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由“红楼宴”,我也联想到作家和他成长的环境,不是我们写不出,不是我们不会写。这是要请读者原谅的:一个没有三代为官,只吃过猪头肉,只吃过炸酱面的平民社会中走出来的作家,要他来写满汉全席,那是很困难的。其实,文学史上的作家,像曹雪芹这样世家出身,也不是很多。因此,《三国演义》里,曹操、刘备、孙权,怎么吃,吃什么,基本上是空白。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关云长,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地被款待着,都宴些什么东西,也就只有鬼知道了。《水浒传》里,除了“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这个响亮的口号,除了花和尚鲁智深怀里那条狗腿,除了孙二娘黑店里的人肉…  相似文献   

2.
东南亚各国写长篇小说的华文作家屈指可数,而新加坡作家流军却是写得最勤、作品最丰的一个。他的小说时常刊登于国内的文艺杂志,也在国内出版,所以国内文艺界对流军先生并不感到陌生。去年10月下旬,流军来到北京。他这次是来治病的。他患的头晕病,看了很多专科医生,新加坡最先进的医疗仪器都检验过,诊断的结果是神经紧张和敏感。新加坡中央医院的脑科医生说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医治这种病症的特效药。有个北京的朋友告诉他北京有几个老中医对头晕病很有研究,如果有信心,不妨来一趟。于是他就来了。我认识流军已经整十年,我们…  相似文献   

3.
浩然离开我们多年了。这位写出过《艳阳天》、《金光大道》、《苍生》等80多部书的著名作家,与我有三十几年的交情。他是我的良师、益友和亲爱的兄长,我对他的忆念真是太深了!浩然尽管是很有名的作家,字写得很好看,但因为他文化底子薄,没很好地练过写毛笔字,所以很少给人写大字。许多人包括报刊向他求字,他一般都是婉言谢绝,有一次是例外。那是1982年3月,他过50岁生日。  相似文献   

4.
2000年 1月下旬,天津市政协召开全委会,在休会期间,我们多次想访问王树成先生,他始终是那么忙,不是和老同学、老同事团聚,就是接待他教过的学生。直到市政协会议闭幕的那天下午,他放弃一切活动,从 3点接受我们的采访,一直谈到 7点,仍语犹未尽。因为晚 8点他另有安排,吃过便饭后,我们便告辞了。   教师生涯的职业习惯,使王先生的语言表达是那么有条理和清晰。他先从自己的童年谈起。他的父亲王植章、母亲陈瑞差都是福建南安人。由于政府腐败,民不聊生,父亲早年背起行囊,携妻离乡背井,飘洋过海,到印尼谋生。父亲和当地许…  相似文献   

5.
正话剧《西花厅故事》已经正式演出了,我为什么要写这个剧本呢?现在似乎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了。文学创作大约都应当是"有感而发"的,笔者在这里究竟有何现实感触呢?记得,作家贺敬之说过:"不要回避矛盾,一定要从生活实际出发写矛盾,去思想化,去价值化,是绝对没有前途的!"认真想来,我们作家似乎应当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和  相似文献   

6.
豪俊和这个名字,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名字。可是,他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德国人。他的德国名字叫Hiausf,Autenrith。一个德国人为什么要取个中国名字呢?这位德国的豪俊和先生,高高的个子,红红的脸膛,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留着一撮威廉皇帝式的胡子,说起话来声音洪亮,像个40多岁的中年人,一问才知道他已过花甲之年了。令我们诧异的还不是他的年龄,而是他那口纯正的客家话。我们都生长在广东梅县,而梅县的客家话则是客家话中的标准。然而,我们却很难从豪俊和的客家话中分辨出异味来。只是他在遣词造句上似乎有些古老。所以,豪俊…  相似文献   

7.
汪曾祺先生写过不少与美食有关的文学作品,地道,有滋味,久读不腻。汪先生写吃的文章大概有两类:一是专门写吃,譬如,散文《四方食事》、《故乡的食物》、《手把羊肉》等等;一是在小说或散文里涉及到了吃,譬如,散文《老舍先生》,汪先生写在老舍先生家吃到了,以后再也没有见过的,瓷钵芝麻酱炖黄花鱼。  相似文献   

8.
陋岩 《新青年》2007,(1):33
杜总虽然刚过而立之年,却已经是我们这里出了名的民营企业家.那天我去采访他时,偶然见他桌子上放着一个精美的立式卡片.起初,我以为上边写着什么赶时髦、摆样子的名人名言,仔细一看,上边只写着7个字:换一种方式表达.  相似文献   

9.
王小波,一个生前沉寂,死后辉煌的名字。一个写了《青铜时代》、《白银时代》、《黄金时代》时代三部曲的男子。那个写过,“爱到深处这么美好。真不想任何人来管我们。谁也管不着,和谁都无关。”的男子。在辉煌的时代三部之前,还有一部《黑铁时代》,是他生前不曾发表的作品,曾经出版无们。写于他困惑清寂、在黎明前的黑夜里苦行僧一样不知前路的时节。  相似文献   

10.
刘锡诚 《海内与海外》2005,(5):58-61,65
“试笔”——一个苦涩的字眼周立波是我心仪已久的老作家。他曾在一篇文章里写过立波这个名字的来历。“立波”乃是英文“liberty”的汉译。这表明他一生渴望自由和解放的心迹。因为在中学读书时就读过他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里的《分马》那一章,此文曾给我幼小的心灵以深刻的影响;后来,在大学里又读过全本的《暴风骤雨》,从小说中知道了许多我不了解的东北地区土地改革的情况和人生道理。《暴风骤雨》又与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一起,在建国不久就获得了斯大林文艺奖金。50年代初期,我们不知道世界上还有什么文学奖,只知道斯大林奖金…  相似文献   

11.
中华民族是一个以中国为家,华夏为号,炎黄为旗,阴阳为道,执中为德,龙凤为图,汉字为记的伟大民族。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有人问您,为什么要叫中国呀?假如你答不上来,或者,说得牛头不对马嘴,那就太跌份了。  汉字是负载着科学知识和文化观念的全息标志,是中华文化的根。可是,自古以来,我们教学汉字,只教这个汉字怎么写,怎么读,如何造句就了事,从小学到大学都是如此。如果,要问一句,这个汉字为什么要这么写,为什么要这么读呢?很多人就答不上来了,因为,他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或者说是文而不化。其原因,出在文化…  相似文献   

12.
多年前,中央还没有像现在这么强调以人为本的时候,新闻报道也没有提倡重视以人为本精神,范敬宜就根据自己多年新闻工作经验开始做这方面的实践了。他在各种场合多次讲过要在新闻报道中关注人,因为我们的报纸是给人看的,要把人的思想、行为的活动作为新闻报道的中心。他认为只有处处围绕着人来做标题写报道,读者才会给予关注。这与他最初提倡的"三贴近"精神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3.
一天一小时     
《新青年》2008,(9)
朱卡斯塔指着报纸上的一段文章对我说:"你应该看看这个,报纸上说一个严于律己的作家,如果一天只花一个小时写作,那么一年下来就能写本小说。你不是总是抱怨没时间写小说吗?我觉得你应该从现在开始,一天一个小时就够了。"  相似文献   

14.
蓝岸走了以后,我总是拿东忘西。比如我明明是下楼去吃饭,到了麦当劳却只要了一杯加冰的可乐,慢慢地喝完以后又上来,坐在电脑旁边时才想起,原来我是要去吃饭的。有时候是吃了以后忘了,于是再去吃一次,胃胀了以后就以为胃坏了,又吃胃药,但往往吃过药后却不知吃了没吃,所以只能再吃一次。还有的时候,洗澡,我会洗了一遍又一遍,手里拿着浴液还找浴液,哎,浴液呢,我明明刚才还看见的?使过一次还问自己,我用过浴液了吗?所有事情,一直这样。所以,我知道我还爱着蓝岸。虽然他已经在很远很远的另一个国家,就是诗人顾城呆过的国家…  相似文献   

15.
一眨眼过了八十多年,该说是长寿了。年青时可不敢这么想,成年累月生活在战争中,随时都可能去见马克思。何况我的祖父父辈们,六七十岁就离开人间。   更没想到,我这个闽南海隅的村野顽童,只断断续续念了两三年私塾,又读了两年半洋学堂,居然当了作家。舞文弄墨六十余载,出了几十本书,还写了话剧、电影。   我不相信命运,一生却碰到许多巧事,或叫做机遇吧 !就是这些机遇,阴差阳错造就我这个作家,也付了不少代价。   参加革命六十多年,穿过四次军装,开除过两次党籍和一次军籍,三次下放劳动改造,全和当作家写文章有关系…  相似文献   

16.
有一个朋友给他的小孩买小食品,同一种小食品一次买一大堆。很经验地说,让他一次吃个够,以后就不再要了。我气得要死,问:你恨你儿子啊?他说,谁说的?我不恨。我大骂:那你这不是缺德吗?你这是祸害你儿子呢,你知不知道?喜欢吃一种食物对生命来说不仅是需要,还是享受,一个人有很多喜爱的食物是他的幸福,对食物留一点馋,有一点心驰神往,不仅是对自己爱惜也是对食物的敬重。那孩子命苦呀!遇到这么个爹,不知道有多少种喜爱的食物被他爹给谋杀了,利用的是一个孩子对某种食物在某个阶段的偏执喜爱。我们中的一些人常常像那孩子不…  相似文献   

17.
火锅季节     
寒流光临,气温下降,满街落叶的北京城里,火锅季节便开始了。据传说,涮羊肉系元祖忽必烈的创造,以其行军途中随时可食的方便而流传至今。清代乾隆皇帝开千叟宴,也是数百只火锅端上来让那些老人家大快朵颐。看来这也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塞外风光,各族人民从来就有食膻啖毡的传统习惯。加之北邻朔方,风霜凛冽,积雪盈野,天寒地冻,于是乎,一锅沸水,氽入肉片,蘸上佐料,吃得七荤八素,便是数九寒冬里的一件赏心乐事了。老北京梁实秋先生当年在台湾,回乡不得,思乡心切,写过一些他在北平涮火锅的回忆。若是他仍健在,要回到他的故乡一看,一定会大惊失色,…  相似文献   

18.
法源寺丁香诗会连年举办十届了,已经成为远近知名的诗坛"品牌",深受诗人和诗歌爱好者的欢迎。记者朋友问道:你不写诗,却每年来参加诗会,这是什么缘分?我说,台湾作家李敖没来过法源寺,却写了一部《法源寺》,这大概就是尊崇中华文化的缘分吧。  相似文献   

19.
本文涉及的哈密瓜,是指我的~位舅舅,从上海来北京探望家母,进得门来,家母和他寒暄几句,只见舅舅手捧一只不大不小的哈密瓜,笑笑,说道:“刚才在楼下的水果摊,看见一只哈密瓜。”家母喜煞。舅舅是作家,谈资甚广。家母上了年纪,一个人闲居在家,清冷得很。偏素喜闹猛,偶有客来,欢喜得不得了。落座后,姐弟俩交谈甚欢。不提。  相似文献   

20.
森獴 《新青年》2016,(4):20
雷尼·马格利特这位比利时超现实主义画家因一只烟斗而闻名于世当我们通过这只烟斗,走进马格利特的世界,他带给我们的却不仅仅是这一、这不是一只烟斗这幅叫作《这不是一只烟斗》的画创作于1929年,原名叫作《形象的叛逆》,画上画着一只烟斗,并附了一行字:你所见的不是一只烟斗。这只不是烟斗的烟斗,应该是世界上最出名的一只烟斗。马格利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