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和民族化新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荣栓 《理论学刊》2005,4(12):32-37
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和民族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最为基本的实践形式和发展形态,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纲领体系与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主要方式。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就是根据人类解放的三个革命进程而去解决革命的时代主题和实践形式的转换问题,而民族化就是根据民族特点去应用和实践时代化了的马克思主义,以解决各个民族和国度的社会主义运动的具体路线和具体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和民族化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激励、相互推动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和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展开,既有时代变化发展所要求的必要性,又有其理论自身内在品格所决定的可行性。因此,可以从以下方面探究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实现路径:一是在当代问题中重读马克思经典文本;二是在人民历史实践中领会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三是在中国文化与马克思学说的契合中重视东方智慧。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先进思想文化的结晶,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之所以生命力强大,就在于与时代同行。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主动适应实践要求,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时代主题和时代发展是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客观动力和外在条件,只有这样才能保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生命力,才能更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李丽  梁飞 《理论学刊》2012,(11):19-21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原因、重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三个重要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内在要求、时代挑战和党的伟大使命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原因;批判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把握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新变化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重点内容;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把握时代特征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应坚持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从三个方面学习和领会这一命题,对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具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一、深入学习“两个行”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结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学习“两个行”首先要深入理解经典马克思主义,深入理解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6.
<正>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保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锲而不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这是我们对马克思  相似文献   

7.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坚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勇气,不断总结时代发展变化的新特点;解放思想,大胆吸收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体地位,在理论内容和表现形式上不断创新,从而引领时代发展进步的潮流.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有两层涵义:吸收新的时代内容,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解决新的时代问题。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表现为内容更新和形式更新,它的主要困扰在于教条主义和修正主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辩证统一乃是其最重要的原则。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并非天然地就是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马克思主义以前的马克思”有着自己的运思背景、思想特质和精神旨趣。本文首先考察了马克思思想原点的主要内容:职业理想、社会理想和爱情理想,然后分析了马克思思想原点的三种颜色:理想主义、理性主义和启蒙主义,最后对马克思思想原点做出简要评析。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与时俱进,这个重大命题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的,标志着我党将马克思主义运用于实践过程中认识上的又一次深化。虽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明确提出时代化的概念,但时代化的思想一直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对时代化的认识,对当时的无产阶级革命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今天的社会主义实践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中国共产党对时代化的认识,一方面使中国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胜利,另一方面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1.
本世纪30年代初期,由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出版,西方世界骤然刮起了一股重新解读马克思的旋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又面临了“马克思的第二次降世”; 引人注目的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后,当以“胜利者”自居的西方意识形态宣称“马克思主义已经死亡”之际,面对新科技革命和全球化时代出现的新问题,西方世界掀起了一股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热潮。  相似文献   

12.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的同时提出来,并随着这一运动的发展而愈益显得重要的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也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最先倡导者。他们一方面给人类,特别是给工人阶级提供了伟大的认识工具;另一方面,又总是在各种场合反复  相似文献   

13.
“回到马克思”是在当代哲学工作者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背景下衍生出的学术现象。“回到马克思”以“返本”求“开新”,其实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的表现形式。“回到马克思”在方法上是求新的,在其旗帜下的言语实践中内蕴着反传统的理论视域和研究方法。而从根本上说,“回到马克思”源自于马克思哲学文本的超时代性。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大新课题,也是21世纪面临的一大新课题。当前都是将时代化同“三化”捆在一起来论述,陷入“合唱困境”,现在要摆脱困境,专题研究时代化,首先要开篇破题,阐明题意。时代性具有总体性(全球性)、历史性,时代观同全球观和历史观相通,本身具有大视野、大思考的特征,研究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比起研究中国化来,更多的依赖基本理论研究。由于近100多年特别是近30年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已有的基本原理不够用了,要在基本原理上有所创新,才能破解时代提出的新课题。本文提出一种名为二元选择论的新历史观,揭示20世纪百年历史变迁的内在规律,洞察当今的时代特征、时代潮流,为研究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提供一条大思路。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开放性的内在要求。实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路径在于,培养问题意识,回答时代课题;关注现实生活,吸收时代内容;努力解放思想,实现理论创新;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促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相似文献   

16.
吴雄丞 《求实》2002,4(11):22-24
当代世界对人类社会历史未来走向问题的看法不外乎三种 :“永恒论”、“趋同论”和“取代论” ,历史和现实均已证明 ,社会主义在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中发展 ,“取代论”是当之无愧的真理。随着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实践的发展 ,世界社会主义必将会走出低谷 ,出现全面的复兴与高涨 ;马克思主义必将在当前和今后新的实践中 ,研究新情况 ,总结新经验 ,回答新课题 ,提出新思想 ,从而得到新发展。马克思是“千年伟人” ,当今时代仍然需要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7.
张之沧 《求实》2004,1(3):17-20
分析派马克思主义从“微观基础”入手 ,对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进行了精细分析 ;承认历史是一个客观过程 ;但又指出不应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仅限于历史事件和社会现实 ,而要努力将其逻辑化、规范化、模式化。他们认可马克思的阶级、剥削和压迫概念 ;同时针对新时期的“阶级构成要素”、“新阶级结构”等问题 ,提出一种革命性的阶级划分理论 ;并相信存在一种优越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8.
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重要前提,是认清当今世界发展所处的大时代及其具体历史发展阶段的时代特征,准确把握时代的基本矛盾和时代主题。中国语境下的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马克思主义理论解读、理论创新和理论指导实践的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与中国化、大众化在理论上具有同一本质,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统一,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在实践上,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与中国化、大众化统一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9.
戴明清 《奋斗》2023,(5):46-48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同时,明确给出了这一历史责任的实现路径:“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高度重视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的先进政党。一百年的奋斗历程,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科学论断。中国共产党人继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依据,又有百年奋斗的历史依据和新征程的实践依据。继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做好“两个结合”,坚持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守正创新、问题导向、系统观念和胸怀天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