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梁孝 《党建》2011,(9):60-61
文化操纵是美国的“攻心”之术,其目标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今年2月以来,中东地区伊斯兰国家相继爆发“茉莉花革命”,虽然具体情况有所差别,但这次“茉莉花革命”与以前苏东剧变时发生的“天鹅绒革命”、独联体国家发生的“颜色革命”异曲同工,都是美国通过文化操纵发动软战争,攻掠全球战略要地。我们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共产党人》2006,(22):53-54
20世纪30年代末,正值抗日战争进入关键阶段,“中国回教救国协会”先后派遣了“中国回教近东访问团”和“中国回教南洋访问团”,出访了中东、南亚和东南亚的十几个国家,其中绝大多数是伊斯兰国家。为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暴行和企图煽动西北穆斯林搞所谓“同回国”的分裂阴谋而奔走宜传,赢得了这些国家政府和广大穆斯林人民对我国抗日战争物质和道义上的支持。这些国民外交活动的倡导者,就是我国现代史上一位杰出的回族社会活动家和爱国主义者马天英。  相似文献   

3.
根据“ 大中东”计划,美国将与欧洲国家一起,“ 帮助”北非和中东地区的 !! 个阿拉伯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诸方面进行“ 改革”。美国的“ 好心”不禁令世人诧异:美国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美国又要对中东耍什么花招?首当其冲的阿拉伯国家更是被美国的这一计划所困扰,它们都在为如何应对美国的新挑战而绞尽脑汁。  相似文献   

4.
陈尘新 《党课》2006,(3):60-63
一月的中东发生了一场“政治地震”——在1月25日进行的巴勒斯坦立法委员会选举中,曾经叱咤风云多年的法塔赫惨败给被西方国家视为“恐怖组织”的哈马斯,爆出了近年来中东地区最大的一个冷门。在这次选举中,哈马斯获得了巴立法委员会至少75%的席位。闻得此讯,巴自治政府总理库赖在第一时间宣布辞职。与此同时,哈马斯领导人伊斯梅尔·哈尼亚则强调,  相似文献   

5.
去中国访问,感觉就像回家埃及拥有人口7200万,是中东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军力最强的阿拉伯国家。对整个中东地区来说,埃及的一举一动都是“风向标”。作为阿拉伯世界的“盟主”,穆巴拉克的影响力不言而喻。78岁高龄、执掌埃及25年,使他成为硕果仅存的中东老一辈权威领袖、中东一个时代的象征。很多报道中,穆巴拉克都被描述为“典型的铁血强者”。  相似文献   

6.
徐占伟 《党课》2007,(9):76-79
7月16日,美国总统布什呼吁重启中东和谈,由巴勒斯坦紧急政府、以色列及部分阿拉伯国家共同参与,但没有提及另一重要力量哈马斯(伊斯兰抵抗运动)。而现实情况是,6月10目以来,巴内部两大派别哈马斯与法塔赫(民族解放运动)的内乱使兄弟阋墙,同室操戈。目前,哈马斯控制加沙,法塔赫占据约旦河西岸,法塔赫领导人阿巴斯宣布成立紧急政府,但哈马斯拒不承认,巴勒斯坦出现了两个“政府”对峙的尴尬局面。  相似文献   

7.
王红艳 《共产党人》2013,(23):41-42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全面推进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积极推进宁夏、新疆、甘肃等省、自治区与中亚、中东国家的经贸合作。如今宁夏正在成为阿拉伯国家“向东看”和中国内陆地区“向西开放”两个重要地区两大战略的交汇点。全面实施面向中东以及阿拉伯国家和地区开放的内陆开放型经济是发挥宁夏比较优势、构建宁夏经济社会发展格局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8.
土耳其,全称土耳其共和国,意为“勇敢人的国家”。该国前身是曾经称雄一时,版图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奥斯曼帝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斯曼帝国灭亡,土耳其沦为西方殖民地。1919年,穆斯塔法·凯末尔发动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战胜外来侵略军并于1923年10月29日成立土耳其共和闻。经过土耳其人民的长期奋斗,如今该国已成为中东地区首屈一指的大国,其所创的“土耳其模式”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9.
曹宇光 《新长征》2006,(6):21-22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新的时代背景下,尤其是处在社会生活发生深刻变革,各种文化及观念发生激烈碰撞的新的历史阶段,国家公民特别是国家干部的基本道德标准,既涵盖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关系,更涉及为官者的人生态度、公共行为以及社会责任,具有社会主义“官德”的鲜明特色。抓好新时期“官德”建设是组织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这需要从“育”、“评”、“彰”三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0.
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上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不断散布“中国威胁论”。他们认为,中国正在缓缓上升为一个超级大国。理由是中国已两次成功地发射了载人航天飞船,成为继美国和前苏联之后的第三个拥有此项技术的国家;中国在中东、非洲、拉美,甚至在美国的家门口——加拿  相似文献   

11.
阿富汗大选、巴勒斯坦大选和伊拉克大选是美国改造中东地区而连续砍下的民主“三板斧”,三次大选如美国所愿,选出了他们认可的领导人,美国的大中东民主计划的实施似乎有了一个较好的开端。大中东民主计划是否会一帆风顺地在中东地区实现呢?问题没有这么简单。中东伊斯兰国家的文化传统根深蒂固,长期以来形成的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一朝一夕难以改变,强行推行西方式民主不利于中东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美国的大中东民主计划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中东伊斯兰国家的民主化进程将是个长期的、艰难曲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王强 《党的文献》2023,(1):35-41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第三部分把“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全面加强”作为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一,纳入“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总体战略框架,并在第十一部分用专章对“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进行战略部署,为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蕴含着深刻的内在逻辑。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国家安全工作的必然要求,是立足于我们党长期探索国家安全工作规律的既有成果、着眼于进一步做好国家安全工作而作出的战略抉择,是新征程上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深刻理解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内在逻辑,对于悉心体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谋划构建新安全格局的深远考量,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国家安全工作的一系列重要部署,统筹发展和安全,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安全保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东铁路是沙俄根据1896年签订的《中低密约》与1898年签订的《旅大租地条约》两个不平等条约,在中国东北境内强行修筑的铁路线。其中从满洲里到绥芬河是中东铁路的干线,从哈尔滨到旅大是中东铁路的支线,干支两线构成“丁”字形。中东铁路是当年沙俄控制我国东北与争霸远东的重要工具。1904-1905年爆发了日俄战争,沙俄战败。根据《朴获茅斯条约》,沙俄将中东铁路地线的南端即长春至旅大段“转让”给日本,称“南满铁路”。十月革命胜利后,中苏两国关于中东铁路问题进行了多次反复的交涉。1924年双方签订了《中俄协定》,同意中国政府…  相似文献   

14.
巴勒斯坦位于中东的中心地带,西濒地中海,南邻西奈半岛,扼亚、非、欧三洲要冲,是联结东西部阿拉伯国家的纽带。  相似文献   

15.
中原经济区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原经济区建设是当前我省的中心任务。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卢展工书记提出了“关键在做”的观点。中原经济区是做出来的,但怎么做是一个问题。联系到卢展工书记到河南工作后先后提出的“四个重在”和“四个带动”的论断,笔者认为,“四个重在”与“四个带动”恰恰是对怎样做的一种阐述。“四个重在”,即重在持续、重在提升、  相似文献   

16.
杨艳新 《党课》2011,(13):79-82
5月19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就中东、北非局势发表长篇演讲。这是继2009年6月埃及开罗演讲后,奥巴马两年之内再度全面阐述中东政策。在中东剧变、本·拉登毙命的微妙背景下,奥巴马的“中东新政”格外引人关注。美国中东政策的演变美国历来视中东地区为战略重地,  相似文献   

17.
贾自欣 《党课》2014,(22):54-59
今年6月以来,“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英文缩写为“ISIL”)在伊拉克和叙伊边境攻城略地,导致本就复杂的伊拉克局势迅速失控,进而使美国的伊拉克政策乃至中东政策面临巨大挑战。事实上,此次“ISIL”引发的危机,恰恰是美国近年来搅局中东、政策失当的恶果。从目前形势判断,奥巴马政府根本无力解决伊拉克问题,美国的中东政策正面临着进退维谷的尴尬处境。  相似文献   

18.
“中国崛起”震撼了全世界,“中国模式”也成为了国际学界、理论界热议的话题。张维为教授通过自己走访一百多个国家的所见所闻,以国际关系学者的深厚学术背景,以其独特观察和理性分析,丰富了“中国模式”的深刻涵义,更提出了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崛起的命题。本书提出,中国的崛起不是一个普通国家的崛起,而是一个五千年连绵不断的伟大文明的复兴,是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  相似文献   

19.
古典政治哲学将国家学说建立在自然法基础上,自马基雅维利以来的近代政治哲学则是将国家学说建立在“国家理由”的基础上,如果说格劳秀斯还严格遵循着自然法传统,那么霍布斯对自然法的情感非常复杂,他认为国家是在社会契约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社会契约论的逻辑前提遵循了自然法,但在他论述国家主权和国家功能中却遵循了“国家理由”,这影响了斯宾诺莎。“国家理由”后来逐渐演化为国际关系原则,不仅产生了积极作用,也产生了峭极作用,为了人类发展需要,反思“国家理由”观念,应该把以人为本和构建和谐世界作为人类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20.
《党课》2012,(20):14-17
在美国“9·11”事件满11周年的那天,中东地区因为一部诋氐毁伊斯兰先知的美国影片而闹翻了天,美国驻利比亚大使史蒂文斯在班加西死去,令全世界为之震惊。这场始料未及的反美浪潮从利比亚和埃及发端并迅速席卷全世界60个国家,其蔓延面之广和暴力程度是史上罕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