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一、“悖论”的出现新闻侵害名誉权与新闻侵害隐私权是新闻侵权行为的两种最为主要的方式,其中新闻侵害名誉权行为又可分为新闻诽谤与新闻侮辱。从最高人民法院1993年《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决定》将“因新闻报道严重失实,致他人名誉遭到损害”作为新闻诽谤的定义来看,我国现行民事侵权法与我国《刑法》一样,都将“散布虚假事实”作为诽谤行为的构成要件。这样,依据民事诉讼法上的“谁主张,谁举证”原则,新闻中的被报道方如果要主张新闻诽谤的存在,就应当证明“新闻失实”。1988年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规定,对于起诉报刊侵害…  相似文献   

2.
《民法通则》第120条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象权、名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民法通则施行以来,涉及公民名誉权的案件越来越多,更多的公民懂得用法律武器来保障自己的名誉权.当前在司法实践中,有关精神侵害赔偿的案件,主要存在两大问题: 第一,肖象权、名誉权、荣誉权等遭受到侵害,由于它们都是非物质性的,而是属于精神类型的东西,没有一种度量衡器可以测算它的数量和程  相似文献   

3.
民法通则第101条: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名誉权是民事主体享有的一项重要的人身权。从我国司法实践来看,侵害名誉权的纠纷在各类人身权侵害案件中居于首位,且有不断增长的趋势。然而,在处理侵害名誉权的案件中,最关键的问题乃是正确确定名誉权的客体范围、认定名誉权侵害的标准。  相似文献   

4.
新闻媒体侵害隐私权行为的发生率仅次于新闻媒体侵害名誉权行为,是位居第二的新闻媒体侵权类型。随着人们隐私权意识的不断觉醒以及新闻媒体侵害程度的不断加深,新闻媒体侵害隐私权行为正在日益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对于隐私权的保护也会越来越受到重视与研究。本文就以隐私权为中心,主要探讨隐私权及其保护。  相似文献   

5.
隐私权探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在各项民事权利中,隐私权的理论是相对不成熟的。我国学术界一般都承认隐私权概念,但立法上尚未有隐私权的规定,发生侵害隐私权的行为,通常依其侵害内容及所造成的后果,以相关法律规定,如关于名誉权等的法律规定予以调整。隐私权理论之所以不成熟,表现为有关隐私权...  相似文献   

6.
侵害名誉权案件中精神抚慰金的正确适用崔巍精神抚慰金正确适用的必要性名誉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社会生活中依法所享有的社会评价,属于精神范畴。这种评价作为一种权益归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所有。这就是法律意义上的名誉权。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誉权受...  相似文献   

7.
名誉权与隐私权都是我国公民享有的重要人格权。名誉权在《民法通则》中就得到了规定,但隐私权直到2010年《侵权责任法》颁布后才得到民事基本法的正式承认。其间,为了便于在侵权法中保护公民的隐私利益,司法机关在实践中通过司法解释等方式,将侵害隐私利益的行为涵摄到名誉权规则之下进行调整。但这也造成了名誉权与隐私权保护范围的重合和混淆,从而需要对二者进行区分,以在司法实践中得到更为明确的适用。  相似文献   

8.
侵害名誉权的认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 我国《民法通则》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第101条),人民法院受理的侵害名誉权方面的案件日渐增多,司法实践提出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根据什么认定侵害名誉权。本文拟就此作简要论述。侵害名誉权作为侵权行为的一种,其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通常有四条:行为必须具有违法性;必须有损害事实;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必须存在因果关系;行为人必须有过错。认定侵害名誉权的根据也就是这四条,其中一、二两个要件是最主要的根据,也是本文重点讨论的问题。至于其它两条要件或两个根据的讨论,另作专文探讨。  相似文献   

9.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法人分为企业法人和机关、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等非企业法人,实践中侵害法人名誉权的案件,多为侵害企业法人的名誉权。因此,本文着重围绕企业法人名誉权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关于法人名誉权和荣誉权的界限 目前法人名誉权、荣誉权的侵权案日趋增多,法人在权利受到侵害时,往往将自己的名誉权、荣誉权一并做为请求保护的对象。由于诉讼请求不明确,法人真正受到侵害的权利反而得不到切实保护。什么是名誉和荣誉,我国法律没有明确的定义。一般认为名誉是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我院受理的侵害名誉权案件日益增多,并有继续上升的趋势.由于名誉权案件是较新型的案件,法律规定不尽完善,如何审理这类案件,谈点我的看法. 首先必须掌握侵害名誉权的构成条件.(一)具有侵权行为认定,即有违法性和特定的指向性,这是审理这类案件的中心问题:(二)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既包括故意也包括过失);(三)在客观方面形成了侵害事  相似文献   

11.
充满艰难与希望的历程——重新启动的中国新闻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为什么需要有一部新闻法 侮辱、诽谤罪的法律责任 妨碍公正司法的法律责任 侵害名誉权、隐私权的法律责任 侵害肖像权、姓名权、荣誉权等的法律责任 传播淫秽内容、破坏社会公共道德的  相似文献   

12.
当曝料与道德相冲突时,底线在哪里?名人的隐私权谁来保护,保护在什么范围之内?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请教了民法专家杨立新教授。名人之隐私权《法律与生活》:在网络文章中任意暴露别人,尤其是名人的隐私或者诋毁别人,是侵犯了他们的权利吗?对于名人而言,他们的名誉权会不会因为他们身份的不同跟普通人有所区别?杨立新:应该区分的是,泄漏名人的隐私和诋毁名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诋毁侵害的是名誉权。对此,法律对任何人都是一样地予以保护,诋毁普通人构成侵权,诋毁名人也构成侵权,都是侵害名誉权。但是,我国法律对于隐私权的保护,名人和普通…  相似文献   

13.
新闻媒介侵害隐私权可分为行政、民事、刑事三类不同性质的侵权。司法实践中,民事侵权较为多见,而如何处理这类侵权案,我国民法通则并没有作明文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中指出:“以书面、口头等形式宣扬他人的隐私,或者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这固然是处理新闻侵害隐私权案件的司法依据,但是探讨诸如对正确认定新闻行为的性质和事实真相,正确运用法律,制约非法新闻报道,维护公民的合法权利和正当的新闻报道活动等问题,也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4.
丁莉 《法制与社会》2010,(10):87-87
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迅速发展,新闻媒体侵害他人名誉权案件呈激增状态。因为我国目前没有颁布正式的新闻法,一些当事人在受到新闻媒体侵害名誉权时,权利不能得到完全保护,本文试从民法学的一般原理出发,就现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提出防范和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涉及新闻报道侵害名誉权案件的受理李大元自1987年民法通则实施以来,名誉权纠纷案件,尤其是涉及新闻报刊和新闻工作者的名誉权案件,即“新闻官司”,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究其原因,一是因为这类案件的当事人大部分是社会名人,其言行举止本身就是大众追逐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除了宪法、刑法和一些行政法中明确规定了对公民名誉权的保护以外,《民法通则》第101条、第120条、又从民事的角度对公民名誉权的保护作了具体规定。《民法通则》对这种权利的保护,主要是通过民事诉讼程序来实现的,如果公民的名誉权遭受他人非法行为的侵害,民事权利主体有权请求人民法院依法予以保护,但是,由于《民法通则》实施的时间不长,人民法院审理这类案件还缺乏审判实践经验,因此,本文就人民法院如何正确审理侵害公民名誉权的案件,作些初步探讨。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不外乎两各方式:一种是侮辱,另一种是诽谤。侮辱与诽谤,实际上包括两种性质相近又有所区别的行为。侮辱是指用丑恶言论或举动对他人进行不堪入耳的辱骂或以其他形式公然  相似文献   

17.
王栋 《中国律师》2001,(5):45-46
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迅速发展,近些年来新闻媒体侵害他人名誉权纠纷案件也呈激增态势。因为我国目前没有颁布正式的新闻法,对此类案件的适用法律散布在宪法、民法通则、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及其对具体案件的复函和有关行政法规中。所以,一些当事人在受到新闻媒体侵害其名誉权欲诉诸法律时,感到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可适用,对侵权人是否构成侵权有着模糊认识。新闻侵害名誉权行为构成民事侵权时,首先也要满足一般民事侵权行为的全部构成要件,即由四个要件组成:1)民事违法行为的存在;2)损害事实;3)违法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8.
民法通则第一百零一条规定:法人享有名誉权,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法人的名誉。这是我国民事立法首次以法律形式对法人名誉权予以确定。随着民法通则的实施,人民法院受理和处理了大量侵害法人名誉权的案件。但民法学界对这一问题尚未进行必要的研讨,笔者拟对此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正> 如何认定侵害名誉权的构成要件,是正确审理名誉权案件的前提和基础。与其他侵权行为相比,侵害名誉权行为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在侵害名誉权的方式方面,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第140条的规定,侵害名誉权的方式不外下列几种:1.侮辱,指以行动、语言、文宇等方式贬低他人人格、毁损  相似文献   

20.
如今,新闻侵权案件屡见不鲜。其中,新闻侵害名誉权是新闻侵权中最常见的一种。但是由于新闻侵权所具有的传播范围广、侵害后果严重等特殊性,再加上各类新闻侵权的性质不尽相同。因此,本文从法学的角度,分析了新闻侵害名誉权的责任认定应该特别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