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和谐文化与高校质量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和谐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从观念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三个层面对高校质量管理施加影响。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高校质量管理应树立"和谐"的质量管理观,从观念上引导人们达成共识;构建"和谐"的质量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从制度上加以保障;运用先进"和谐"的技术手段和方法,以技术提供支持,使高校质量管理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2.
从历史看,我国多党合作制度是中华民族传统"和文化"的产物,应汲取其理论智慧,在继承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创新多党合作制度;从现实看,参政党建设理论与实践已不断发展,多党合作制度功能的发挥和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环境日益宽松祥和,但仍存在薄弱环节,这关系到"建设什么样的参政党"、"怎样建设参政党"、"如何履行参政党职能"、"如何发挥参政党作用"等理论问题;从今后发展看,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进程中,推进多党合作事业和加强参政党建设应始终将传统文化的"和谐"理念融入其实践,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以党际和谐、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3.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着重研究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创造性地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新论断;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强调“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这些新观点、新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建构理论的新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创新价值和实践探索意义。  相似文献   

4.
现代化是指社会各个层面文明形成的综合过程。1840年以来,实现国家现代化成为几代中国人奋斗的目标。时至今日,中国现代化仍在路上,任重而道远。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当前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它从三个层面指明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路径:物质层面,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制度层面,积极稳妥地推进体制改革,不断进行制度创新;精神价值层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要素,从历史脉络、中国特色、立体架构、与时俱进和路径选择这几方面对其基本框架加以概括,对于我们进一步研究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关系,巩固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格局,实现我国政党关系的长期和谐稳定,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6.
关于构建“和谐海峡”的策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以和谐促发展,以和谐促统一."这是构建"和谐海峡"核心要旨.其呼应"和谐社会"战略思想,符合"和谐世界"理念,顺应两岸民心民意.以"和谐"的理念促进两岸关系和解和平意义重大,根源于中华民族深厚的和合思想,表明了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强信念,体现了党中央高超的和谐执政能力.文章从五个方面初步阐述"和谐海峡"的背景、意义、内涵、原则,以及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个层面提出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7.
<正>是基于"和合"思想与思维才设计出"执政党-参政党"的政党制度,这是中华文化底蕴和智慧的体现,这与基于竞争思维的执政党-在野党制度不同。从理论层面与实践层面来看,中国的政党制度与西方的政党制度各有优劣,"执政党-参政党"制度最契合于中国文化与国情。这份制度自信的基础是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与文明成果:在农业文明时代,能够将广阔的疆域整合成一个国家,并且保持长期的统一、稳定的,只有中华文明。因此,在政治发展路径上,中国必须以自己的历史文化和国情为基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能够走中国特色的道路,而不必也不能照搬西方的制度。惟其如此,才能夯筑"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磐石般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健康发展可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胡锦涛同志既从增强国家综合竞争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等层面阐明了加强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又强调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学习,进而接力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党的重大理论创新,还在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坚持了党关于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基本方针和基本导向,提出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建设与和谐文化建设等重大问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组织中,领导者和员工作为主体,他们之间的和谐共处为缔造和谐人事起到关键作用。而他们在内心对自身和对方位置的认同又是和谐人事的核心,也就是说当双方都做好各自的主体定位之后,和谐人事就是一个必然结果。而主体定位又离不开组织文化的建设与完善的制度保障,本文着重从组织文化建设与制度建设对主体定位的作用入手,探讨了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开展组织文化建设和制度建设的方法。并且进一步阐述了和谐人事与主体定位二者的辩证关系:主体定位是和谐人事的前提和基础,而和谐的人事环境又是主体合理定位的载体。  相似文献   

10.
从本质或应然层面看,政党关系和谐是我国政党关系与政党制度的本质属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我国实现政党关系和谐提供了一定基础;但应然与实然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且,过去和谐并不意味着现在与将来和谐。从政党关系和谐角度看,面对时代发展,我国在政党关系认知、政党理性、政党制度乃至政党自身建设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与影响着我国的政党关系和谐。面对时代发展与国内外政治形势的挑战,我国要继续保持政党关系和谐,需要与时俱进,树立科学的和谐的政党理念,进一步完善我国政党制度,进一步规范政党权力与利益行为,进一步加强政党自身建设,实现政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我国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从"两个文明"发展到"四个文明",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本质发展。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既相互联系,又互不包容。将生态文明作为社会文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四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新机制,既是顺应人类社会发展历史潮流的必然选择,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大学生是实现伟大中国复兴之梦的中坚力量,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力量源泉。将生态文明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畴是时代的要求,探讨高校目前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存在问题,进而提出有效的解决途径,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的形成,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和谐精神勾勒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脉络和价值观念,并形塑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追求与生活情趣。然而,就文明存在的实际形态而言,其在现实中并没有走得太远而更多的是停留在观念层面上。从宪政层面予以反思和省察,就会发现传统的和谐观念在多元主义、人文精神、制度构建等方面所存在的宪政之殇。如何消解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影响,并对宪政文明与和谐社会这两个命题之间的内在关联、本质规定和价值取向作解构性的思考与探索,对于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宪政建设的发展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国内理论界在关于社会主义文明理论的发展轨迹,社会主义文明体系包含的形态,社会文明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存在较大的分歧。深化对社会主义文明的研究将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5.
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需要建构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先进文化,先进文化是提高当代人文明素质的重要载体,反映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境界,引领人们与时俱进地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高文化软实力,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径。秉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时代精神,确立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科学发展视野,以科学尺度衡量文化的社会功能,塑造人们的文化品位与和谐人格,有利于凝聚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力量。  相似文献   

16.
“和平崛起”核心思维兼具中、西两种文化要素,既反映中国“和合”文化本原的要求,又深受西方二分法哲学本体论的影响。和谐世界核心思维源于中华传统的“道”本体论和整体主义形象思维方法论。和谐世界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外交从文化本原上甩脱西方“天人相分”二分法哲学本体论,向传统的“天人合一”整体主义一元本体论回归;反映了中华“惟精惟一”、“尚中和合”和“中庸”思想精神实质正在复兴。中西两种异质文化本原的综合,是世界同一性发展必然要求,也是建立和谐世界的重要思想保证。中西能否在各自文化本原基础上,形成新的共有文化,决定着未来人类建立和谐世界的前途与命运。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蕴含着丰富的环境伦理思想,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曾经起着重要的作用。当今社会正处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的巨大变革之中,只有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和谐作为人类的价值目标,并以和谐理念作为环境立法的指导思想,人类才能改善现有的环境状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协调发展的美好目标。  相似文献   

18.
既善其身兼善天下--从建设和谐社会到倡导共建和谐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妍 《外交评论》2006,(2):37-41
倡导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中国基于五千年传统文化积淀和内政外交政策基础,对当今世界要和平、促发展、谋合作的时代潮流的战略判断,表明中国不断完善对世界、自身、及中国与外部世界关系的认识,努力加强同外部世界的和谐互动,为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承担更多的责任."和谐世界"理念,是内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延伸,体现了一个发展中大国和文明古国对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是中国对构建新时期全球政治范式的思想贡献.  相似文献   

19.
和谐世界战略思想是在国际秩序面临深刻变革的背景下产生的,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是新时期中国对外战略的集大成。应深刻领会和谐世界战略思想的丰富内涵,在对外实践中积极进取、循序渐进、有的放矢,推动国际社会共同参与和谐世界建设,为中国的和平发展与民族复兴创造更加有利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20.
编辑对于建设和谐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认知①是编辑文化应对时事的应有之意。建设和谐文化中,弘扬民族精神是编辑对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认知所求;体现时代精神是编辑认知能力的核心要求;深刻认识建设和谐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是编辑认知能力的哲学思维;认识和明辨先进文化是编辑文化创新能力形成的基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