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江这个人     
快乐大叔 《党课》2009,(5):100-101
宋江这个人,其实是很值得研究一下的。对宋江的评价,近几十年来说连篇累牍是夸张,但的确不少。从“文革”时期的“反面教材”,到改革开放后各种文艺作品中礼贤下士、“替天行道”的起义军领袖,宋江的形象可以说有点儿“冰火两重天”的意味。不过在快乐大叔看来,宋江这个人其实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他既谈不上多反动,也谈不上多“正义”,至于“忠”和“义”嘛,至少在快乐大叔眼里也是马马虎虎的。  相似文献   

2.
张勇 《廉政瞭望》2008,(6):58-58
千百年来,诸葛亮作为“忠”与“智”的代表,为后人顶礼膜拜。草船借箭、六出祁山、七擒孟获更让人津津乐道。但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诸葛亮同样如此。由于他在用人方面的六不可取,造成了他死后“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困境,称雄一时的西蜀,不久即为魏国所灭。  相似文献   

3.
传统发展观重视经济增长,而科学发展观重视人的发展,这就标志着我党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境界。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中的“人”,从横向看指全体人民,从纵向看指多代人。人是发展的主体与动力,人的发展是科学发展的最终目标,“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和最高标准。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七大再一次明确提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思维方式的伟大转变,是治国理念的重大突破。这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将产生巨大影响,在实践上也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但是如何理解“以人为本”的“人”,对其作科学而具体的诠释,以致于不会使“以人为本”在现实中沦为空谈和一种滥辞,关系到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之“人”应涵盖“人民”、“后代人”、“有生命意义即将出生的人”、“法人”、“犯罪人”和“失去生命的人”等。  相似文献   

5.
《廉政瞭望》2011,(15):50-51
正方:重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何事忠:红歌来源于人们的生活,是历史的产物,也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红歌”的“红”,不仅是昨天革命先烈的“红”,还有今天幸福生活和未来美好愿景的“红”。唱红歌并不排斥唱其他的老百姓喜欢的好歌,不存在什么“左”“右”,更不是“回到文蕈”,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开花结果,不仅成功地与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相结合,也成功地实现了与中国历史文化的结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理论建设中,“以人为本”(人本)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仁本”,“和谐社会”与传统文化中的“和”、“中”,“解放思想”与“经权之道”等都有着紧密联系,都是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有效继承与吸收。因此,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重视研究、吸取、融合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素。  相似文献   

7.
传统中国乃伦理社会,儒家伦理思想占统治地位,“德”、“札”遂成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基石。“德”、“礼”不仅是法律制定和执行的依据,而且法律的内容也大多关乎“德”、“礼”。“德”、“礼”的这种主导地位,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体现一定的阶段性。这种“德”、“礼”主导下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当代中国法制建设仍然从正反两个方面发挥着其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8.
李向前 《湘潮》2012,(6):38-41
一次闲聊中,一位现代女孩听完白毛女的故事后颇为纳闷地问:喜儿为什么不嫁给黄世仁呢? 这发问既好笑又很戏谑。在稍有历史常识的人看来,这问题有点不可理喻。可是,我们又必须承认,这是一个“真”问题,是“现代女孩”们带着一定真诚、不解和以一种向传统道德观挑战而提出的“现代性”诘问。  相似文献   

9.
翻读二十四史,发现先哲在剖析历朝历代的奸臣和贪官时,多次使用了“大奸似忠”这一评语、在这里,“忠”是假象,“奸”才是实质,而“似”却是“忠”与“奸”的混淆反映似是而非的现象,最容易迷惑人,最容易使人误入歧途,《吕氏春秋》一书中,曾专门对“似”进行过研究并进行了深刻地剖析,  相似文献   

10.
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之“新”思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思想体现了“人-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是科学发展观之“维”;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的伦理,遵循发展的生态规律,是科学发展观之“度”。  相似文献   

11.
包公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形象,是老百姓眼里的青天大老爷。被人称赞为“爱民如子”。其实不啻包公,封建时代的当权者似乎都被视为父母爹娘。地方官也被称为“父母官”,连起义领袖也被誉为“爹娘”,如有一首歌颂太平天国起义领袖——忠王李秀成的歌谣唱到:“罗藤爬在高墙上,农民要靠李忠王。地主老爷吓破胆.百姓找到亲爹娘。”  相似文献   

12.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赵孟曾发出“临患不忘国,忠也;思难不越官,信也”的豪言壮语,可今天,在那些充分掌握了信息时代恩赐的魔术般身手的员工那里,已经很难听到“忠”这样的字眼了。企业老总们绞尽脑汁地变换着各种方法,用加薪、奖励等方式来吸引、挽留人才,提高员工的忠诚度,但高薪并不总能让“忠”字旗号高高飘扬。如果从心理学角度探究一下人的本性,就不难发现,高薪只能“防病”不能“治病”。  相似文献   

13.
父母算老几     
父母算老几?这个问题是对父母的大不敬。古代是这样排的:天地君亲师,父母算老四。一个连父母都不爱的人,会爱“天”、“地”、“君”、“师”?  相似文献   

14.
梁柱 《党员文摘》2008,(3):12-12
“官国”(“官国”传统是中国长期封建专制政治形成的“官本位”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的特征是“人治”而非“法治”,官僚享有超越法律的种种特权——本刊注)的特权思想在中国具有很深厚的历史土壤,从古代一直到民国都是如此。中国共产党及其创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告别特权思想、特权作风、特权享受等“官围”遗产的历史起点,其代表人物是一代伟人毛泽东。  相似文献   

15.
周良英 《新湘评论》2007,(12):38-38
周敦颐,湖南道县人,中国宋明理学开山鼻祖之一、濂溪学派创始人。早在近千年前,他就主张“阴阳里而后和”、“天地之气感而太和”、“政善民安则天下之心和”,并从“天道合一”、“宽容”、“无欲”和修德四个角度,系统论述了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自身身心和谐。周敦颐“和”思想中的精华,历经千年的积淀和发展,已深深融入中华传统文化中,对于今天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这些宇你能写对吗? 我们常说“门吉周”,事实上,“周”字内部不是”吉”,而是上“土”下“口”:“冒险”的“冒”,有99%以上的人把上面都写作“日”;还有“子曰诗云”的“日”,在甲骨文、金文、  相似文献   

17.
《党课》2009,(11):123-123
最早的“中国”与现在的中国差别很大。“国”最初就是指一个城、一个邦或者一个邑。住在里面的人叫“国人”,住在外边的人叫“野人”。所以,历史上有很多国,当时说“万国来朝”,不一定有上万个,但至少有几千个。经过长期兼并和淘汰,到战国后期,才号称“七雄”。“中”的本义是一面旗帜。最早的“中”字右边还有几横,  相似文献   

18.
树有根,人也有“根”;树无根会枯萎,那么,人无“根”会怎样?什么又是人的“根”呢?不久前,在西部某地举行的一个会议上,有一位来自某大都市、派头十足的人。一发言就“语出惊人”:“刚才,我问过许多人,知道什么是CEO吗?结果没有一个人答得上来。现在,我还想问一下,在坐的各位有谁知道?”台下居然没有人吭声。不知道在坐的是真不知道呢,还是虽然知道但不屑于回答他这样的问题。有几个人面面相觑。好像在为自己的“无知”感到汗颜。  相似文献   

19.
秦德君 《廉政瞭望》2010,(13):70-70
领导场上是两种人,一种是“大领导”,一种是“小领导”。这里说的“大”和“小”,并不以职位高低论——有的人职位高,却是小领导,有的人职位低,则是大领导。这主要指人不同的格局气象。  相似文献   

20.
《理论与当代》2012,(12):61-62
程曼祺在9月16日的《中国青年报》上撰文指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话放在传统中国很完满,但用到现代却少了一环:那便是“家”与“国”之间的“社会”。对我们每个普通人来说,社会最简单的对应是我们生活的“社区”。笔者今年夏天在旧金山体会了一回美国人的“爱社区”。在旧金山电报山游览时,当地一个非营利导游组织“城市导游”为我们提供了免费服务。在游览过程中,导游本身成为最亮的风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