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社会力量作为行刑主体是行刑社会化的重要特征,行刑社会化使得服刑人员再社会化,从而实现预防犯罪的目的。刑罚人道主义、刑事补偿制度以及行刑经济是行刑社会化的理论渊源。行刑社会化关乎刑罚权运行的好坏,为了充分发挥行刑社会化预防犯罪的机能,需要调整现行的监狱设置,健全社区刑罚,完善行刑体制,加强行刑立法。  相似文献   

2.
我国传统的监狱行刑模式亟待改革,采用以社区刑罚为主的社会化行刑方式成为刑事执行体制改革的方向。行刑社会化符合我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基本要求,也是对犯罪和刑罚科学化认识的必然要求,体现以人为本的刑事价值理念。基于刑事一体化的研究进路,行刑社会化的实现不仅需要革新行刑理念,完善刑事立法和司法,更需要鼓励社会参与罪犯矫治,优化社区行刑机制,拓展刑事执行的社会化空间。  相似文献   

3.
行刑社会化及其理论基础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行刑社会化作为现代社会的热点问题,倍受国内外学术界和实务部门的广泛关注.在我国,行刑社会化的理念也被接受并成为一项重要的行刑原则.行刑社会化中的罪犯是被判处一定法定期间刑罚的犯罪人;行刑社会化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刑罚人道化理论、教育刑理论、复归理论、刑事政策学、行刑经济化等理论观念的深刻影响;行刑社会化不同于行刑改革、犯罪人的社会化.  相似文献   

4.
行刑社会化是现代刑罚执行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原则 ,它蕴藏着浓厚的刑法人文关怀和深厚的刑罚人道精神。美国的行刑社会化起源于出狱人保护、缓刑和假释等一系列相关制度的建立和践行。美国的行刑社会化经历了相当曲折和坎坷的发展过程 ,新古典主义的兴起并不意味着行刑社会化的式微 ,而是行刑社会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理性发展。学习、借鉴美国行刑社会化的经验并汲取其教训 ,对于中国行刑社会化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国外行刑社会化及我国行刑社会化之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刑罚执行社会化是在刑罚执行中注重社会因素在行刑中的作用 ,使罪犯易于复归社会。西方国家在行刑社会化上已取得了重大进展。西方国家行刑社会化有着深刻的理论和现实根据。我国在行刑社会化上已有了一定的成就 ,但仍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6.
论行刑社会化的价值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罪犯复归社会为目标的行刑社会化,集中体现着行刑的人道价值。行刑社会化既是法律的民主价值的具体体现,又是在行刑领域实现法律的民主价值的重要手段。行刑社会化是合理配置刑罚资源、促进刑罚效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径,因而行刑社会化具有效益价值。  相似文献   

7.
刑罚执行社会化是刑罚执行中注重社会因素在行刑中的作用,使罪犯易于复归社会。西方国家在行刑社会上已取得了重大进展。西方国家行刑社会化有着深刻的理论和现实根据。我国在行刑社会化上已有了一定的成就,但仍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8.
《行刑与罪犯矫治社会化研究》一书,对行刑社会化问题进行了全面而又系统的研究。就行刑社会化的本质意义而言,是要动用社会资源共同融入罪犯的矫治之中,体现的是人文精神,是社会公众对于罪犯的关注和尊重。行刑社会化狱内模式的核心问题是监狱如何运用社会资源为罪犯的矫治服务并促进罪犯矫治工作。狱外模式论主要是对社区矫正制度、出狱保护制度等行刑社会化的社会模式的研究。改革与价值论是行刑社会化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包括构建完善的刑事法律体系,推进行刑一体化;确立现代化的监狱行刑观念;纯化监狱职能等内容。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行刑社会化是现代刑罚对犯罪的宽容,是现代社会对犯罪人的宽容。因此,宽容性是行刑社会化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9.
行刑社会化思想源于近代学派理论,强调刑罚执行方式的社会化,推行非监禁刑的适用,追求犯罪人的复归。目前在我国并不具备广泛实践行刑社会化思想的条件。  相似文献   

10.
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是我国对罪犯实行刑罚执行社会化改革的试点之一,也是我国现行刑罚执行制度的一个重要补充。国外刑罚执行社会化主要以教育刑思想为核心,保持较高的假释适用比率,挖掘开放式监狱的过渡功能,推行开放式处遇,保持罪犯矫正的社会参与,适用非监禁刑。我国监狱刑罚执行的重要目的之一在于改造罪犯,贯彻具有我国特色的行刑社会化,是探索完善刑罚执行制度,提高教育改造质量的需要。同时,也是中国刑事司法改革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刑罚执行工作是监狱工作的核心.监狱作为国家的刑罚执行机关,以刑罚执行为其职能.通过刑罚执行,实现对罪犯的惩罚与改造,最终实现预防和减少犯罪的目的.面对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刑罚执行现行机构设置、减刑比例、保外就医中存在的问题等影响刑罚执行工作作用的发挥,需要进行"大处(科)室制"、减刑规范化、罪犯疾病医疗社会化等项改...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人权理念和刑罚执行的灵活性两方面分析了设立暂予监外执行制度的价值基础。同时,就法典规定暂予监外执行的模糊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如:罪犯在暂予监外执行期间脱逃,其行为已构成犯罪;要明确不计入执行刑期的追诉期限;刑事诉讼管辖以属地管辖为主原则。  相似文献   

13.
立足国情,充分考虑并适度预测本国犯罪现状以及社会治安状况,使刑罚的轻重衔接符合相对科学、合理的层级结构,并力求刑罚最大限度地实现行刑个别化,是建构刑罚体系应贯彻的基本理念。我国现行刑罚体系存在总体上的重刑化、具体刑种设置不周延、过分倾向于追求个案的处理效果等不足,与世界刑罚轻缓化、社会化的趋势不相一致。基于此,我国刑罚体系的改革宜从大幅削减死刑罪名入手,在完善刑种、改革有关刑法制度、改良行刑机制等方面进行突破。整个改革过程,须在一种积极、务实的态度下,统一规划,统筹兼顾,综合配套,敢于借鉴,勇于创新。  相似文献   

14.
行刑是预防和打击犯罪的最后一道防护堤,在三大刑事法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行刑理念对如何设定行刑体制和框架,如何行刑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我国现行行刑理念支配下的行刑体制存在诸多弊端。我国行刑理念需要进行更新,建立新的适合现代法治要求的行刑体制。  相似文献   

15.
根据俄罗斯现行刑法典和刑事执行法典的规定 ,俄罗斯的行刑社会化制度 ,包括不将被判刑人与社会隔离的刑罚的行刑社会化、剥夺自由刑的行刑社会化 ,假释和缓刑四项内容。规定行刑社会化制度的目的 ,在于组织社会力量参与对服刑罪犯的惩罚与改造 ,使其回归社会后能够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 ,不重新犯罪  相似文献   

16.
死缓制度中的期限问题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死刑缓期执行制度是我国刑事立法的独创,有利于贯彻“少杀慎杀”的刑事政策,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但在死缓执行的过程中,死缓减为徒刑的期限、死缓犯执行死刑的期限及其相关期间的计算这三个方面存在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监狱行刑法治化,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监狱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它要求监狱必须有完备的行刑法律体系,具有执行刑罚的单一功能;行刑活动必须遵循行为规范的要求。同时,领导思想价值理念的现代化,监狱权责的明晰化,是实现监狱行刑法治化的关键和保障。  相似文献   

18.
自由刑在当代各国刑罚体系中处于中心位置,刑罚轻缓化实现的关键在于自由刑的轻缓化。有效的执行措施是刑罚轻缓化实现的重要保证。中关两国在自由刑具体执行措施方面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深入理解并合理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执刑措施,对促进中国刑罚轻缓化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虽然《刑事诉讼法》第214条只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罪犯可以适用监外执行,但从法理及法律解释的角度分析,对于被判处死缓和无期徒刑的罪犯,无论其是在原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或者无期徒刑后来又被减刑为有期徒刑的,还是原判死缓或者无期徒刑的罪犯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和无期徒刑服刑期间,都应当作为暂予监外执行的适用对象。  相似文献   

20.
建设和谐社会,尽量降低重新犯罪率是必要的。在重新犯罪中,财产性的犯罪居于首位,这是因为在监狱行刑中,服刑人员的"监狱化"以及未能在劳动改造过程中掌握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职业技能,使得他们在刑满释放以后不能顺利融入社会,一部分人又重新犯罪。因此,有必要从整个和谐社会刑事政策的价值追求层面,来指导监狱行刑的改革,使犯罪人在行刑过程中,能够尽可能地与社会接近,尽量减少其"监狱化"人格,并且能够掌握其复归社会所需要的职业技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