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一、犯罪被害人的起诉权一国关于被害人诉权的规定,是被害人的法律地位和对被害人加以保护的核心内容。欧美国家对被害人诉权的规定基本采取了三种不同的方式:1、英国规定,除证入的地位以外,不给予被害人在刑事诉讼程序中其他任何参与权,同时,非常强调增强对赔偿令的使用,并提供被害人获得赔偿的实际方法;2、美国确定被害人有权通过影响陈述的形式参与诉讼,并由法官在判决时考虑;3、欧洲大陆国家的规定有很大不同,但总体而言继续允许被害人的参与、甚至在某种情况下控制刑事诉讼程序。在大多数欧洲国家,被害人在理论上都有参与…  相似文献   

2.
在平面"三角结构"中,多数被害人仅作为一名证人参加诉讼,这种诉讼结构更为关注的是对国家公权力行使的制约及对被告人权利的维护。为重视被害人独立的利益诉求,突出检察官与被害人之间的相互制约以及各方诉讼主体之间的均衡,应从几何模型角度构建立体"锥形结构";刑事诉讼"锥形结构"即在控诉、辩护和裁判平面三角的基础上加上被害人的充分参与,形成法官主持下的被害人、检察官、被告人之间均衡的立体诉讼格局,维护被害人之当事人地位。在刑事诉讼"锥形结构"中基于当事人(被害人)选择权与公安司法机关追诉权的配置,被害人参与诉讼的路径可分为对抗性路径与合意性路径,旨在构建不同路径中被害人之当事人地位的保障模式。  相似文献   

3.
范菡 《法制与社会》2011,(33):127-128
在不同的诉讼模式和两大法系中被害人的诉讼地位亦不同。1996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明确了被害人的当事人地位,并赋予了新的诉讼权利,但事实上,被害人的权利在实际转换中很难得到切实有效的保障。文章从历史的角度分析被害人的诉讼地位并借鉴两大法系国家关于被害人的制度规定,在我国现行法律的基础上,分析加强我国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4.
刑事诉讼是国家专门机关在当事人和其他参与人的配合下解决被追诉人刑事责任的活动,其价值在于满足国家、社会及其一般成员对于公正、秩序、效益等方面的要求,其基本理念则是惩罚犯罪保障人权、实现司法公正和诉讼效率。刑事诉讼中的参与角色包括有公检法等国家公权力机关,也有被害人、加害人以及证人等参与主体。在刑事诉讼中被害人作为权利受侵害方在不同的诉讼阶段与其他诉讼角色有着密切的联系,然而两者之间也存在着互相干扰乃至冲突的情形。本文希望通过分析被害人与其他诉讼角色的关系能够再次引起对于被害人权利保护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陈桂莲 《政府法制》2009,(12):58-59
被害人的权利取决于被害人的诉讼地位,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被害人的诉讼地位有着明显的差异。从刑罚的执行者、控诉者、证人到当事人,不同的诉讼地位决定了其在诉讼中所享有的诉讼权利不同,体现的诉讼结构和价值取向也不同。当前我国刑事诉讼法虽明确规定了被害人当事人的诉讼地位,但由于权利的不完整,导致被害人徒有当事人的名分。  相似文献   

6.
刑事审判保护被害人诉讼权利亟待明确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刑事审判实践中,法院如何正确适用法律,以实现被害人的诉讼权利,面临着许多具体问题亟待统一认识。一、关于被害人的诉讼地位问题'79刑诉法对犯罪的追诉仅规定由检察机关基于国家和社会的利益来进行,虽然这在总体上也包括了对被害人合法权益的维护,但却难以做到公诉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完全反映并代表每个被害人的具体要求和利益。'96刑诉法则明确规定被害人是刑事诉讼当事人之一,赋予了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并不是依附于公诉人的独立的诉讼地位。这种诉讼地位的独立性,决定了人民法院在刑事审判中必须尊重被害人独立的诉讼主体资格…  相似文献   

7.
若以诉讼立场为标准,公诉人与被害人均为刑事诉讼中承担控诉职能的诉讼参与主体,二者在惩治犯罪目标的指引下有一定的协同性。基于各自的程序利益重点不同,检察机关的公权力与被害人权利之间存有分歧,甚至是冲突也在所难免。其中的原因不仅仅是价值观念的差异,更多的是公诉权在程序运行中未能顾及被害人个人利益的需要。在域外,公诉权的运行虽不受被害人意志左右,但却十分尊重其情感需要并给予适当的程序参与机会。从被害人取得公理的基本原则出发,国家权力充分尊重权利,是实现我国公诉权与被害人权利的程序协调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8.
若以诉讼立场为划分标准,公诉人与被害人均为刑事诉讼中承担控诉职能的诉讼参与主体,两者在惩治犯罪目标的指引下有一定的协同性。基于各自的程序利益重点不同,检察机关的公权力与被害人权利之间存有分歧,甚至是冲突也在所难免。其中的原因不仅仅是价值观念的差异,更多的是公诉权在程序运行中未能顾及被害人个人利益的需要。在域外,公诉权的运行虽不受被害人意志左右,但却十分尊重其情感需要并给予适当的程序参与机会。从被害人取得公理的基本原则出发,国家权力充分尊重权利,是实现我国公诉权与被害人权利的程序协调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9.
周伟德 《法制与社会》2012,(22):102-103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中存款人诉讼地位如何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在实践中一般认为,由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行为侵害的法益是国家金融管理秩序,被害人应当是国家,所以存款人不仅不是被害人,而且是破坏国家金融秩序的参与者。本文认为,判断存款人以何种身份参与诉讼,要坚持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根据存款人主观认识的不同加以区别对待,不能一概而论。  相似文献   

10.
公诉案件的被害人是指自己的人身、民主、财产等权利遭受犯罪行为直接侵害的人.正确对待公诉案件中的被害人,确保其诉讼权利,是一个理论上颇值得研究又是一个在实践中非常重要的问题.要研究被害人的诉讼权利,应该首先明确他的诉讼地位.根据刑诉法的有关规定,在公诉案件中,被害人不是当事人,而仅属于诉讼一方的诉讼参与人,这是因为犯罪行为侵犯的客体,已经超越了被害人合法权益的范围,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权利已经属于国家,由人民检察院代表国家行使控诉职能,以当事人的身份参与刑事诉讼.同时,公  相似文献   

11.
论被害人诉讼地位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杨正万 《中国法学》2002,(4):166-178
立法虽然确立了被害人的当事人地位,但由于其理论基础没有得到全面的揭示,致使刑事诉讼理论、立法和实践中的被害人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文章从尊严价值理论、报应观念和救济原理三方面揭示了被害人当事人地位的理论基础。认为被害人所持的报应观念是被害人参与刑事诉讼的工具性理论基础;而尊严价值理论为被害人享有作为一个人所享有的权利提供了根据,它从终极人文关怀的角度解释了被害人参与诉讼的理论基础;救济原理则揭示了被害人参与诉讼的特殊性,是被害人参与诉讼的独特根据。  相似文献   

12.
将被害人定位为刑事诉讼的当事人,有悖公力救济为主的刑诉法发展的历史潮流,偏离被害人保护的国际立法与司法趋势,损害控辩平等诉讼结构的平衡,模糊庭审广场化和剧场化的界限,抹去不同类型被害人之间的实质区别。因此应该在立法上将被害人从当事人地位合理抑制,但在审前程序、量刑程序以及实体补偿上的加强。首先应建立被害人分类制度,限制被害人起诉、上诉、申诉权,加强对被害人的程序保障与权利救济,如侦查阶段申请相关司法机关进行诉前财产保全和证据保全的权利、申请法院调查权、庭审中参与量刑权等,着重建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13.
论公诉案件中被害人的诉讼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本世纪中叶刑事被害人学的兴起和被害人要求刑事程序保护的呼声高涨.被害人在各国刑事程序中的地位日益受到重视。于这种大形势下,在我国研究被害人的诉讼地位,正确确定被害人在诉讼中的权利与义务,是诉讼理论研究的需要,也是司法实践所急需。考察世界各国的情况,关于刑事被害人的诉讼地位的规定不尽相同。英国和美国刑事被害人在诉讼中的地位较低.在英国被害人参与刑事诉讼,虽然原则上被害人个人有起诉的权利,然而除部分犯罪外.在1985年刑事起诉法实施前,绝大多数案件是由警察开始起诉程序的。在刑事程序中,是否逮捕被…  相似文献   

14.
被害人,顾名思义,指犯罪行为直接侵害其合法权益的人,目前我国刑事诉讼法中,被害人作为诉讼当事人也是必然的.然而,就现行的刑事诉讼结构而言,并未给予被害人完全独立的诉讼地位,而是被国家所代表,这几乎成了受害者进入监护关系中,从而被排除在“国家——行为人的民事诉讼模式.传统的复仇思想根深蒂固,所以“杀人偿命,欠债还钱”、“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等观念深深存在人们的脑海中,被害人的两大诉求即惩罚犯罪与获取赔偿也就不难理解了.不幸地是,在司法重心明显偏向于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权利的趋势下,被害人的诉求往往被忽视,达不到传统司法中复仇思想的目标.1948年亨迪希出版《犯罪人及其被害人》一书,国际上以被害人为中心的理论研究与立法运动才逐渐兴起,开始重新审视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并出现了针对被害人的物质补偿制度.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国1996年和2012年两次修正的刑事诉讼法也确立了被害人的诉讼当事人地位,扩大了被害人的刑事参与范围.但是,在目前的诉讼司法实践中,情况不容乐观,被害人参与刑事诉讼的程度、途径仍然非常有限.如何保护受害人的真正独立的诉讼权利,仍然是中国司法领域的挑战.  相似文献   

15.
梁永政 《法制与社会》2014,(16):120-121
我国刑事诉讼法虽然赋予了刑事被害人相应的诉讼地位及权利,但是在司法实践中,被害人的诉讼权利依旧无法得到充分的保障。在庭审量刑中,被害人往往是缺位的,如果刑罚的产生完全忽视被害人的自身感受,就有可能影响司法的公信力,对被害人庭审量刑参与机制的研究,正是基于如何保障被害人庭审量刑参与权而展开。  相似文献   

16.
在诉讼过程中,被害人只被认为是客体,欠缺参与地位,因而被称为“被遗忘的人们”.随着犯罪学理论的不断发展,侵害人、被害人相互作用理论逐渐展开,如刑事和解制度出现,强调了被害人、侵害人以及国家社会之间的一种利益衡平,国家不再一味苛责侵害人的不法行为,而是在认定侵害人不法行为的基础上强调被害人的利益,对被害人提供充分的保护,从和解的角度对轻微刑事案件进行处理,被害人成为了刑事和解案件三足鼎立之其一①.  相似文献   

17.
传统刑事司法模式对被害人的权利保护不足。主要体现在对被害人诉讼地位的漠视,被害人不能积极参与诉讼,诉讼成为了与自己无关的事实,从而致使被害人在受到犯罪侵害之后,又遭遇国家司法制度的冷落。恢复性司法对现代刑事司法理念具有重大的重构意义,是对传统刑事司法的一种修正或补充。对被害人权利的尊重构成了该司法模式的核心特征。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不服刑事判决的被害人越来越多,由被害人提起的上访案在涉刑案件中占大多数。原因之一在于从侦查立案到法院判决的整个诉讼过程中被害人没有获得充分参与、平等对话的机会,被害人实际上成为了被遗忘的当事人。因此,要采取措施落实被害人当事人地位,保障被害人诉讼参与权。  相似文献   

19.
被害人作为弱者,绝非仅仅承担一种可能的危险或风险,而是实际蒙受了肉体、精神和财产诸方面的损害和损失。因此,国家对于被害人合法权益的保障,要优先于被告人,并着眼于构建这样一种诉讼机制:即被害人能够充分参与并有效影响诉讼的进程和结果,能够直接和有效地对司法权进行监督和制约,被害人的人身伤害和精神损害能够得到及时和合理的赔偿或国家补偿,司法机关决定对罪犯的监外执行、减刑和假释应当听取被害人意见等。  相似文献   

20.
一、被害人诉讼地位的比较法研究被害人在程序法上的地位即指被害人在刑事诉讼关系中所处的位置,是被害人依法享有的法律权利和承担法律义务的集中体现。纵观古今中外,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法律制度下,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的法律地位呈现出不同的样态。(一)古代刑事诉讼被害人的地位就刑事诉讼模式来说,在人类社会早期,实行的是弹劾式刑事诉讼。其特点是国家没有专门的追究犯罪的机构,假如被害人不起诉,那么诉讼便不会发生。这就是"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