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指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当前,从农村治安状况、农村上访和诉讼  相似文献   

2.
商勇  王方顺 《山东审判》2004,20(6):43-45
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 农村,中国稳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不稳 定。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中国农民人 口数量大,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问题。农民犯罪 率一直居高不下,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如果农民 犯罪率不降低,刑事案件就会大量存在,分析农民犯罪 问题迫在眉睫,探索扼制农民犯罪的对策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3.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因此,每一个部门、机构乃至社会成员,都应根据自己的地位,认清自己的责任,发挥应有的作用,努力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处于何等地位,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自然成为一个十分现实的重大课题。早在1984年邓小平就指出:“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①。江泽民也曾经指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②,也主要是讲农村稳定的重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人口结构…  相似文献   

4.
张延黎 《行政与法》2009,(10):23-25
近年来,在群体性事件应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地方政府的角色定位不准确,群体诉求表达机制不畅通,干部工作方式方法存在问题,处置方式不当,一些干部存在不良心态等方面。因此,要提高应对群体性事件的能力,需要明确定位政府角色,畅通群众的诉求渠道,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建立党委政府主导的发挥社会组织作用的维权机制,建立群体事件的干部问责制度,构建化解社会矛盾的大调解机制和提高干部处置群体性事件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齐鹏  王泽旭 《法制与社会》2013,(22):81-84,86
群体性事件是目前我国社会转型变革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危害社会稳定的不和谐现象,且在今后一定时期内,仍然是影响我国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目前究其深层次的原因,无不都是由于群众的切实利益受损,且诉求保障机制尚存诸多限制及其障碍,诉求表达遭遇漠视难以实现,则最终通过极端形式表现出来以期引起政府重视及其媒体关注。群体性事件的产生目前对于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因此,正视群体性事件的现状及其原因,吸取国外处置群体性事件的经验教训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治理策略,争取将各类社会矛盾及时有效化解,以防事态扩大,最终避免酿成破坏力较大的群体性事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群体性事件的刑法立场与处置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一军 《行政与法》2012,(1):110-114
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群体性事件呈现多发、频发态势,极大地冲击了政府管理的基本秩序,同时对于经济发展的整体环境也造成了多维的负面影响,群体性事件的妥善处置已经成为法学理论所面临的新课题。从当下转型期群体性事件的基本发展趋势与特点来看,群体性事件的处置立场应当是在保护具有合理诉求的民众利益的同时,积极体现与发挥"刑罚刚性",有力惩治群体性事件中的恶性犯罪行为。此外,我们还应当反思与完善现有的经济政策、分配制度与法律保障措施,重塑政府公信力,进而催生一个和谐稳定的法治环境,以从根本上消弭群体性事件所隐含的社会风险。  相似文献   

7.
2008年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多次显示政府或政府偏袒的企业与民争利是"罪魁祸首".如果政府不采取新思维应对,立即公开信息,放弃指责少数群众不明真相,用对话化解对抗,中国的群体性事件就会风起云涌,给国家造成巨大的不稳定.  相似文献   

8.
正群体性事件是指,特定群体或不特定多数人聚合临时形成的耦合群体,通过没有合法依据的规模性聚集,以语言或肢体行为上的冲突来表达诉求、争取权益、发泄不满、制造影响,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影响的事件。在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群体性事件曾有不同的称谓:上世纪50—70年代,一般称为"群众闹事"、"聚众闹事";80年代以来,曾先后称为"群众性治安事件"、"突发事件"、"治安突发事件"、"治安紧急事件"、"突发性治安事件"、"紧急治安事件"、"群体性治安事件"等。很长一段时间内,官方对群体性事件的解释框架主要是"别有用心的坏分子+不明真相的群众"。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毛泽东在国内外新形势下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对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进行区分。群众闹事属于人民  相似文献   

9.
劳工群体性事件及其纠纷解决机制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晓春 《政法学刊》2011,28(3):81-85
劳工群体性事件频繁爆发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是劳动者在缺乏其他可行的诉求渠道来表达其利益诉求、解决其利益冲突的必然结果。要从根源上消解、减少劳工群体性事件事件的发生,必须将劳工群体性事件的预防与处置纳入法制轨道,尽快完善我国现行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整合社会力量和资源,畅通、拓宽维权渠道,构建劳工群体性争议的纠纷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当前群体性矛盾事件突出已成为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和妨碍社会稳定大局这一现状,分析了当前群体性矛盾事件的特性及形成规律,提出了处置群体性矛盾事件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1.
农村征地过程中"村官"腐败引发的群体性事件频频发生,成为影响农村社会和谐与稳定的突出问题。本文通过分析该类群体性事件发生的表现形式等五个方面的特点及"村官"腐败发生的基层组织建设等四个方面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预防和减少该类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鲍韵 《法制与社会》2011,(18):197-198
近年来,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期间,由各种社会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越来越多,成为当前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正确处理好这些群体性事件对维护我国社会稳定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群体性事件不断发展的内涵基础上,结合公安机关群体性事件处理的实践,对公安机关如何提高预防处置群体性事件水平进行了思考。从加强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的化解入手,总结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几个基本原则,提出群体事件处置的基本方法以及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需要培齐的素质能力。  相似文献   

13.
《公民与法治》2010,(15):30-31
为提高基层人大代表尤其是农村人大代表在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的活动质量,我们从发挥人大代表在预防群体性事件中的作用人手,积极探索农村“听诉-转交-督办”矛盾化解机制,开创以基层人大代表为主体,定时定点在基层接待选民制度,把矛盾和事端解决在萌芽状态,将群众的诉求解决在基层,从而稳定了社会,促进了和谐。  相似文献   

14.
房琴 《法制与社会》2012,(4):176-177
群体性事件是当前社会生活和公共安全的热点问题之一.对群体性事件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以寻求恰当的路径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已成为每个有责任感的国人的共同使命.本文通过在对群体性事件定义及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适应当前社会稳定发展的良好措施来更好的解决甚至避免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15.
杨婧  贾蓓 《法制与社会》2010,(20):181-182
近年来,"群体性事件"在中国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中国法律对公民表达自由保障的缺失,是诱发"群体性事件"的根源之一。本文认为完善表达自由的立法和法律实施是解决群体性事件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论公民不服从——兼论群体性事件的解决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仅以政治手段化解危机的方式已不足以应对,有必要秉持政治性向法理性的转向,重新审视群体性事件的内涵和定位,寻找适合于解决问题的理论和思路."公民不服从"与群体性事件在特征上具有近似性,但因其概念、逻辑前提和理论基础植根于西方传统,在当下中国缺乏实现的条件.尽管如此,公民不服从与群体性事件都具有一定的法治意义以及面临着相同的问题,"公民不服从"理论仍可为群体性事件的未来发展趋势提供一定的指引.  相似文献   

17.
曹小妹 《法制与社会》2012,(28):271-272
我国群体性事件呈现出高发趋势,影响了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群体性事件的形成、发展及后果,都与法治的存在有一定程度的关联.然而,我国群体性事件存在法律治理上的困境.综观各国对群体性事件的法治模式,都紧紧围绕事前预防和事后处置两个方面.因此,在我国应以现代法治意识为指引,将群体性事件纳入制度化、法治化的轨道,强化和完善法律预防与解决机制,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18.
杨培 《法制与社会》2012,(1):193-194
群体性事件直接影响我国社会发展和稳定,本文以我国近年来的群体性事件为案例,着眼于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对群体性事件过程进行深刻反思.将政府社会管理和群体事件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找出政府在群体性事件中的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9.
群体性事件与网络、网络舆情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易星 《政法学刊》2014,(4):101-107
中国正处于群体性事件的易发、多发和高发期,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最为突出的问题。近年来,几乎所有的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发展都体现了网络及网络舆情的推波助澜作用。群体性事件中的网络及网络舆情既是党政部门的工作重点,又是学术界的重要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20.
一、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特点(一)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概念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群体性事件是指大学生借助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而在互联网或是移动通信网络对重大突发事件(包括重大政治事件、自然灾害、传染病疫情、各种社会热点等)所表现出来的政治态度、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等公开意见或是情绪反应,并进而在现实生活中演化为没有合法依据的较大规模的人员聚集,发生多数人间语言行为或肢体行为上的冲突等群体行为的方式,或表达诉求和主张,或直接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或发泄不满、制造影响,因而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负面重大影响的、危及高校稳定和声誉的各种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