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正>教育、科技、人才的统筹部署、协同发力,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持续完善教育培养体系,不断开辟科技创新动能,持续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将极大地赋能海南自贸港建设,并为四大现代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提供循环动力支撑。《海南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海南省“十四五”教育现代化规划》分别对海南科技、教育发展作出整体部署;《关于进一步明确落实海南自由贸易港高端紧缺人才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有关事项的通知》等系列政策文件,为海南科技自立自强、教育现代化发展、人才引领汇聚提供了政策保障。  相似文献   

2.
赵玉峰 《群众》2022,(7):34-35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依靠创新提高发展质量。江苏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将“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更大力度建设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作为今后五年的首要重点工作。近年来,南通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履行好省委赋予南通“发挥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支点作用,努力成为全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的重要使命,以建设沿江科创带为统领.  相似文献   

3.
吴海瑾 《群众》2023,(3):14-15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科技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已经进入第二阶段,布局和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是其关键举措。新的一年,江苏省委明确要求在江苏经济发展、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国际竞争合作“三张版图”上审视南京,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相似文献   

4.
彭雷 《群众》2023,(10):29-30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2020年以来,南京市玄武区以“建设最具竞争力的创新高地”为奋斗目标,逐步打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通道,不断放大科创平台在人才培养、企业孵化、产业培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努力探索以平台激发创新、以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2022年成功跻身全国创新百强区。  相似文献   

5.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近年来,云南省丽江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和省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聚焦打造“世界文化旅游名城、乡村振兴示范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6.
沈觅 《群众》2023,(7):10-11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点”,要求江苏“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为江苏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  相似文献   

7.
戴元湖 《群众》2020,(3):44-45
当今时代,创新是主题词,人才是不可替代的关键字。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和创新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省委书记娄勤俭在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暨科技创新工作会议上深刻指出“创新驱动发展,人才驱动创新”。高校院所是创新要素集聚高地,拥有最高端的人才科技创新资源。长期以来,江苏与全国各大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紧密,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联合创办各类创新平台载体,探索了校地合作、协同创新、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新路子,为江苏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张华 《群众》2022,(6):39-40
<正>创新平台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质创新资源的主要承载机构,能最大限度地攻关技术、最具效率地扩散创新、最大力度地支撑产业。2022年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高质量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十四五”时期,我们要围绕江苏的未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聚力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培育更多的创新源头,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服务。  相似文献   

9.
陈峰 《政策瞭望》2024,(3):23-25
<正>发展新质生产力,归根到底要靠创新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归根到底要靠教育。省委“新春第一会”着眼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大军,就建强“三支队伍”作出了部署,并聚焦“培养人”,提出了“加快建设高质量自主培养体系”的要求。我们要深刻把握教育之于人才强省、之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加快建设高质量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以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赋能共同富裕示范区和现代化先行省建设。  相似文献   

10.
凌峰 《群众》2023,(6):20-21
<正>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们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从根本上说,还是要依靠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具有成本高、周期长、风险大等特点,需要金融的助推支持。资本市场在金融运行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在促进创新资本形成、激发企业家精神和人才创新活力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自我国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以来,支持科技创新被多层次资本市场放在“更加突出”位置。  相似文献   

11.
科技创新是国家强盛、民族进步的重要驱动力,创业人才是推动科技创新的有力支撑,创业人才培养是实现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新时代,我们要紧扣社会发展需求,坚持创新引领,从教育之基、实践平台、保障土壤三方面着手,大力发展创业教育,打造“双创”升级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2.
正北京发展研发经济,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加快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有效举措,也是减量发展、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研发经济占据产业创新链、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是创新发展和产业重构的驱动力量。北京发展研发经济,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加快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有效举措,也是减量发展、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北京市科技和人才优势尚未充分发挥,打造研发经济高地潜力大。  相似文献   

13.
张春华  樊士德 《群众》2023,(22):48-49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支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有助于推进“四新”建设(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  相似文献   

14.
张明飞 《群众》2023,(10):59-60
<正>一个地方的发展,关键在于找准路子、突出特色。近年来,为找准句容市后白镇农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我实地走访合作社、企业和种植大户,通过交流座谈和分析思考,确立了“农业高质、服务都市”的发展导向,依靠人才引领、科技创新,因地制宜发展精致农业,加速后白由农业大镇迈向农业强镇的步伐。  相似文献   

15.
何乐张宁 《群众》2023,(1):69-70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江苏省委十四届三次全会提出,要以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带动优化全省区域经济布局。为把长三角建设成我国科技创新策源地和高质量发展样板区,多个区域协同创新体系纷纷从规划蓝图走向建设。2021年,“积极推动苏锡常共建太湖湾科技创新圈”“建设世界级生态湖区、创新湖区”写进江苏省“十四五”规划,为环太湖区域发展指明方向。水陆相接的太湖流域,兼具水的灵性、山的厚重、湾的活力,自古就是风景秀丽、物产富饶、商贸通达、人文昌盛之地。  相似文献   

16.
科技人才     
《北京观察》2015,(2):33-33
北京建设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人才是第一资源。以人为本,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的成长是政协委员们对北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共识。
  “看似人才云集的北京,要想建设科技创新中心,还需形成创新要素资源的有效集聚,才能发挥出创新优势。”在“坚持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加快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题座谈会上,市政协委员、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主任劳庆芳指出,北京的顶尖科技人才一般集中于国家科研院所、部委所属大学之中,例如中科院、清华、北大等。虽然地处北京,但目前尚无有效的机制将这些人才资源和北京科技创新中心的创建发展结合起来,对央属单位人才资源开发利用不足,央地人才无法实现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7.
周晓平 《群众》2021,(3):21-22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实现科技自立自强,需要更好发挥我国制度优势、组织优势和强大动员能力,突破体制机制束缚,通过新型举国体制实施国家重大科技创新战略,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中推动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有机结合。江苏在全国率先确定“科技兴省”发展战略,其后又将其拓展为“科教与人才强省战略”,并新增了创新驱动战略。多年来,科技创新为江苏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区域创新能力仍然有待提升。  相似文献   

18.
周志芳 《群众》2023,(21):53-54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进行统筹部署和整体谋划,从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角度,强调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发展生态是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良性循环的关键一步。苏州是全国重要制造业基地、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国际化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  相似文献   

19.
陈卫 《群众》2023,(9):37-38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相似文献   

20.
王洪海 《乡音》2023,(4):35-36
<正>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结合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您如何看待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科技创新工作的部署和安排,具体到承德,又该如何去贯彻和落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