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30年代的历史小说创作是现代文学史中历史小说创作的发轫期。继新文化运动以来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对儒道思想的鞭挞与谴责,使得这一时期的历史小说创作呈现出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2.
20世纪 80年代中后期 ,“新历史小说”成为最有影响力的批评概念之一 ,但同时也带来了对“新历史小说”这个概念内涵与外延的模糊不清。所谓新历史小说 ,是指那些极力还原不同于官方历史的历史 ,叙事话语修辞中烙上作家个人历史判断印证的小说。  相似文献   

3.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治国方略的两个相辅相存的方面。二者作为一个有机整体 ,在内容上相互吸收 ,功能上紧密结合、相互补充 ,实施上相互支撑、相互促进 ,对实现中华民族的长治久安、长远发展具有伟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长篇历史小说《孙中山》将在纪实基础上的合理想象与在艺术品位中遵循史实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此部作品宏大气场。作品具有穿越时空的力量,将历史文献考据与合理的逻辑演绎精心对接,让历史人物及场景得以真实地再现。小说创作坚持严肃谨慎的态度,不断挖掘细节,丰富精神骨架。既重整体构思,也精细节刻画,注重艺术性和纪实性的高度统一。把历史巨人写成邻家少年,让他从神坛上真正走下来,走到读者中间,走到民众中间,给读者以历史时空的无限想像和智慧启迪。  相似文献   

5.
商业银行多存少贷现象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英奎 《理论前沿》2003,(16):27-28
一、多存少贷的表现及其成因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统计数据,截止到2002年12月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含外资机构)余额为18.3万亿元,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含外资机构)余额为14万亿元,存差(即存款余额与贷款余额的差)为43万亿元,占2002年GDP102398亿的42%。如此大的存差,意味着近1/4的银行信贷资金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资金大量积聚在金融市场,无论是滞留在银行还是债券市场,都没有进入实际经济部门,只是在虚拟经济中来回流动,很难创造实际财富。同时,大量的备付金相当于横在商业银行与央行之间的蓄水池,割裂了货币政策的…  相似文献   

6.
新世纪的竞争,是高科技的竞争,更是人才的竞争。如何挖掘人才,选拔人才,选良才,选贤才,激发人才能动性,增强凝聚力,更是新世纪的管理者———那些发现人才的人才所面临的最大难题,所谓“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用人之道,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值得我们努力研究与开发,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相似文献   

7.
论建立现代分配制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这个提法一方面为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建立现代分配制度指明了方向 ;另一方面又在正确认识按劳分配问题上打开了一个很大的缺口 ,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增强现代意识 ,提高现代素质 ,是新闻队伍建设的当务之急。新闻工作者应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更新知识 ,努力创新  相似文献   

9.
论现代社会中的经济权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中权力主体的不断分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趋势。突出表现是随着现代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社会的经济权力日益成为一种独立的权力形式,而经济权力与其他的社会权力、其他的国家权力之间的分化,正在形成新的权力结构体系。现代社会这种权力结构的生长,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层次根源。本文试图从这个角度来探讨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社会客观根据。  相似文献   

10.
11.
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是建立在对现实社会生活的考察基础之上的。马克思在历史发展的语境中分析了现代性的价值,阐述了实现人的自由与解放是人的发展、社会发展的应然目标。但是,马克思并没有停留在对人与社会发展目标的道德批判,而是利用科学发展的成就,客观分析社会生产力变革的进步意义,提出人的发展的社会基础以及发展的三个阶段的理论。马克思批判现代性,以历史原则使道德理想、人本关怀与科学理性价值获得统一,确立批判现代性问题的历史立场,探寻认识现代性及其人的发展问题的正确理路。  相似文献   

12.
Giddens fully absorbs the Marx's capitalism critical theory of capital criticism as the core by including Marx in historical framework of late modernity. Based on fracture of modernity, Giddens criticizes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develops structural theory of understanding of the developed capitalist society. Thereby, Giddens shows the current status of modernity: pluralistic structure and high risk of society dominated by the forces of globalization.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Giddens proposes “the third way” as self-salvation of capitalist society: adhere to the ideals of socialism, beyond the traditional opposition of government and market, making full use of the balance between state and market to build a society of positive welfare. Laying aside political label of “the third way”, the exploration of the balance between government and market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China to promote the balance between government and market, and to manage the challenge of globalization. However, the position of Postmodernism indicates that Giddens criticism of Marx's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s a failure undoubtedly.  相似文献   

13.
回归学术与面向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的两种致思路向,其根据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性和现实性这两种价值诉求。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发生史、西方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批评史和马克思主义伦理学问题史,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三种书写方式,其中前两种是朝向学术的,后一种是面向问题的。建构当代中国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就是沿着回归学术和面向问题两种路径而展开,研读经典文本、领悟微言大义,旨在返本开新,回到道德与伦理问题得以发生和演变的初始根据,感悟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的心路历程、领悟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批判资本主义和构想共产主义的原则与精神。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伦理观的基础上,适度借鉴或吸收中外伦理思想资源,继续完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理论体系,在现代性场域下,研究继续深化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的具有道德和伦理性质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难题;在全球治理和国家治理实践中,探索和构建中国形态的德性论、规范论与实践论。一种日趋完善的社会主义道德和伦理体系,不仅具有中国价值,更有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14.
如何理解马克思与黑格尔之间的关系,是理解马克思哲学及其当代意义的重要问题。黑格尔哲学显然是一种现代性的哲学话语。过度强调两者的连续性,即意味着将马克思哲学也同样理解为一种现代性的哲学话语,这就涂改遮蔽了马克思在颠覆形而上学、批判现代性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后现代性意蕴。事实上,正是在黑格尔哲学的断裂处,在传统形而上学的终结处,在现代性哲学的终结地,马克思开启了一种新的哲学范式,它标志着现代性的终结和后现代性的开端。  相似文献   

15.
法的现代性问题是当今法学的热点问题,其核心是理性问题.现代法治在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同时又暴露出种种的缺陷.西方的一些学者对法的现代性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各种解决方案.中国的现代法制建设面临着现代与反现代两种思潮,所以,我国的现代法制建设既要坚持理性的立场又要批判理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现代性只能是一个特定的名词,它的内涵源于自工业革命至今的时代特征。全部近现代思想史,思想家们都只是在用不同的方式叙述着现代性,以至于一个如此简单的词汇内涵变得如此复杂。然而,纵观各种关于现代性的叙述,唯有个体主体性才是其中的主轴。马克思的资本叙述为现代性的个体主体性的反思奠定了马克思主义解读的基调,事实上也是最为深刻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现代性的发育,而健康发育的关键在于处理好世界主义的普遍原则与中国特色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分析,对现代性进行了判断。只要存在资本主义,就不能避免现代性的悖论性后果。社会主义中国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如何判断现代性的问题,因此国家领导人先后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建设等命题,它们与马克思对现代性的判断是紧密相连的,表达了“去资本主义性”的追求。  相似文献   

18.
张福庆 《外交评论》2004,(2):102-107
苏轼是以一个改革者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的,他在进入仕途之初,就曾对北宋王朝的因循守旧、苟且偷安的作风,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响亮地提出“涤荡刷新而卓然有所立”的口号。苏轼与王安石的政见分歧,实质上是“怎样改革”的路线之争。由于政治地位和客观生活环境的改变,由于统治阶级的残酷迫害,苏轼晚年逐步改变了对封建君主所抱的幻想,他的忠君思想发生了明显的动摇。  相似文献   

19.
警察的现代性是警察制度现代化、警务运行模式现代化过程的结果或属性。在警察的现代性不断展现的过程中,警察一直在为社会提供更多管理还是更多服务中摇摆、在对公众进行更多限制还是更多保护中游移。这使警察的现代性不可避免地展现“服务员”和“监视器”交叉重叠的双重面相。  相似文献   

20.
个体化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由工业社会而引发的现代性与传统社会的“断裂”,不仅导致了个体为自己而活的愿望日渐强烈,也引发了风险社会的到来,因为个体化一方面使个体成为权利和责任相对称的主体,但另一方面也将承担责任的风险推向了个体。为了应对个体化给我们的生活方式所带来的影响,我们需要在个体本位主义的基础上,激活公民权,促进公民社会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