心理学的视角看理性与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识自我乃是哲学探索的最高目标 ,而理性与信仰的关系则是人类长期面临的一个难题。本文从人的复杂性和心理器官 -大脑功能的特殊性出发 ,阐明了理性与信仰都是人之为人的本性要求 ,论证了理性与信仰在人的心理健康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和缺陷 ,提出建立“理性信仰”的可能性、必要性和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社会面临信仰严重缺失的危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作为国内学界著名的外国哲学研究专家,邓晓芒教授对此一直多有关注。他通过大量学术文章、演讲等方式不断阐述着一个中心观点:当代中国人、中国社会缺乏信仰的真正源头在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中根本没有真正的信仰,真正的信仰只存在于西方文化之中。邓晓芒教授认为儒家文化没有真正的信仰,因而是当代社会信仰危机的根源,其观点值得商榷。事实上,从儒家文化的信仰对象和儒家文化信仰者的态度两方面都可以证明,儒家文化具有真正的信仰。应对当代社会的信仰危机不仅不能根除儒家文化的影响,而是应该加强儒家文化的力量。  相似文献   

20.
陈伟涛 《求索》2012,(8):207-209
伏羲信仰是中国原始信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众对共同祖先伏羲的崇信已经延续了数千年之久。从结构功能论的视角来看,伏羲信仰具有相应的社会功能。具体而言,伏羲信仰能帮助民众调适情绪,具有一定的心理补偿作用。同时,伏羲信仰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有敦风沐俗的积极作用,有助于对民众进行道德教化。此外,伏羲信仰还有社会整合、文化传承、娱乐和经济等方面的正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