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梁启超小说功用观在实践上的创新在于他发现了小说新民的伟大功用,从而将更新传统小说与造就新的民族、新的国家的"想象社群"联系在一起,并借助现代印刷传媒,掀起了晚清新小说与中国现代民族主义思潮共时兴起的第一波。  相似文献   

2.
人类文明的高度发达必然要建立在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没有传统就没有今天,也不会有人类的未来。民族传统文化其内涵一方面表现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民族史观、人文风情,一方面表现着独特的经济生产活动方式。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为突出和宣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环境和空间。鄂温克民族是世界民族之林中最优秀的民族之一,其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发扬光大民族传统文化和探讨拓展适应新时期的民族经济新路子,是时势的要求,更是鄂温克民族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劲动力。…  相似文献   

3.
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共同体。不同的经济发展、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民族的特殊性格,使得各个民族形成了不同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传统文化是历史地凝固了的文化,体现着民族的文明。文化传统是内化为民族个性的文化,反映着民族的个性。文化传统是在长期的历  相似文献   

4.
小说的民族化问题早在 2 0世纪三四十年代就提出并进行了创作实践 ,但是 ,民族化成为作家自觉追求的美学风格直到九十年代的小说创作才得以充分体现。九十年代小说创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 ,究其根源 ,大多数作品都是立足民族“根”性的创化 ,无论是一系列家族小说和数量惊人的历史题材小说 ,还是为读者所喜欢的城市小说 ,都在创作中自觉把握住了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5.
论中国传统视觉元素的文化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视觉元素来自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它扎根于中国的社会文化历史,它以各种文化符号或者具体的事物表现出来,这些符号和事物成为了中国文化的象征,而中国的受众也通过这些符号理解中国传统民族文化,所以,中国传统视觉元素与中国传统民族文化是紧密相连的,不可分割的。在一片全球化浪潮中,我们只有高举民族大旗才能有所识别进而有所突破,而对中国传统视觉元素精确的文化精神解读成为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与现代艺术成功结合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王春霞 《理论月刊》2004,(10):57-59,64
清末十年是梁启超民族思想和民族认同意识快速发展时期:从传统的满汉不分,到建立以汉族为中心单一民族国家的矛盾,再到五族合一的“大民族主义”;其理论支撑,则有中国传统的“大一统”思想、西方的种族竞争说、民主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伯伦知理的国家学说。同时,梁启超的民族认同还与反对辛亥革命带有浓厚的种族色彩的“排满”口号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7.
伍西明 《求索》2010,(11):217-219
中国新时期大部分小说创作,尤其是80年代中期的"寻根文学",就是以探求民族文化象征的集体无意识主体——原型为手段,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各种态度,有全盘肯定,有全盘否定,亦有辨证反思。作为一次自觉的文学运动,作家借反思传统文化原型表达了对新时期文化建设乃至国家、民族文化命运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比较视野中景谷傣族文化特质及其旅游价值的研究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一民族不同地域分布的现象是许多少数民族的历史与现实状况,伴随这一现象,分布在不同地域的同一民族既具有文化传统的相似性,又具有文化表现的差异性.云南傣族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本文从比较研究的角度,选取普洱地区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的傣族为例,把景谷傣族文化置于傣族文化的整体特征中进行比较分析,考察景谷傣族文化自身独具的文化表现形态及其主要成因,思考景谷傣族文化特质发展的当代走向及其应用价值,以探察同一民族不同地城分布下传统文化独有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当代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王淑琴 《求索》2008,(7):55-57
梁启超是近代中国主张维新救国的重要启蒙思想家,从文本考察的角度看,《时务报》刊发的梁启超的维新主张反映了近代中国面对民族危机而做出的强烈反映和路径选择。梁启超的维新思想深为中西方文化的影响。但又不受拘泥。他以“公理”观论述维新的合理性,这是认识和思维上的一种提升;同时梁启超认为维新的核心在变革政治制度,这与之前的洋务思想从物质器皿层面改革的思路已经大为进步;更重要的,梁启超主张“开民智”、“育人才”。注重“民”的作用和价值,显示出他的政治文明远见。这奠定了梁启超不朽的思想文化地位与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0.
吴正锋 《求索》2010,(7):204-206
孙健忠后期小说创作执着于表现土家族历史变迁和对土家族民族劣根性进行批判,具有深广的民族历史意义和人性深度,不仅是湘西土家族的民族史诗,也可以将之作为一部人类历史寓言来读。与此同时,孙健忠第一次在中国文学中比较集中地展示了土家族远古的神话,传说,寓言,原始文化遗存,构筑起神秘魔幻的湘西土家族神魔艺术世界。历史将会重新评价孙健忠后期小说创作价值。  相似文献   

11.
民族习俗,是一种文化现象,一种生活方式,表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婚、丧、节日、喜庆等方面。如何看待民族习俗,也就是如何看待民族传统文化,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历史地、全面地看待它,既要看到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矛盾与冲突.也要看到它在现代化过程中所起的顺应与溶合的作用。尊重传统,学习先进,扬长避短,使现代科学文化与民族文化熔于一炉,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我国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年节文化丰富多彩,岁时饮食风俗是其重要表现。中国岁时饮食文化传统有着悠久深厚的历史背景与雅俗兼备的文化品位。岁时饮食集尝新、健体、融情于一体,人们在年节饮食活动中抒情、畅怀、言志,饮食的文化属性在年节饮食活动中得到最充分的体现。中国岁时饮食传统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节日和节日传统饮食活动,是体现民族精神、传播民族文化、维系民族情感的重要方式,值得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3.
文化传统是内在于人心的东西,是一个民族的社会存在在精神上的反映,表现出一个民族的爱好、兴趣、气质、性格和情操等特征及民族的自豪感、认同感,是对现代人仍具有影响力和支配力的内容的总和。对这些内容的教育就是文化传统教育,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育学生继承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二是教育学生克服民族文化传统的局限性。两者密切联系,缺一不可。下面我仅从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角度作一些思考和探索。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进行文化传统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利用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各个环节来进行文化传统教育。1.在引入新课中进行文…  相似文献   

14.
梁启超民族凝聚力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凝聚力是一个国家的一种综合国力.梁启超民族凝聚力思想为我们后人提供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昭示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坚实基础;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民族凝聚力的核心;民族凝聚力是国家统一、民族富强的强大基石;经济基础是一个国家民族凝聚力的坚强后盾;爱国团结、自尊自强是民族凝聚力不竭的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15.
唐煜 《前沿》2013,(4):145-146
《小无马地奇事的最后报告》是美国本土小说家路易斯·厄得里克“小无马地”系列的第六部小说。小说以女神父在保留地生活、传教经历说明了小人物生命的传奇;以信仰的融合表现了文化的杂糅、以被殖民文化对殖民文化的逆书写反映了传统印第安文化不竭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6.
梁启超民族国家思想的起点是"群",终点是"国家主义",前者属于典型的传统话语,后者属于西方政治思想。针对中国的现实情境,梁启超"有选择地接受"了德国国家主义思想中的"国家有机体说",对"国家至上说"却有所保留。梁启超国家主义思想的宣扬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中国现代国家观念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徐博 《人民论坛》2013,(7):150-151
体育文化作为现代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文化与民族有着紧密的关系,文化构造共同的“情感结构”,民族则是“表现于共同文化与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文化是民族的文化,民族是有文化的民族。我国当代文化是三种思想,即立国思想、传统文化和西方思想,交融贯通的产物,应成为我国体育文化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苏新华  张晓辉 《前沿》2010,(24):132-134
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在甲午惨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民族生死存亡之际而发起的一次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社会改良运动。在民族危难的紧要关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社会结构中最敏感知识分子阶层,率先觉醒,毅然挑起了改造中国、挽救民族危机的历史使命。但在其慷慨激昂付诸救国行动的同时,一方面,惨败的现实和严重的民族危机,使知识分子产生了激进的求变心态。另一方面,传统的思想文化、传统的官僚集权,落后的社会心理,又制约了知识分子的前进与转型,使他们产生了保守、回归的心态。采取相对保守、迂回方式进行的改革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深受湘楚文化浸染,其乡土小说贯穿着强烈的传统文化情结和民族道德重建的审美理想,呈现出神奇浪漫的独特艺术风貌。  相似文献   

20.
赵堂高 《传承》2008,(2):56-58
民族地区文化的不和谐,表现在纵向上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不和谐,横向上的不同民族文化的不和谐和动态上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不和谐。要通过强化和谐理念来引领文化建设,通过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夯实文化基础,通过坚持改革开放,吸纳外来文化精华,弘扬和突出民族文化个性,从不同方面促进民族地区文化的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