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界农业发展史表明,农村合作经济不仅构成了当代西方发达国家农业发展所依赖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织基础,而且事实上己经成为衡量其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标志。从我国现出发,必须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吸取历史教训,在最广泛发动农民主动参与基础上,实现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的突破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农村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采取有效形式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对于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新形势下建设高素质村干部队伍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深化农村改革 ,发展农村经济 ,推动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实现中央提出的农业和农村跨世纪发展的宏伟目标 ,广大村干部肩负着重要责任。因此 ,适应农村新的形势 ,建设一支高素质村干部队伍是摆在各级党委面前的一项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根本任务。一、农业、农村工作新形势迫切需要高素质村干部队伍农村市场经济的新发展需要村干部高素质。我国农村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以农产品进入“买方市场”为标志 ,表明我国农业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  相似文献   

4.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农村的思想文化、道德、法制等方面的建设日益显得重要。如何运用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来加强对农村青年的教育,这不仅关系到能否卓有成效地引导农村青年投身改革、促进改革,在积极发展商品生产的过程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大是大非问题,而且也关系到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青年农民的政治、文化、道德等素质的提高,影响到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速度。因此,切实加强对农村青年的教  相似文献   

5.
农村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农民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推动农业再上新台阶和实现小康的关键所在。为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加强农村党支部建设,发挥村党支部的核心领导作用,这是引导农民围绕市场发展农村经济的根本保证。要搞好新时期村党支部的建设,重点必须放在努力提高村党支部一班人驾驭经济建  相似文献   

6.
农民、农业、农村问题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如何理顺农民情绪,化解农村社会矛盾,保持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头等大事。近年来,四川各级党委在巩固和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广泛地开展了以“村...  相似文献   

7.
陈学云 《学理论》2011,(13):79-80
安徽省城镇化处于高速发展期,农业产业化水平逐年提高,新农村建设正在大力推进。利用后发优势,走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当然选择。以农村建设为平台,实现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的互动不仅可能而且必须。一方面,农业产业化造成的产业积聚为城镇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在城镇化进程中形成的对农产品加工需求和基础设施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了动力和条件。  相似文献   

8.
陈枫 《行政论坛》2003,(5):68-70
黑龙江垦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商品粮产量居全国前列。黑龙江垦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不仅是时代和经济发展的要求,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则是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乃至国民经济整体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解决和实现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向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科学化转变,这不仅有利于农业生产率水平的提高,而且更重要的是稳定国民经济各部门均衡健康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补齐中国式现代化农业农村短板,形成中国式现代化农业农村基础支撑的两大国家战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统一于国家现代化建设进程及其历史视域之中。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与建设农业强国面临农业增长方式不优、科技创新支撑不强、农业农村支持政策体系有待完善等共同难题和挑战,可以从健全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市场化与科技双轮驱动、创新农业农村制度体系等方面着手解决。  相似文献   

11.
唐明勇 《理论探讨》2003,3(2):108-110
从毛泽东到邓小平 ,中国农业现代化走出了一条有特色的发展道路。在这条道路上 ,他们对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实现途径及主要内容的探索有同有异。通过比较研究 ,不仅可以反映我国农业现代化不断深化的发展历程 ,而且对今后农业现代化建设具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2.
处于城市化阶段的中国,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农业现代化问题,只有实现了农业现代化才能推进城市发展的阶段演进。二元社会制度不仅固化了农业的小农经济格局,从而阻碍了农业现代化,而且使得我国的农民问题无法像其他国家那样不断向城市转移,并以“城市病”的形式存在,而是在农村长期积累,形成“三农问题”。因此,我国政府实际上首先面临的是一个战略选择问题:是继续在农村内部寻找解决问题的途经,还是接受“城市病”,通过城市化将“三农问题”向城市转移。  相似文献   

13.
农业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关注和重视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早在80年代后期,就谆谆告诫我们:“90年代经济如果出问题,很可能出在农业上。”江泽民总书记说:“中国的农业始终是革命和建设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就不可能有我们国家的自立;没有农业的积累和支持,就不可能有我国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所以农业的问题不仅是农村的问题,而且是影响全局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省发展农业旅游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入21世纪,由于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及人们对高层面精神生活的追求,促使旅游不断向多元化、多领域发展。黑龙江省是我国农业大省,黑龙江省的农业优势若能与旅游相结合,就可以打造丰富多彩的特色农业旅游产品。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旅游,使旅游与农业相互衔接,这不仅是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化的一条重要途径,而且对我省农业增效、农民致富、农村繁荣,从而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近期要论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稳定是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根本问题.这是我们党从长期实践中确立的处理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的重要指导思想.无论是各级党委还是全党同志,无论是主管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部门还是其他部门,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千万不能忘记这些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不懈地把它贯彻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而决不能有丝毫的动摇.  相似文献   

16.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最基本、最困难、最期待的单元。以国情农情为立足点、以现代化一般规律为参照系、以统筹农业农村发展为主线、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界定了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智能化、市场化、法治化、在地化和绿色化等特征,在此基础上,构成开门见景、出门见人、眼里有笑、事业有成的“两见两有”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愿景,并遵循引领性、系统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原则,从美丽乡村、活力乡村、富裕乡村和幸福乡村等四个维度构建了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及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7.
刘萍  荆梦  王傲雪 《理论探讨》2024,(1):158-162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为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指明了方向。通过设立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测评指标,发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以多元主体联动推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8.
张坤  王征兵 《理论导刊》2013,(1):98-101
政治参与作为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个国家民主建设程度的重要标准,也是民主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力。在我国,农民的政治参与程度不仅决定了农村政治文化的发展进程,而且对农村的政治稳定和全社会的发展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山区农村,农民的政治参与意识淡薄,参与渠道单一,政治文化现状令人堪忧。只有大力发展经济、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加强民间合作组织和基层民主建设,才能提高农民的政治参与程度,从而促进整个西北地区乃至整个中国政治的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19.
郑晔 《理论视野》2007,(2):26-2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培育新型农民、提升农业自主创新能力、构建现代农业和农村产业体系、提升农业基础设施的保障能力、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等等,有利于在新农村建设中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这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0.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韩国新村运动和日本造村运动是乡村振兴的成功案例,其人才队伍建设经验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我国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面临整体人力资源开发的力度不够、组织体制不完善、政策体系不配套等问题,借鉴韩国围绕“勤劳、自助和合作”理念展开的新村运动、人才组织和培养活动,以及日本发挥政府在带头人和接班人培育中的主导作用、依靠农协在组织农民中的优势力量推动造村运动的成功经验,我国应从人才组织和培育激励等方面,创新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