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普京革命     
俄罗斯在普京主政下取得的外交成就缘于这个国家放弃了“主角”定位——长期以来令人畏惧的北极熊,将首次变得温和起来。 “俄罗斯西进”意味着与帝国遗产的最后告别。以后,我们谈得更多的,恐怕将会是俄罗斯的崛起。中国应充分重视“普京革命”对国际环境的影响,将此因素视为中国制定大国战略的新变量。  相似文献   

2.
“新地区主义”研究不同视角的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经济全球化趋势先声夺人,全球化的种种力量推动人类社会加速走向一体化。学者们开始把“全球主义”作为一种实践中的理论形态加以探讨,再也不象当年“罗马俱乐部”提出“全球性总问题”时把它视为杞人忧天的呓语了。不论是鼓与呼还是嘲与恶,“全球化”和“全球主义”都无可改变地进入了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各大门类,对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各个流派、各个层面也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与此同时,人们又看到,伴随全球化趋势的发展还发生着另外一些似乎是截然相反的历史趋势,那就是“分裂化”或“分散化”的趋势。具体体现为两大方面,一是民族主义的复兴,包括受经济全球化影响而强劲发展的“经济民族主义”,冷战格局解体所释放出来的政治上的“民族分离主  相似文献   

3.
从美国外交思想史演进的角度看,以推广美国价值观和实施“先发制人”军事战略为特点的“布什主义”,是美国外交思想传统的继续和发展,不仅体现了布什和新保守主义基本的政策思想,更为重要的是反映了在以反恐战争为主要内容的新的战略形势下美国外交思想的若干新特点。“布什主义”不仅引起了世界各国政界的不同反应,而且在美国社会科学领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论战,显示了“布什主义”所具有的重要政治影响以及社会和学术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布什主义”似乎称得上是一场“外交革命”。  相似文献   

4.
虽然人们习惯于把俄罗斯外交概括为“双头鹰外交”或“大国外交”,但事实上,在俄罗斯至今仍没有一个一致、明确和完整的外交战略。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在于:第一,俄罗斯还没有完全搞清楚自己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角色,无法确定自己在21世纪国内和国际事务方面的战略目标;第二,频繁的政府人事更迭、持续恶化的经济形势、此起彼伏的政治风波等内部因素严重妨碍了对  相似文献   

5.
中国外交:从多极化到多边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多极化战略也需与时俱进。本文认为,我国应在坚持多极化战略的同时,弘扬多极化战略所蕴涵的多边主义理念,大力开展多边主义外交,拓展21世纪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一、多极化战略开拓了冷战后外交新局面 苏东剧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通过政治孤立、经济制裁、外交封锁等手段对华实施全面遏制政策,企图实现“和平演变”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为了抵制美国的遏制政策,分化反华力量,中国在邓小平  相似文献   

6.
20 0 4年俄罗斯大选 ,普京以绝对优势当选俄罗斯总统 ,这表明普京在从“乱”向“治”的转折过程中 ,获得了较大成功。普京在的第二个任期中 ,将继续以振兴俄罗斯经济为主要方针 ,强化其社会基础 ,拓宽其战略空间 ,竭力推行以维护政局稳定保持社会和谐为基本目标的“可控民主”、以自由主义为主要倾向的可调节市场经济、以“平衡性”为指导原则的全方位外交 ,努力使俄罗斯走向复兴。  相似文献   

7.
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俄罗斯适时灵活地调整地缘战略部署,开展多边外交,重塑大国地位,展示了新时期俄罗斯外交的新风貌。纵观这一时期俄罗斯地缘战略的特点,它经历了由战略收缩到攻守兼备、由防守到反击的变化。俄地缘战略的调整,客观上会推动俄中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进展。中国要利用俄地缘战略调整的机会,深化两国的睦邻合作关系,扩大相互支持、相互借助的领域。  相似文献   

8.
主流与反思主义理论之间存在着认识论上的差距,不同的认识论基础通过方法论表现出来,其中作为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制度主义认识论基础的“实证主义”通过行为主义革命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在方法论上的影响最大。结果,在逻辑实证主义的影响下,讲究科学方法论的新现实主义只继承了经典现实主义的命题与假定,却丧失了原有的批判性反思功能。同理,新自由制度主义大幅接受新现实主义的基本命题与假定,从而导致了理论的保守化,使之沦为新现实主义的“补修范式”。这样就根深蒂固地阻碍着与反思主义理论的范式间沟通,而范式间对话才是使主流国际关系理论“恢复”“实证精神”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9.
知华派是指了解中国,对中国持友善态度的外国公民。培养外国公民中的“知华派”是中国公共外交工作的基本目标之一。在目前公共外交“从政府到他国公众”的垂直结构与“从公众到公众”网络结构并存的二元实施模式中,通过对高校留学生群体的公共外交是公共外交实践从“官办外交”到“民办外交”的有效转型方式。中国高校是外国青年认知中国的重要平台。应从战略上高度重视高校在服务于国家的公共外交和国家整体形象塑造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当前,新欧亚主义已上升为俄罗斯的主流政治学。原因在于:它超越了"西化派"和"斯拉夫派"的百年争论,不仅明确了俄罗斯的文明定位和国家身份认同,为俄罗斯提供了爱国主义基础,重塑了俄罗斯历史观和民族价值观,而且还为俄罗斯现行的总统体制提供了学理基础和世俗心理基础,为振兴俄罗斯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实践方案,并通过自身积极的政治实践,对俄罗斯社会思想和政治决策产生直接影响。新欧亚主义对普京执政理念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俄罗斯的文明定位、国家价值观、经济和外交政策等方面。但该学派通过重塑俄罗斯文化共同体来构建新俄罗斯的观点,对周边国家来说是消解国家身份认同的抗拒性力量,易造成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疏离,引发国家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11.
冷战结束后,印度为突出在南亚次大陆地缘政治版块中的核心领导地位,对其外交政策进行了重新调整,由“追随前苏联外交”转向到与俄罗斯建立“徘徊发展中的俄印新型外交”,印度也因此成为俄罗斯与美国争夺的战略重点。  相似文献   

12.
在乌克兰危机背景下,德国总理朔尔茨提出“时代转折”命题。突破不向危机地区输送武器的禁令、扭转德国在防务支出上的“节俭”态势以及改变德国的俄罗斯政策等一系列动向,宣告了德国外交与安全战略的转型。德国外交战略转型既有外部环境变化方面的原因,也受德国国内政治力量转移的影响,其总体指向是大幅提升军事实力、实现联邦国防军现代化,以期在欧盟乃至国际秩序重塑中发挥领导作用。德国外交战略的转型面临国内民意支持存在变数、国防投入是否具有可持续性、中东欧国家疑惧等诸多挑战。  相似文献   

13.
吴大辉 《当代世界》2010,(12):52-54
2010年11月1日,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乘坐小型飞,机登上南千岛群岛中的库纳什尔岛(即日本称之为“北方四岛”中的国后岛),成为从苏联时期到现在的俄罗斯第一位踏上与日本有争议领土的国家元首。梅德韦杰夫的登岛举措为俄日之间长达300多年的岛屿之争增添了新变数,同时也牵动了复杂的东亚地缘政治局势。南千岛群岛之争将长期成为俄日关系中难以破解的外交“死结”。  相似文献   

14.
俄罗斯大量领土位于北极圈以北,自沙皇时期以来就十分重视北极事务。俄罗斯总统普京执政以来,将北极事务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强化了对北极领土的控制力。俄罗斯北极战略始终围绕安全与发展这两大主题,安全、经济、环境、社会利益,是俄罗斯政府制定北极战略的核心考量因素。当前俄罗斯北极战略的主要目标是推动北极经济发展而非军事扩张。未来俄罗斯北极战略的调整总体上坚持务实主义和防御主义原则,在保护俄罗斯北极合法利益的同时,扩大对外开放,合作推进北极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后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欧洲一体化的分析经历了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到阿姆斯特丹学派、新葛兰西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的过程。这三大流派实质都是一种以生产关系为核心概念的政治社会分析或政治文化分析。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这种从经济学逻辑向社会学逻辑转向的趋势,与西方国际关系主流理论中的变迁趋势相契合。从更为宏观的社会科学研究背景来看,这种转向也可以通过普遍性逻辑和特殊性逻辑的辩证关系来理解。  相似文献   

16.
2015年初萨勒曼继任沙特国王后,沙特外交政策开始由温和向激进转型,特别是在美国战略收缩背景下,沙特外交日趋强硬,倾向采取军事手段解决外交问题。沙特在寻求为沙美关系注入新内涵的同时,不断提高外交自主性,进一步加强与俄罗斯、中国的合作关系。发展和战略焦虑上升、国内政治出现不稳定、影响外交关键因素和领导人个人风格发生变化,是沙特外交政策出现激进化和自主性增强的主要影响因素。当前,由于激进化外交政策遇到挫折,沙特外交政策开始向温和务实方向回摆。  相似文献   

17.
2000年3月,普京当选总统。次年4月,俄罗斯正式出台了“新军事计划”,新军事计划与普京政权几乎同时诞生显然不是巧合。在俄罗斯新军事计划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该计划明确提出了俄罗斯“有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权力”、“不管在任何情况下,俄罗斯都将拥有能够给所有侵略者以沉重打击的核武器”、“俄罗斯拥有使用核武器给对俄罗斯及盟国进行大规模侵略予以回击的权力”等字眼。也就是说,在俄罗斯新军事计划中,俄罗斯安全的基础是核武器。而计划中所提到的“各种核武器”并不是指战略核武器,而是指包括中子弹在内的战术核武器。从某种意义上讲,俄新军事计划是一份积极使用战术核武器的宣言。  相似文献   

18.
俄罗斯作为昔日大国,随着国内经济的复苏和政局的稳定,对其外交战略也不断做出重大调整,以适应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变化所带来的各种挑战.今年以来,从俄乌天然气大战、积极参与伊朗核问题、邀请哈马斯访俄到普京出访被美称为"邪恶"国家的阿尔及利亚,俄在外交上接二连三地做出了令美、西欧及全世界震惊的举动,有迹象表明,俄罗斯正在告别过去,大国外交正在崛起.  相似文献   

19.
孙洪波 《当代世界》2008,(11):40-42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拉美实施战略收缩,与拉美国家的关系几乎陷入停滞状态。随着国力逐渐恢复,俄罗斯积极谋求重返拉美,并得到了拉美国家的响应。近年来,俄罗斯高层领导频繁出访拉美,不断加强与拉美国家的政治、经贸及军事合作。特别是俄格冲突后,拉美与俄罗斯的外交互动更为紧密,引起了世界的高度关注。俄罗斯重现拉美以及拉美的外交回应,毋庸置疑,必将催生西半球国际关系的新棋局。  相似文献   

20.
简析多边主义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多边主义包含工具性多边主义、制度性多边主义和战略性多边主义三个层次的内容。多边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即1648年国际关系史出现之前、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从国际联盟成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从联合国成立到冷战结束从冷战结束至今。经过这五个阶段,多边主义实践由零星到频繁,由自发到自觉,由局限于某一区域到遍及全球,由被作为工具的多边外交行为到被作为一种战略选择,由作为暂时妥协、以备再战的手段到作为实现长久和平目标重要途径的理念,其制度形式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由松散的国际机制到完备的国际组织等过程。多边主义的历史演变表明,多边主义伴随着国际关系史的发展,是符合人类社会前进方向的,是与世界潮流的要求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