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3 毫秒
1.
刘长庚  王迎春 《探索》2012,(6):145-152
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取得了巨大成就,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产生了巨大作用。随着我国进入低生育阶段,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人口红利结束的趋势明显,计划生育政策和人口发展战略已经走到了十字路口,重构人口发展战略势在必行。根据人口发展新形势、新要求,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逐步完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重要精神,加快构建以以人为本为战略思想、以合理增加人口数量为战略方向、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战略目标、以优化人口结构为战略重点、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战略保障的人口发展战略,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协调。  相似文献   

2.
刘志 《前线》2013,(2):59-61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城镇化正处于质量与速度并重发展的新阶段,须将加强城市化管理和人口服务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北京作为一个资源环境承载力有限、人VI高度聚集膨胀、日益被“城市病”困扰的首都城市,须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相似文献   

3.
《共产党人》2012,(15):43-45
近年来,宁夏通过建立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相关社会经济政策相衔接,政府为主、社会补充、覆盖城乡、公平合理的利益导向政策体系,促进了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促进了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建设和谐富裕新宁夏,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营造了良好的人口环境。  相似文献   

4.
十八大明确要求“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逐步完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重庆人口计生系统将牢牢把握以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工作主题,不断提升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到“十二五”末,建成较为完善的城乡技术服务体系,构建先进、适用的全员人口信息体系,基本建立城乡一体的人口政策框架,有效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在西部地区率先形成城乡人口统筹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5.
分析研究吉林省人口状况,对于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统筹解决吉林省人口问题要根据地域人口特征制定人口均衡发展政策和规划,全面提高人口素质,积极推进人力资源开发,应对人口老龄化,建立健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发展地方经济,营造吸引人才的社会环境,健全管理体制,对城市流动人口实行综合管理。促进流动人口的市民化。  相似文献   

6.
人口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资源。石河子垦区近10年来,呈现出人口增长缓慢、人才流失、年龄结构性问题突出等问题。而影响垦区人口聚集主要原因表现为:居民缺乏信心,经济产业吸纳人口能力不足,服务人口人才政策有待完善,高层次技术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为有效聚集人口,建议要从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经济,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工资待遇等方面,进一步优化人口与人才环境。  相似文献   

7.
城乡关系不仅是人类历史长河中存在的重要问题,而且也是中国社会变迁的重点聚焦。目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国向工业国过渡,传统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逐步向新型的城乡一体化体制发展的阶段。在城乡关系转型的重要时期,人口城镇化是推动农民向市民转化的重要动力之一。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农民市民化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涉及到社会保障体制、公共服务、劳动就业和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等各个环节,对我国政府的执政能力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因此在人口城镇化迅速发展和城乡关系急速转型的背景下,当前十分紧迫的是要解决三个问题:“新市民”的“同城待遇”、“新市民”的“身心归属”和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8.
实施三个《办法》强力推动“双降” 人口问题是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全而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在贵州更具特殊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贾玉梅 《奋斗》2010,(5):27-28
<正>人口是经济社会活动的主体。人口发展功能区,是根据人居环境适宜性、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确定了特定的人口数量、质量、结构、分布和迁移方向,并完善了相关的人口规划与政策体系,有利于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区域格局。省委提出建设"八大经济区"和实施"十大工程"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按照人口问题要实施"两个统筹"的要求,应该把人口发展功能分区与  相似文献   

10.
田澍 《理论研究》2002,(2):14-16
人口、资源、环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基本的问题。其中,资源是发展的基础,环境是发展的条件,人口则是发展的关键。西部地区的人口问题,同全国一样,是一个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学人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人口同西部发展的关系,西部人口数量和素质不容乐现的状况,以及如何有效控制西部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赵弘 《前线》2014,(3):87-89,92
进入2l世纪以来,北京市抓住筹备奥运的重要战略机遇,加速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与此同时,北京发展也面临着人口过快集聚、交通严重拥堵、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等“大城市病”困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面临严峻挑战。这既是特大型城市发展面临的一般性、共性问题,也与北京自身的发展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2.
杨慧  肖鸿  韩加友 《当代贵州》2011,(36):5-I0002
近年来,我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深化综合改革,切实完善体制机制,推动人口计生工作创新发展。增强责任意识。“十二五”开局之年,《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确保实现“双降”目标的意见》出台,明确提出“人口问题是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人口问题是最大的发展问题,也是重大的民生问题”;  相似文献   

13.
作为社会政策和福利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支持政策已由补充性政策逐渐发展为基础性政策,家庭视角的经济社会政策在整个公共体系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十四五”时期,对“一老一小”的支持政策逐步成为家庭支持政策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构建积极、能动、包容的全方位政策体系,纾解家庭养老之忧、育儿之难,增强家庭发展能力,完善人口服务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4.
计划生育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之一,它的提出到实行有着曲折、艰难的认识、理解、接受的历程。计划生育的推行,使中国的人口数量合理地增长,人口的素质明显提高,促进了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逐步完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表明党和政府在控制人口数量的同时,更加关注人口的素质和人口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党课》2011,(10):36-37
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世界人口发展和全面做好新形势下我国人口工作进行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充分认识我国人口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不断增强做好人口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加强战略研究,加强政策统筹,加强工作协调,加强任务落实,不断开创人口工作新局面,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人口环境。胡锦  相似文献   

16.
《当代党员》2013,(9):F0003-F0003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重庆人口计生工作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全局和改革发展大局,确定了“4+2”工作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以少生、优生、民生为主线,奋力推进计生民生建设、服务体系公共服务职能建设、人口信息化建设、阳光计生行动四项重点工作和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两项难点工作),全市人口计生工作基本实现由控制人口数量为主向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转变,人口计生事业取得新的成就。  相似文献   

17.
实现湖南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努力解决好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切实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根据湖南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必须在人口资源环境方面把握以下三个着力点:  相似文献   

18.
区域人口均衡发展,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重要的人口条件。当前面临的人口均衡发展压力,主要表现为增长率高、出生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衡、老龄化加快、平均受教育程度和城市化水平偏低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江西省人口的健康发展,还将对当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产生一定的压力:人口规模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绿色发展的压力,富余劳动力和人口老龄化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加快发展的压力,人口素质牵制其他人口要素优化从而制约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科学发展的压力。必须从战略上重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与人口均衡发展问题;规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人口发展战略,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结构更加合理,实现根据生态敏感程度和功能的人口分布。  相似文献   

19.
全省各级各部门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统筹人口自身协调发展、统筹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科学扎实地推进人口计生工作,“双降”目标取得新突破。  相似文献   

20.
所谓人口均衡型社会是指社会中实现了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之间的动态平衡,并且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人口均衡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和我省取得了人口过快增长势头得到有效控制,人口再生产类型实现历史性转变的伟大成就,有力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