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霞飞 《党史博采》2005,(10):13-17
谢富治是一个特殊且有些神秘色彩的人物。他青年时代投身革命,为中国革命做过重要贡献,在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地方和中央高官,也做了一些有益的事情。但此人思想极“左”,在“文化大革命”中干了许多坏事。他虽然早在“文化大革命”还在进行中1972年死去,但死后仍然没有逃脱历史的审判。  相似文献   

2.
大约是由于鲁迅先生1925年2月回答《京报副刊》什么是“青年必读书”时,说了“我认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的缘故,他曾被一些不了解“时候与环境”的人视为全盘西化论者,有位青年甚至写信请他“搬出中国去”。这在当时热闹地争论了一段时间的历史公案早经了结,谁是谁非就连当年攻击过鲁迅的人也心服口服了。  相似文献   

3.
许枫 《湘潮》2012,(7):14-15
作家柳青说过:“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纵观毛泽东的一生,青年时期在北京大学图书馆担任助理员的工作经历,是他一生中紧要的一步,因为在这期间他接触的一些人、经历的一些事和阅读的一些书,为他的人生做了很好的铺垫,也为他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打下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4.
在文革初期(续) 十七、反击“右倾复辟势力” 河南文革的形势,自1967年7月北京汇报会议后,一直对河造总不利,使他们一遇到机会就要反抗。1967年冬,河造总等受压群众组织开始反击,他们批评省革筹负责人推行极“左”,压制持不同意见的群众组织。当时,在郑州等地流传着“中央对河南问题要重新表态”,要“把颠倒的历史重新颠倒过来”,“二月黑风不黑”等口号。郑州、洛阳的大街上贴出了“打倒谢富治”的标语。1968年春,河造总印发了“谢富治五十罪状”。这些新动向,不能不使纪登奎等意识到一场“右倾翻案风”将很快在河南刮起。  相似文献   

5.
1月8日采访陈国斌时,他刚从浙江温州回来,此行的目的是协助团场招商引资。他说,春节一过,那边就派考察团过来……近年来,“全国神农奖”“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兵团青年致富标兵”“劳动模范”等荣誉不仅映照出了这个36岁团场青年的花样年华,也映照出他不同寻常的创业之路。个头高大、面色黝黑的陈国斌还是小伙子的时候,挖过煤、种过地、摆过摊。1998年,善于思考的他通过市场调研,认准了葡萄会变成“黑珍珠”,便千方百计筹资10万元,引进了2万棵刚在全国果品鉴定会上获得一等奖的红提、黑提葡萄苗,在团里的帮助下建起了120亩葡萄园。2001年,陈国斌的葡萄园已产优质葡萄100余吨,个大、色艳、味甜的“绿色”葡萄西进独联体、南下广州、深圳等地,十分畅销,当年获利50万元。  相似文献   

6.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新青年》创刊号上发表了题为《敬告青年》的文章。他满怀激情地说:“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他寄希望于青年,喊出了“民主”、“科学”的最早呼声。这呼声,如振聋发聩的春雷,惊醒了“千年睡狮”,宣告了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新文化运动有力地冲击着封建思想的禁锢,激发了爱国主义热潮不断高涨。到1919年,它已以磅礴之势,席卷全中国。在福建,也掀起了汹涌澎  相似文献   

7.
说“逞能”     
一位青年同志除对本职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外,还不时地“冒”出一些“点子”,提出一些事关全局的改革建议,虽然得到了领导的首肯和多数人的赞同,但也招来一些人的非议:“年轻人才工作几天,逞什么能。”  相似文献   

8.
1967年四五月间,林彪、“四人帮”提出要挖“带枪”的修正主义路线,把斗争矛头指向解放军。随后,武汉到处出现了“打倒陈再道(解放军武汉军区司令员)”等反动标语,江青更明日张胆地说“要冲一冲武汉军区”。武汉一些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倒行逆施进行抵制的群众,遭受围攻、殴打、抄家,导致矛盾逐步激化,甚至发生大规模武斗。7月14日,谢富治、李作鹏、王力等来  相似文献   

9.
“叛徒”狱中悼烈士 在“十年浩劫”中,我在万县市看守所第16仓的大统铺上,同一位奇怪的犯人陈化文铺位相连地度过了近1000个日日夜夜。陈化文被关了四年,却没被提审过一次,他的主罪是“叛徒”,但他在搞地下工作期间从未被捕过,也从未脱过党。他虽被长期关押,却从不违犯监规,我们曾怂恿他在囹圄中使自己轻松一点,他却说:“虽然他们把我当作历史反革命,但在任何地方,我都要以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  相似文献   

10.
在南京金陵老年大学书法班,有一位叫施平的老年同学,他听说笔者给老干部整理过回忆录,就向我讲述了江青1937年5月初到延安时的一些鲜为人知的事情。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不久,为了宣传抗日,中央军委决定成立“第十八集团军西北战地服务团”,著名青年女作家丁玲出任“西战团”主任兼党支部书记。“西战团”成员以抗大第二期部分学员为主,另外吸收了一些文艺工作者及从国民党统治区  相似文献   

11.
盛明 《四川党史》2002,(2):54-55
50年代初在工会我就认识彭塞同志,以后都调统战系统工作,同住一条街,但也只是点头之交。直到1986年春,“火星社”写社史,他来参加指导,我才知道他当时是中共成都市委副书记,直接领导“火星社”,是我们的老领导。也才知道他就是有力地冲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四九”事件的现场指挥,不禁由衷的敬佩。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地下斗争,不易理解那种由衷之情。当时我们在四川大学念书,都是20出头的热血青年,不满现实,向往革命,在雅乐工委副书记吕英的指导下,成立了革命青年的秘密组织———火星社。临近解放,敌人垂死挣扎,…  相似文献   

12.
王学亮 《党史纵横》2008,(10):38-39
1969年11月,由北京公安部派出的一行人神色匆匆地突然出现在了上海市公安局。当时“文革”虽然已经开始,但是还没有对上海的公安系统造成很大的破坏。在到达的当天,来人向公安局的军代表出示了一份“秘密”的文件:一封有康生亲笔签字和谢富治批准的处决命令。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人们普遍重视“奖”字,从调动积极性这一角度来看,是无可厚非的。但怎么奖、奖什么是值得研究的。据载,某地一青年农民养猪致了富,该青年压根儿没向党组织提出过入党的要求,可村党支部为了鼓励他,便决定让他入党,通知他去参加入党宣誓。此种用“党票”作“奖票”的做法是非常不妥的。我们知道,只有具备“党章”规定的党员条件,而且个人提出要求经组织上考察批准后,才能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可时下有的基层党组织,尤其是有的“支书”并不“知书”,在“奖风”的“大气候”下,竟然想出了各个“绝招”,把“党票”也当成了“…  相似文献   

14.
祝福平安     
人过不惑,照理该懂得“世故”,青年时期的英风豪气也会随不居的岁月化烟而逝,但几度风雨、几度春秋只增添了他的生命年轮,警察生涯更使他赤炽如故,锋芒如新发于硎。 陈忠利,这位辽北第一“驿站”——铁岭车站的派出所所长,由下乡、参军到从警,对风雨人生自有他独特的体味。这个  相似文献   

15.
聂锦芳 《前线》2014,(2):35-38
马克思虽然零星地用“新哲学”、“新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等称谓过自己的哲学形态,但他并没有非常明确、系统地将其表述出来,本文试图对马克思“新哲学”新在何处做一些阐释。  相似文献   

16.
陈永平  赵坚 《党史博采》2006,(11):43-44
人们都知道,善于求知学习、勇于探索创新的毛泽东一生很少出国。后来有的人说,毛泽东不出国是有根有源的,他是从青年时期就排斥出国也;有的人在一些文章中说,毛泽东是真龙天子,需“泽东海之水”以“润之”,所以他不可能出国;还有的人认为,青年毛泽东未出国留学反映了他的思想的  相似文献   

17.
刘小梅 《湘潮》2006,(6):9-13
毛泽东是个雄才大略、叱咤风云的领袖,同时也是个感情丰富、乐意成人之美的普通人。他在中、青年时期,尽管战斗生活十分紧张,甚至身处逆境,但还是常常关心他人、热忱地为战友、亲人和朋友创造条件,促成婚姻。他乐当“红娘”,留下了许多佳话。  相似文献   

18.
遍览国内有关研究邓小平“一国两制”思想的论文和书籍,除了中国人民大学台港澳研究中心青年学者齐鹏飞在其论文中曾提到过邓小平早年有过在香港的几次经历外,其余几乎是众口一词地主观臆测:尽管邓小平从未去过香港,但却根据香港的实际提出了解决香港问题的“一国两制”的构想。这种流行于学界的不符合历史真实的结论,显然有待澄清。溯诸史实,我们发现:青年时代的邓小平有过5次过香港的经历。邓小平第一次过香港,是在他年仅16岁的时候。当时,在“五四”新思潮的影响下,他怀抱着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愿望,投身到了由吴玉章发起的四…  相似文献   

19.
巴方廷这个名字,就是荆楚之地,知道的人也不会太多,但是提起“七二0事件”的“陈、钟、牛、蔡、巴”来,40岁以上的人,就恐怕很少有人不知道了。那个“巴”就是巴方廷。事情已经过去近30年,巴方廷也已不在人世了。作为他的一个部下,作为一个曾经和他在一起战斗过、生活过,解放后又一直没有失去联系的人,对于他在“七二0事件”前前后后的一些往事,总感到有许多话要说。 熟悉巴方廷的人都知道,这个曾经给王明当过多年警卫员的老战士身上,却很少有“左”的东西。就是在极左思潮泛滥的年代也是如此。巴方廷各个时期的政治鉴定里,几乎都有“党内斗争不够尖锐”、“对人批评不够大胆”、“有些温情”、“照顾面子”以及“不爱出头露面”等等评语。一位曾经和巴方廷共事多年的同志说过:老巴这人从不说伤人的话,更不用说整人了。他多年当一把手,每次政治运动都是慎之又慎,生怕伤了同志,以致常常落下“对右的东西姑息迁就”的罪名。他的与人为善、宽厚正直,在与他共过事的同志中,是出了名的。 有一位老同志,1959年对大跃进中的急躁冒进坦言直谏,被打成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后来恢复了军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与邓小平的青年观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与邓小平在对待青年和青年问题上都有过一些真知灼见,其青年观的基本点是一致的:都非常重视青年的地位和作用;提倡大胆起用青年;正确概括了青年的个性特点;认为青年是需要培养教育的;青年应该把坚定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不仅如此,邓小平还对毛泽东的青年观有所发展,这主要表现在:实现了青年培养目标由“红”到“全面发展”,青年成才道路由“学习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到“产学研相结合”,青年的引导力量由“榜样引导”到“是非利害引导”这三个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