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基于对湖北省GD和XZ村的调研数据,运用因子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从人口学特征、政治行为、政治心理等三个方面探讨了村民政治效能感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村民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政治面貌与村民外在政治效能感有显著影响;政治行为方面,具有政治选举活动经历、关注时政新闻以及热衷于讨论村里政治事务的村民,其外在政治效能感更高,但政治表达感强度对村民的内在效能感并无明显影响;政治心理方面,国家认同感和政治信任高、认同民主选举态度的村民其外在政治效能感更高,但国家认同感、政治信任感对内在效能感并无明显影响,而认同民主选举产生村官的村民内在政治效能感更强。  相似文献   

2.
政党认同是政治主体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对政党所产生的一种思想、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以及与之因应的行为表达,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政党能否赢得足够的民众支持进而决定其生存和发展。大众传媒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向社会一般大众等进行信息生产传播活动时所使用的传播媒介,是塑造和传递政党认同的途径和载体。政党通过大众传播博取社会认同的成败根本上取决于其执政效果的好坏,政党与大众传媒在政党认同上的控制与反控制互动将持续进行下去。  相似文献   

3.
政党认同是政治主体对政党的一种思想、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是其对政党做出的一种肯定性的心理反映和行为表达.政党领袖是以个人或者小集团形式出现的、并以其理论力量、人格魅力和实际组织经验为广大政党成员以及人民群众所接受和公认的政党主要负责人.政党领袖是政党认同形成的魅力性资源,一个成绩卓越、品格高尚、魅力十足的政党领袖对于政党争取民众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政党领袖与政党认同之间应该维持一个良性的互动.如果打破这种均衡,在政党认同中"人"的因素过大,而"党"的因素过小,则会造成对政党认同的扭曲,并出现个人崇拜盛行、政党组织发展不稳等不良现象.  相似文献   

4.
世代政治理论认为社会变迁所形成的"成长环境、社会经验、意识形态、生活价值、政策诉求"等世代差异对新世代的政治取向、政党认同和投票行为具有直接影响。20世纪70年代以来,作为台湾主要政党的中国国民党面对政治社会转型的时代潮流以及来自民进党选战的压力,不断推动政党组织形态与运作机制革新,尝试转变其原有政治动员模式与社会联系方式,其与新世代互动的思维方式与行动逻辑亦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客观上取得了一定效果,也呈现出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刘良 《长白学刊》2010,(1):31-35
建国记忆是公众群体意识和群体想象深处遗留的或被枸建的关于旧政权覆亡与新政权建立的政治叙事的一种呈现形式。建国记忆可从多个方面影响和塑造政治生活中的政党认同结构,而政党认同也可反过来对具体时期、具体群体的建国记忆施加影响。建国记忆与政党认同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新国家建立后政治生活的总格局。建国记忆与政党认同的相互影响在长时段的历史考察中也有其确定的限度,因此,有关建国记忆与政党认同方面的任何建构努力必须以二者的演生限度为前提,而不能试图超越甚或背离之。  相似文献   

6.
政党认同是西方政治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但是国内的学者对于这一问题却表现出明显的研究不足,笔者从政党认同的概念、政党认同的理论渊源及其在国外的应用、政党认同的功能和形成途径、不同阶层的政党认同、政党认同的变迁及其原因五个方面对于国内学者的研究做出综述与评价,并指出了建构中国的政党认同理论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在湖北省10所高校进行"中国梦"主题教育对大学生政治认同提升的调查,大学生对"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的效果持肯定态度,普遍认为这一主题教育活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自身的以国家认同和政党认同为主要内容的政治认同。在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中,要因材施教,分类引导,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完善教育体系,多维度渗透,丰富主题教育内容;传统与现代互补,创新主题教育载体。  相似文献   

8.
农民对党政治认同是农民各阶层对党的政治理念、政治方略、工作方式、体制机制、领导干部和工作绩效等的信任和认可,通过对党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评价以及参加党组织、参与党组织的投票等政治行为表现出来。农民对党政治认同具有主体特定性、客体多元性、过程层次性、结果相对稳定性和形式复合性等特点。当前,伴随着农村社会转型,农民对党政治认同面临着利益性资源不稳定、农村政治文化资源受到冲击、组织性资源流失等潜在风险。因此,要在农村促成政党认同资源的有效积累,使绩效性资源、制度性资源、民主法治资源、政治文化资源在巩固农民对政党认同中交互推进,构建农民对党政治认同的渐进增长模式。  相似文献   

9.
青年网络政治参与可以分为共意性参与和冲突性参与两种形式,分别是政治表征和政治认同作用的两个过程。基于参与过程的分析,可以发现,青年网络政治共意性参与的动力机制有政治情感表征拉动机制、政治价值表征推动机制、政治愿望表征驱动机制、政治意识表征促动机制,动员与组织机制有政治表征建构机制、政治表征惯习机制。青年网络政治冲突性参与的动力机制有国家认同极化机制、民族认同异化机制、政党认同分化机制、制度体制认同离化机制,动员与组织机制有政治认同归类机制、政治认同符号机制。  相似文献   

10.
政治认同是一个从心理认同到参与行为的动态过程,指政治主体对政治体系的归属感,以及支持、参与政治生活的实践活动。政治认同是一个多元统一体,其结构层级可分为对政党、政府、政治领袖、政治制度、政治价值的认同。  相似文献   

11.
《传承》2016,(8)
作为社会成员对政治体系产生的情感和意识归属感,政治认同是政治体系合法性呈现与社会成员情感归属的互动过程。"四个全面"作为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战略布局,与当代中国的政治认同紧密关联,为当代中国政治认同的增强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不可忽视其在意识形态认同、政党认同、政治组织认同方面遭遇的挑战。  相似文献   

12.
执政文化探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执政文化是执掌国家政权的阶级或政党的成员在其执政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后天学习和社会传递而形成的执政意识、执政观念、执政态度、执政价值观念和执政行为模式等的抽象。执政文化具有规范性、导向性和权威性等特征,在构建和维系执政体系、引导和规范执政行为、塑造和发展政治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功用。  相似文献   

13.
执政条件下坚持的自我批评是理性的批评,不是群众运动式的"大批判"。党员干部应承担起营造良性的政治生态环境的责任批评是个好东西,没有批评就没有民主。而且批评是必需的,因为是人总会犯错误,由人组成的政党也一样。人民对一个政党的认同和支持,不是说这个政党先进到不会犯错误,而是这个政党以什么态度和担当去  相似文献   

14.
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青年的政治态度,特别是对国家和执政党的认同,不仅是青年政治社会化结果的一种重要呈现,也是影响国家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深度访谈,发现青年在国家认同、政党认同和制度认同方面呈整体正向态势,但也面临多元问题和挑战。主要表现在:对国家认同正向,但也有不满与担忧;政党认同积极,但也提出一些问题;制度认同相对概念化,理性认知和情感体验不足。可见,总体上当今青年政治认同更加理性、情感日益复杂,凸显了新时代下青年的本质特色,也反映了随着新时代的发展,我国青年整体的政治素养在不断提升,政治认同的深度持续提高。  相似文献   

15.
当代大学生性别与政治社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光  罗婷 《青年探索》2006,(3):35-39
本文通过对天津市7所高校的1300多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着力于探讨在大学生这一群体里,性别对其政治社会化程度是否存在显著的影响,尤其是女性是否在政治社会化方面存在劣势。本研究发现在政治时事的掌握上男生比女生更具优势,而女生在政治态度方面比男生更理性、更顺应主流政治的发展、有较强的政治参与倾向,但在实际政治参与行为上,女生显著不如男生。  相似文献   

16.
政治国家认同是公民对国家政治权利的认可和赞同。它是政治制度获得正当性的前提和基础,是增强国家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核心力量,也是国家统一和稳定的重要条件。其中,政党认同是政治认同的最高层次。目前,由于历史和现实种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和作用,一些港人对地理的、文化的、民族和历史的中国认同问题不大,却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作为政治实体的"中国"充满了质疑和排斥,"一国两制"在政治国家认同上遭遇到了瓶颈。深入分析和诊断"一国两制"下政治国家认同的病因和机理,并对症下药探讨与建构适合"一国两制"的政治国家认同的实现机制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和关键。  相似文献   

17.
王鹏 《群众》2020,(1):25-26
“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并提出明确要求。准确把握“两个维护”背后的理论、历史、现实和政治逻辑,对于增强对“两个维护”的理性认同、情感认同,不断提升“两个维护”的定力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做到“两个维护”,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建党规律的深刻把握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领袖问题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中外学者对"政治参与"概念的理解不一致,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理论研究的深入进行。一般来说,政治参与的核心内涵涉及三个要素:谁参与、参与什么和怎样参与。在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的特殊语境下,政治参与的概念可以界定为普通公民通过一定的途径和形式影响政党、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等公共权力部门决策的行为。  相似文献   

19.
谢海军 《前沿》2011,(7):29-33
在现代民主政治社会里,政治认同是政治主体衡量政治客体执政能力和绩效的根本符号,还是民众从物质利益矛盾走向现实政治冲突行为的连接链条。当代中国社会民众产生的政治认同路径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即不同民众政治认同困境产生的起点、路径并不相同。当代中国民众不同政治认同困境的产生主要来源于三个路径。同时,不同路径产生的政治认同困境具有某些共同特点,社会公平公正问题成为不同政治认同困境产生的共同冲突源,政治认同困境正在由政治心理层面向潜在的政治冲突行为转变。  相似文献   

20.
营造党内健康政治生活,厚植先进政党文化不容忽视.政党文化是政党的魂灵,是党员的精神家园.先进的政党文化在塑造政党及其成员行为等方面承载着"以文化成"等重要功能,能够为营造党内健康政治生活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价值支撑.借助政党文化的功能解决党内政治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是推进党内政治生活健康发展的一条重要路径.当前党内政治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