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一书是特里·伊格尔顿批驳当前西方反马克思主义观的力作,其中折射出其深刻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本文以此书为主要参考,从理论、实践和价值三个维度深入挖掘和提炼总结了伊格尔顿的马克思主义观.在此基础上,阐述了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观对当前中国重塑马克思主义坚定信仰、重建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和提升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启迪.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英)特里·伊格尔顿著新星出版社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资本主义内部的各种痼疾纷纷显露。该书通过大量实证内容反驳了世人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认识,进一步阐明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运作市场经济体系的可行性,同时还为马克思主义与可持续发展观找到了一个极佳的契合点,对当下的经济建设工作有着深远且具操作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是当前理论界研究的一个热点。对此问题,学界谈论较多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取得的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哲学思想和邓小平哲学思想。相比之下,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要中国化、为什么能中国化等深层次问题的研究却显得较为单薄。本文欲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必然性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以加深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的理解。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哲学”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的,是马克思、恩格斯的个人智慧、独特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的体…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提出,学者们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问题,主要围绕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经典作家或党的主要领导人在不同时期的社会建设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或纵或横、或综或分的研究和阐释,并取得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5.
在早年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常乃德在《国民》杂志翻译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介绍了外国学者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他还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教育制度,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教育制度的演进过程。早年常乃德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探索,应该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一部分引起人们的注意。  相似文献   

6.
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一个根本途径就是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乔纳森·沃尔夫的《当今为什么还要研读马克思》就是一本能帮助当代青年很好地理解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可多得的经典著作,是可以成为研读马克思著作“开始”的地方。作为青年人,阅读这本书有助于从源头上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有助于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改进学习方法,增强认识能力;还有助于激起重温经典的热情,获得前进的动力。  相似文献   

7.
2007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并逐步发展为全面的金融危机,西方国家的金融体系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世界各国的实体经济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在这一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出现了复兴的迹象,国外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也渐趋活跃.一些学者开始“重读”马克思:关注有关马克思的报道、阅读马克思的主要著作、宣传马克思主义;一些学者则“走近”马克思:肯定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预见、探讨马克思的理论及其内在联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分析金融危机;还有一些学者开始“反思”马克思:表现出一种对马克思主义爱恨交织的情绪.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这个命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特征在特定时空上的反映,所以要从“面向事情本身”的思维方式出发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几个方面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内涵;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要中国化以及怎样“化”;马克思卜义哲学中国化的“化”的理论样态是什么?  相似文献   

9.
距离马克思主义创建已有160多年,今天的中国和世界是否还需要它?为什么中国的发展始终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到底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它在今日的中国和世界依然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持续影响力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研究如何让劳动者过上好日子的学问恩格斯在1847年10月—11月间完成的《共产主义原理》中,开宗明义地对他和马克思创立的思想作了明确的界定。他说:“第一条:什么是共产主义?”  相似文献   

10.
毛立言 《唯实》2007,(3):55-56
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核心和主要内容。在经历了100多年的世界历史巨变之后,结合新的实际对马克思的两大发现进行新的探索,是一项极其重要的理论工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苏省兴化市委党校朱妙宽同志在这一方面进行了长期探索和坚韧努力,写出了46万字的《马克思两大发现新探》一书(不久前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求真务实、锐意创新的理论力作,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七大以来,推进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为一个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各领域的学者着重从基本概念、文化、思想政治教育、高校传播、大众化路径等视角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展开研究,提出诸多颇有启发性的学术观点。尽管这些研究成果为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顺利推进提供了理论支撑,但由于大众化研究中的一些前提性学术问题还没有解决,使得很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核心问题仍无法取得突破性进展。我们需要在总结近五年以来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探讨研究的成就及不足,加深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解,扩宽理论层次和理论视野,以便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研究及其现实践行。  相似文献   

12.
第一,《苦难辉煌》有五大特色 一、信念特色该片从正面回答了中华民族靠什么复兴,中国革命靠什么取得成功的颠补不破的真理。它用无可争辩、令人信服的事实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共产党领导地位在中国确立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3.
周勇 《当代党员》2012,(9):74-75
新版《马克思画传》、《恩格斯画传》、《列宁画传》正式出版了。这是继10卷本《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和5卷本《列宁专题文集》出版之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在经典著作编译研究方面的又一重要成果,是重庆新闻出版界贯彻落实市第四次党代会精神的创新举措,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性质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直接关系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性质的理解,也直接关系到对马克思主义的评定。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深化和丰富了我们对马克思道德悖论的认识,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为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提供了重要线索:只有从研究马克思哲学的历史观乃至马克思哲学自身的性质出发,才能确定马克思哲学为何种人道主义;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和判断始终与对马克思伦理思想的解释纠缠在一起,而历史唯物主义是理解马克思伦理思想、解决马克思道德悖论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实事求是》2008,(5):F0003-F0003
《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集》是由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党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行政学院主编的一本集党校教学、科研和成果展示为一体的综合性文集。书中汇集了自治区党校、自治区行政学院2000年以来在各类高层次刊物上发表的优秀科研成果、获奖作品及部分课题成果,88项共计66万字,集中展示了自治区党校各专家、学者和教授在学习、研究和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过程中,经过深入思考、大胆探索、勤奋钻研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恩格斯先锋队政党理论伴随着作为马克思主义诞生标志的《共产党宣言》的发表而被提出,实际上,这一理论的建立与发展历经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并在总结工人运动挫折与成功的经验中不断完善。中国共产党从建立之初就以工人阶级先锋队为根本政治底色,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丰富发展。中国共产党“两个先锋队”性质是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真正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政治保证。从理论先锋、群众先锋、能力先锋三个视角出发,全面把握和理解先锋队政党理论在中国的实践,有助于更加旗帜鲜明地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欲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国的文化土壤是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近年来,很多学者都对中国的文化土壤问题进行过一些探讨,也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研究成果。但以往学者对中国文化土壤的研究视线基本上都停留在甚至可以说局限在中国儒家身上,思路远远没有打开。实际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土壤绝不限于儒家,其他流派的思想文化亦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例如中国的墨家思想即是如此。选取消费观作为横截面,着重分析马克思适度消费思想与中国墨家合理消费理念的内在一致性,意在说明中国墨家思想同样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文化土壤,而这一文化土壤亦是何其深厚。探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以生长的文化土壤将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8.
邵飘萍不仅是我国著名的新闻记者、新闻教育家,而且对宣传马克思主义做出了有益贡献。他第二次到日本期间,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观点,编著《综合研究各国社会思潮》和《新俄国之研究》,系统地阐释了他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体认。《综合研究各国社会思潮》不仅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而且具体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之特色及“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的基本知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有益贡献。  相似文献   

19.
陈有进 《新长征》2006,(6):58-59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是全党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在这里,本文结合马克思的生平事业,谈谈如何以马克思为光辉榜样,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从古希腊开始,我们就一直在追寻一个问题的答案——如何实现自我价值,时至今日,我们仍旧在不停地追问。实现自我是近十年以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一直研究的热点,对此,产生的论著十分丰富,如黄克剑教授的《人韵——一种对马克思的读解》,袁贵仁部长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陈尚志教授的《人学原理》等。这些学者提出的理论和观点,对于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提供了许多宝贵的视角,让我们能够开阔广泛的视野,去发掘马克思主义人本理念研究的更多可能性。因此,笔者希望从当代社会发展现状的视角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本理念。本文通过对人本理念的概念进行阐述,界定马克思主义人本理念的思想,讨论马克思人本主义的基本问题,如人本理念的逻辑前提、现实基础和价值取向,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指出马克思主义人本理念的发展方向,以我国基本的时代主题为指引,点出以人为本的社会主题追求,更为国际社会日趋紧张的区域冲突现状表明以人为本、和平友好相处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