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2005年是1999年李登辉发表“两国论”以来两岸关系又一个重大转折点。在这一年中,大陆出台了—系列重要对台政策,有效遏阻了“台独”发展势头,降低了两岸的对立和紧张,使两岸关系朝着有利于大陆的积极方向发展。而岛内民意也悄悄发生了变化,台当局靠“两岸对抗牌”已很难获取所  相似文献   

2.
2008年以来,在国共两党和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台湾局势发生了积极深刻变化,国民党在"立委"和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相继取得压倒性胜利,"台独"政权被终结,"法理台独"的现实威胁大大降低,两岸关系发展出现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海峡两岸两会随即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恢复制度性协商,并在两岸包机、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两岸关系发展露出新的曙光。但两岸关系错综复杂,岛内民意发展尚存变数,加上美日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两岸关系取得重大改善仍需时日。因此,两岸执政当局和两岸同胞在坚持"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建立互信、搁置争议,建立两岸制度性协商机制,深化两岸的经贸文化交流,以共同促进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3.
当前,两岸关系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台独"势力总是在千方百计地利用一切机会进行形形色色的"台独"分裂活动,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台海局势的和平稳定受到"台独"活动的严重威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为缓和与发展两岸关系,打破两岸政治僵局,争取台湾民心,党中央调整对台工作思路,推出一系列对台工作新论断、新政策、新举措,开创了两岸关系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4.
民进党取代国民党主政台湾,有其必然性的一面。分析民进党获取执政地位的多方面原因,探寻民进党台独理念的内在逻辑,解读其大陆政策新表述,可以帮助我们研究台海形势发展的态势,把握民进党主政台湾对两岸关系的影响,调整对台策略,推进统一大业。  相似文献   

5.
一个中国原则的核心是坚持大陆与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一个中国原则是在反对外国势力制造“两个中国”的过程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四代领导集体都牢牢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把一个中国原则作为对台政策的基石。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在现阶段的体现就是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这是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坚定不移地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道路,就必须维护国共两党、两岸双方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6.
一、2001年台湾当局大陆政策走向分析陈水扁和民进党当局从2000年5月20日执政以来,针对主客观实际情况的需要,在制定和推行大陆政策上表现为“台独”之心不死,“百变阿扁”之性尽显,利用其执政地位和手中的资源,以更为隐蔽、欺骗的手法,进一步强化所谓“实质独立”和“台独”软件的建设,游走于“台独”的边缘,“拖中求独”。进入2001年,特别是美国布什新政府上台后,美国奉行亲台政策,加强对台军售和支持,台当局呼应美国台海政策转向,大陆政策出现了一些变化的迹象,表现出严重倒退的趋势。(一)两岸关系走向保…  相似文献   

7.
蔡英文当局拒不接受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变本加厉地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全方位地推行"实质台独"路线,蚕食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制造两岸敌意和对抗.两岸关系虽总体保持基本稳定,但面临的形势严峻复杂.这不仅表现为两岸关系面临"台独"分裂势力制造"台独"冒险的现实威胁,也面临美国等国际势力深度介入台海事务的干扰.蔡英文当局尽管不断挑战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但不能撼动两岸关系发展的基本格局,也不能改变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趋势.两岸关系格局也出现了一些有利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并最终实现和平统一的重大趋势性变化.从两岸关系发展的规律来看,决定未来两岸关系基本格局和趋势的根本因素是大陆经济社会的发展.大陆一方面要冷静客观地看待蔡英文主政两年多来两岸关系的现状,更应以此为基础科学地判断未来两岸关系面临的风险和发展趋势,以更好地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大局.  相似文献   

8.
"统独"矛盾是当前两岸关系的主要矛盾,这一矛盾的形成有着复杂的国内外因素,在祖国大陆反对台独的法律和政策主导下,两岸和平发展成为未来两岸关系的趋势.今后对台工作的总体思路应从宏观上牢牢把握"一个中国"的原则方向,在微观上增强对台工作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深化两岸交流交往,有的放矢地化解两岸互动过程遇到的阻力和困难,增进互信及了解,确保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相似文献   

9.
两岸关系发展的新特点和新态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两年来 ,两岸关系呈现出一些新情况、新特点。在台湾岛内 ,陈水扁正加速推动“渐进台独” ,与李登辉的“急进台独”有合流趋势 ,使两岸关系蒙上新的阴影 ;在陈水扁“一边一国论”的冲击下 ,两岸关系一时很难缓解 ,一段时间内“政治冷”和“经济热”的形势还会有所继续 ,但从总体上看 ,两岸政治关系还在不断前进 ;美国是阻挡两岸和平统一的主要障碍 ,在可预见的时间内 ,中美之间围绕台湾问题的矛盾和斗争仍会持续下去。然而中国的最终统一乃大势所趋 ,绝不是美国少数反华势力所能阻挡的。在影响两岸关系的上述因素中 ,起决定和主导作用的是中国大陆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我们党在发展两岸关系方面与时俱进,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拓展了对台工作新思路,赋予了对台方针政策新的时代内涵: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进一步体现了全面协调的新意,展现了大陆的诚意、善意、气度和胸襟;坚持“寄希望于台湾人民”,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使大陆的对台方针政策更贴近台湾同胞的切身利益;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体现了和平统一的最佳发展方式,是对“一国两制”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进入新世纪,两岸关系经历了从对立交流期到和平发展期的重大转折,在曲折中不断向前发展。两岸关系的发展演变与大陆对台政策、岛内政局、国际环境密切相关。今后一段时期,协商和解、全面交流、和平发展仍将是两岸关系的主流,但两岸关系也面临诸多挑战。  相似文献   

12.
台湾政局变迁后美国对台政策的调整及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台湾3月18日政局变动后,美国对台政策在一定幅度内进行了调整。当前值得注意的有以下几个方面继续维持对台基本政策方针;“一国两制”原则在美国国内日益引起争议;美国将增加对台军售和加强对台的安全保护;对中国大陆“动武”定义进行宽泛解释;将两岸关系和其他问题挂钩;敦促两岸恢复对话,以拖化压待变;利用“第二轨道”加强影响两岸关系。美国此举既试图稳定两岸关系以避免直接对抗,也试图扶植和利用陈水扁,延迟中国的统一进程,继续“以台制华”,遏制中国的进一步崛起。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对台湾问题的论述,明确了两岸关系未来发展的方向。中共十七大报告延续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确立了今后对台工作纲领;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努力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以海峡两岸人民"命运共同体"为出发点,彰显"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并从法理层面坚决遏制"台独"。中共十七大报告是现阶段对台方针的纲领性文件,对今后我党处理海峡两岸的关系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是大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两岸和平统一的一项重要方针,而由台湾急剧的社会变迁与台独势力的“国家”构建所带来的台湾民众在国家认同上的混乱,使大陆“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和平统一之路更趋艰难。如何不断增加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国家认同,务实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为解决两岸政治难题创造条件已成为现实面临的重大课题。两岸经济交流由于其自身特点而被赋予重大使命。本文在分析了两岸经济交流的必要性及其所彰显出来的积极效果、负面影响的基础上,对全面认识两岸经济交流与台湾民众国家认同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梳理。  相似文献   

15.
2004年是岛内蓝绿对抗最为激烈、政局动荡多变的一年,也是陈水扁当局“台独”步伐最快、“台独”气焰最为嚣张的一年。围绕“总统”和“立委”两大选举、岛内政局和大陆政策主导权,蓝绿阵营展开最为激烈的较量。陈水扁“全面执政”图谋破产,“急独”路线遭受重挫。“立院过半”的泛蓝军遏制住“总统”选举败选以来的下滑趋势,再现东山再起的契机。由于台当局“台独”分裂活动呈升级之势,使两岸关系持续震荡,但是,大陆在自身实力不断增强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手段打击“台独”分裂活动,坚定捍卫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两岸关系的基本格局没有被改变…  相似文献   

16.
中共中央和胡锦涛总书记邀请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于2005年4月下旬至5月中旬先后率团访问祖国大陆,开展两岸政党交流与对话。跨越海峡的握手缓和了两岸气氛,符合时代潮流,深得民意支持,台独势力受挫,泛蓝士气大振,在海峡两岸和国际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对反对和遏制“台独”、推动两岸关系向和平稳定方向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连宋大陆之行的时代背景连宋大陆之行是国际和海峡两岸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是民意驱动。在2004年12月台湾“立法院”选举中,以民进党、台联党为主的泛绿阵营争取“立法院”席次过半、以…  相似文献   

17.
进入新世纪以来,胡锦涛总书记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和台湾岛内局势的变化出发,探索和总结我党对台工作基本经验和规律,提出了以"祖国统一观"为核心的对台工作的基本方针和政策。"祖国统一观"不是一个简单的观点,而是一个包含着多个子观点的综合观点,是一个发展变化的丰富体系。并且这一观点在坚持一些重要原则的前提下充满了科学性和实用性。"祖国统一观"的提出为两岸关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对促进两岸关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陈水扁当选的主要外部原因是美国不顾中国反对台独和"公投"的严正立场,对台独采取明批暗扶的政策.中美建交以来,美国对"一个中国"原则的遵守仅限于口头,美国以<与台湾关系法>为借口,不断加强对台独的支持,成为台独势力生存和发展的最主要的外部根源.美国玩弄"维持现状"和"两岸平衡战略"战略,目的是阻挠中国统一.美国偏向"泛绿",目的在于借台独保持台湾与大陆的分离局面.台湾选举后,美国阻挠中国大陆采取一些反对台独和促进祖国统一的措施,客观上起到了为陈水扁政权打气作用.美国已成为中国统一和中国崛起的最主要外部障碍,中国不应当对美国寄予不切实际的幻想.  相似文献   

19.
以"台独"为党纲的民进党陈水扁上台两周年之际,在两岸关系日益错综复杂的时候,为加强对台湾政情、民情的研究,结合西部大开发和重庆直辖市的实际,广泛宣传党的对台政策,研究开展对台工作的主要着力点,反独促统,2002年5月21日,重庆社会主义学院举办了"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理论研讨会.  相似文献   

20.
和平发展两岸关系,是十七大报告对台工作精神的重要内容。要准确把握"和平发展两岸关系"提出的背景和核心,始终不渝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真心诚意地团结广大台湾同胞,不断推动两岸的交流交往,处理好"反独"与"促统"的关系,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活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共同奋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