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课》2014,(17):77-78
腐败是世界性现象,在反腐败的警钟长鸣之中,“破窗效应”与“寒蝉效应”值得关注。 所谓“破窗效应”是指,一幢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他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由此类推,一个腐败横行的地方,人们对腐败司空见惯,甚至会群起仿效,变本加厉。  相似文献   

2.
王民 《先锋队》2014,(3):10-11
“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纪检监察机关要严肃查处违反《条例》规定的行为,坚决维护制度的刚性约束力,坚决杜绝“破窗效应”  相似文献   

3.
吴卫东  王晓亮 《党课》2006,(7):24-24
国外有个著名的理论叫“破窗效应”:如果有人打碎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修理,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会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一些不良风气、违规行为就会滋生、蔓延。  相似文献   

4.
在当前复杂的、多元化的全球大气候下,我国转型期的行政监督同时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本文在深入分析行政监督环境的相关结构要素基础上,以“破窗效应”的思维模式,结合我国现实状况找出我国行政监督的主要症结,并为我国营建有效的行政监督环境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郭庆晨 《党课》2007,(8):126-127
美国科学家发现了一个理论,叫“破窗理论”。这个理论可以简略地表述为:如果一个建筑物窗户上的玻璃被打破,而这扇窗户又没能及时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破更多窗户上的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感觉。而在这种无序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增长。  相似文献   

6.
近日媒体热议,受中央“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和多部约束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各项行为的具体“禁令”约束,出现众多“公务员不好"-3”、“为官不易”的声音。更让人惊诧的是,在失去工资之外的隐性收入后,一些公务员考虑离职转型。2013年堪称“禁令之年”,从中央到地方,三令五申约束国家公职人员。一道接一道的“禁令”,不仅对为官道德规范、职业操守、工作作风、事项报告等方面作出规定,而且强调对违反制度踩“红线”、闯“雷区”的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坚决防止“破窗效应”,以严格的制度根治作风之弊、行为之垢。  相似文献   

7.
正党的纪律的生命在于执行,党的纪律的威严在于遵守,党的纪律的效力在于维护。再严明的纪律,不执行、不遵守、不维护,也是一纸空文,而且还会形成“破窗效应”。坚持纪律面前一律平等,就要遵守纪律没有特权。只要是一个党员,  相似文献   

8.
吕京  罗大珍  郑艳 《世纪桥》2011,(19):85-87
英语课堂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破窗理论"在英语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借鉴意义,在英语和谐课堂构建过程中,尤其要警惕"破窗效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转型期的我国行政监督面临着一个复杂的、多元化的全球大气候,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对此,应该在分析行政监督环境的相关结构要素的基础上,找出我国行政监督的主要症结,并引入“破窗效应”的思维模式,从不同层次、不同方面、多维度上探求既能楔入行政隔离带、链接行政系统的内监督环境,又能营建基于政治价值取向、社会人文氛围和法制建设框架的外监督环境,进而积极有效地应对、控制和解决由于行政环境恶化所引起的“引爆点”边界问题,实现在阳光监督下的和谐行政氛围。  相似文献   

10.
转型期的我国行政监督面临着一个复杂的、多元化的全球大气候,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对此,应该在分析行政监督环境的相关结构要素的基础上,找出我国行政监督的主要症结,并引入“破窗效应”的思维模式,从不同层次、不同方面、多维度上探求既能楔入行政隔离带、链接行政系统的内监督环境,又能营建基于政治价值取向、社会人文氛围和法制建设框架的外监督环境,进而积极有效地应对、控制和解决由于行政环境恶化所引起的“引爆点”边界问题,实现在阳光监督下的和谐行政氛围。  相似文献   

11.
破窗效应     
《前线》2016,(5)
正【语境】2015年6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对违规违纪、破坏法规制度踩‘红线’、越‘底线’、闯‘雷区’的,要坚决严肃查处,不以权势大而破规,不以问题小而姑息,不以违者众而放任,不留‘暗门’、不开‘天窗’,坚决防止‘破窗效应’。"【解读】"破窗效应"是指如果有人打破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维  相似文献   

12.
黄武 《党建》2013,(3):47-47
破窗效应(Broken windows theory)是犯罪学的一个理论,由美国政治学家詹姆士·威尔逊及犯罪学家乔治·凯林提出。该理论认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以一幢有少许破窗的建筑为例,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可能将会有破坏者破坏更多的窗户。最终他们甚至会闯入建筑内,如果发现无人居住,也许就在那里定居或者纵火。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  相似文献   

13.
杨洋 《当代党员》2010,(8):18-19
“一年种了十年的树”,是重庆这座“山城”发展理念上的嬗变,是这座“水泥之城”演绎为“森林之城”决心的彰显。建设“森林城市”,意义有三——  相似文献   

14.
特色是一种生命力,更是一种竞争力。在金融危机大背景下,实现转“危”为“机”,“弯道超车”,必须做好城市建设这篇文章。为此,必须贯彻市委四届五次全会精神,按照“一三二”发展思路,在城市建设中拒绝“千城一面”,要彰显揭阳个性。注重“四个文明”,打造特色城市。  相似文献   

15.
"破窗效应"与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鞠健  邵海军 《求实》2005,1(10):58-61
"破窗效应"告诉我们如果细小的社会矛盾不能及时和有效地解决,那么有可能造成一种暗示性的纵容,并且,社会就容易走入无序和麻木的氛围,进而导致社会失范,秩序的混乱和矛盾的激化.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事业来说是十分有害的.我们必须加以有效防范和妥善解决.  相似文献   

16.
一位名叫肖曼&;#183;巴纳姆的著名杂技师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说,他之所以很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心理学上将这种倾向称为“巴纳姆效应”。“巴纳姆效应”对教育工作有什么启示呢?积极利用“巴纳姆效应”产生的心理暗示,可以有效解决教育教学难题,让学校教育和班级管理工作更富魅力。  相似文献   

17.
海默 《廉政瞭望》2004,(9):52-54
自命为凡的北京:你凭什么这样“牛”?北京人的“牛”很难说是一种魅力,现在正逐渐演变成让外地人感到越来越恼火的“毛病”:因为北京人的“牛”,常常伴随着目中无人地摆谱和肆无忌惮地浮夸。  相似文献   

18.
王琳  牛文浩 《世纪桥》2009,(3):147-148
晕轮效应在普通大众的人际交往中是无处不在的,是一种普遍的心理错觉,它往往导致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出现认知偏差,使人们犯“以偏概全”、“爱屋及鸟”的错误。笔者在文中着力探讨了晕轮效应的由来及其弊端,并试图将晕轮效应为我所用,阐释了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9.
2003年,青岛市委、市政府作出了白青岛建置以来力度最大的一次规划调整:构筑“三点布局、一线展开、组团发展”现代化城市大框架,完成由半岛型城市到跨湾发展、拥湾发展,继而以“三点布局”为基础向滨海区域“一线展开”的海湾型城市的空间演变。这一宏伟、壮观的蓝图为青岛第二个百年奠定了基础,即墨鳌山湾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了“青岛新东部”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20.
朱美云 《当代党员》2007,(10):20-21
编辑同志: 一部《山城棒棒军》风靡全国,我本人也看了好几遍。里面的“梅老坎”、“毛子”等形象令人忍俊不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