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剩余价值多年的巨量净流出,让"中国市场"成为和别国较量的资本。但经济危机和社会矛盾的积累使得旧的增长模式已经受到挑战。只有当中国真正转变了国内经济增长模式和发展观念,才会在国际舞台上成为真正的强国,参与重新安排国际利益格局。  相似文献   

2.
《南风窗》2016,(7)
正万科管理层、宝能和安邦的"三家演义",现在又加入了可能充当管理层"白衣骑士"的深圳地铁,以及"有意见"的华润。目前,距离这场股权争夺战最终结局的落定尚需时日,但它给中国资本市场带来的"重要一课"却已经到位。这堂"课"的内容是:中国股市的企业控制权市场正在发轫,这个市场的形成,将治好中国上市公司可能存在的一个病,即内部人控制。所谓内部人控制,指的是在企业所有权(属于股东)  相似文献   

3.
谭保罗 《南风窗》2014,(11):68-71
<正>和以往政策侧重于"做大做强"资本市场不同,新国九条更多地谈到了投资者保护和市场风险的问题,这让人看到了解决根本性问题的可能。一直以来,中国资本市场存在着两个根本性的问题。一是功能的扭曲,即资本市场的存在和发展以"融资"为主要目的,而"投资"则处于从属地位,各种制度设计都为"融资"服务,而对投资者的保护往往流于口号;二是地位的边缘化,换言之,资本市场仅仅作为银行体系"补充"和金融风险的"化解工具"而存在,这个市场无论发生什么"怪事",都不会关乎国家金融稳定的大局。因此,监管时常力有不逮。  相似文献   

4.
缥缈 《南风窗》2008,(21):37-40
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直接打压市场,对市场管理者的政治要求非常低,而这正是中国式股市现状的背景条件。在并非"别无他法"的情况下,政府的价格管制以及非市场化的"全干预"政策,更是中国整体政治生态在资本市场上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5.
缥缈 《南风窗》2010,(10):72-74
沪深300股指期货在4月16日正式挂牌交易。重读"327事件",对于股指期货有非常警示意义。股指期货的系统问题毕竟关系到整个资本市场的安全与稳定。一旦某个合约发生无法交割的情况,一定是双输。争取了那么多年来之不易的股指期货仍有可能"万劫不复",中国资本市场再次发生"倒退"若干年。政府政策首先要看资本市场的玩家是什么态度,反对还是支持;政府层面要有固定的非常懂股票、债券、金融的专家班子,特别是来自机构的专家班子,实战性的市场意见应该得到政府的尊重。  相似文献   

6.
张俊杰 《南风窗》2014,(9):24-26
<正>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周边形势纷繁复杂的关口,李克强在博鳌的演讲为当下的政经热点定调,也得到了与会者的积极呼应。"建立上海与香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进一步促进中国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双向开放和健康发展。"4月10日上午,在2014年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大会的主旨演讲环节,李克强总理用这句话翻开了今年资本市场改革的新一页。金融、资本领域的改革,成了此后论坛最热的话题,现任证监会  相似文献   

7.
邓旭 《法制博览》2015,(1):114-115
中国的资本市场已经走过了20年,但我国证券市场仍是一个新兴市场,并处于转轨阶段,市场的发展主要由政府主导和推动,市场的监管也主要依靠行政权力。但实践中,证券市场的自律管理机制和法律监管制度却不到位,存在很多漏洞。本文针对我国现阶段证券监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80年代以来中国乡村现代化的启动,根源于乡村人文资本结构的转型:从计划向市场的体制转变,一方面使毛泽东时代积累的人力资本遗产获得了自主配置的自由空间,传统的"小农"家庭经济组织(社会资本)与传统中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文化积淀(文化资本)被激活;另一方面,中国人具有现代性的知识技能与理性人格也开始了新的成长过程.从而,人文资本结构转型与体制变革形成良性互动.这种良性互动的进一步推进对于中国现代化的未来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南风窗》2016,(26)
正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激进的险资疯狂吃进地产、金融、制造业和消费品龙头股票的行为,本质上是在挑战国资对资本市场的控制权和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权。这是险资激进收购背后的另一大问题。12月3日,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上,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发表了言辞激烈的讲话。他指出,资本市场最近的一些收购行为属于"不正常现象",他还使用了"野蛮人"、"强盗"、"妖精"、"害人精"等用词。市场认为,刘士余指的收购者,最大可能就是近期对万科、格力等蓝筹股展开  相似文献   

10.
《南风窗》2016,(10)
正无论最终结局如何,万科股争最大的"溢出效应",一定是让人们"重新"看到了规则在中国资本市场博弈中的重要性。万科股权争夺战,故事还在继续。故事背后,还有"故事",但这些都不能成为我们对这个资本市场大事件进行"阴谋论"解读的理由。A股"不规范"的事情太多,但你必须相信,故事背后的"故事"发生在其他公司身上可能是个常态,而发生在万科股争这样的众目睽睽之下,任何背景深厚的玩家,必然都有几分顾虑。因为,  相似文献   

11.
一家酒店企业却转投电力行业,公司主营业务大"变脸",在中国当前的资本市场环境和电荒警报频频拉响的背景音乐中,着实令人回味。  相似文献   

12.
香港的引力     
对于香港资本市场,相信没有比已经在香港上市的内地民企更有心得。而这种心得在有些民企甚至更为刻骨铭心。为此,本刊约请金蝶总裁徐少春、欧亚农业副总裁阎闯谈论一下他们对香港资本市场的理解。《南风窗》:香港资本市场目前的情况能否对内地民企形成足够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13.
《南风窗》2010,(1):45-45
<正>买中国股票,让女儿学中文,喝中国葡萄酒……全球著名投资大师吉姆·罗杰斯是美国人,却毫不掩饰自己的中国情结。10月24日,罗杰斯在"华山论剑·全球经济复苏与中国资本市场高峰论坛"接受采访时表示将继续看好中国经济,预测全球财富重心正在向亚洲转移,并表示在适当时机还会增持中国股票。  相似文献   

14.
《南风窗》2016,(19)
正但在市场风险如此之大、政治局势波谲云诡的情况之下,中国还是坚定地开通了深港通,这释放了明确的信号,中国的资本市场开放不会变,人民币国际化依然在积极稳妥地推进。8月1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表示,"深港通相关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国务院已批准《深港通实施方案》。"比普遍估计更快一点,在今年11月,深港通便将正式实施,虽然这已经比沪港通整整晚了两年。至此,自沪港通之后,历经一波三折,深港  相似文献   

15.
财经     
《南风窗》2008,(8):16-16
近来,A股市场的中国太保、中海集运和中煤能源均跌破发行价,中国石油离发行价也相距不远,"破发"已经成为市场焦点。同时,A股、H股的溢价指数明显回落,中国铁建、中国平安、中国中铁等几家公司的股价也已接近H股价格。有市场分析人士称,发行价过高或者在市场狂热状态下的价格,本身就难以保持,历史上出现多次这种情况。最具代表性的是2000年12月发行的宝钢股份及2001年8月发行的中国石化,当时市场处于大牛市高点附近。宝钢股份的发行价为4.18元,最低跌至3.67元,最大折价幅度为12.20%,中国石化从4.22元的发行价,最低跌至2.96元,最大折价幅度为29.86%。另外市场持续调整也会导致总体股价的走弱。如2006年8月以2.80元发行的中国国航最低跌至2.74元,当时市场在中国银行发行及高开的背景下,经历了约2个月左右的调整。而在成熟的资本市场看,新股"破发"是常见的现象。在美国,2007年新股上市首日跌破发行价大体占1/3的比例。美国股市新股按市场化发行,其发行价是对比二级市场的同类股价来确定的。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资本市场一直都没有独立的法治体系,从表面上看,地位似乎无可挑剔,但是实际上,当今世界,只有中国的现行法规,还不能完全涵盖资本市场。  相似文献   

17.
石勇 《南风窗》2013,(22):22-24
在社会中下层各个阶层、群体已经承担了成本后,该轮到改革中的既得利益者,尤其是权力—资本阶层了。"中国正在制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方案。"10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发表演讲时所说的这句话,意味深长,并不止于政治信号的释放,一如稍早时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所称的"中国改革大势不可逆转"。  相似文献   

18.
《南风窗》2016,(9)
正监管层肯定会继续推动多层次资本体系的制度建设和发展。可以预见的举措有,既然沪港已通,深港通肯定会推出。另外,新三板会继续扩容并且开始转板试点,这也是符合现有利益格局的。去年的中国资本市场可谓步步惊心,从年初开始波澜壮阔的国家牛市,到年中满目哀鸿的断崖下跌,到下半年实体经济和汇率的双重压力下的反调盘整。这种跌宕起伏的市场变局也影响到本届政府此前的不少资本市场制度设计和实施计划,诸多变化在今年年初的监管层调整和3月份的"两会"上都得到了充分映射。其中,有关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和战略  相似文献   

19.
李北方 《南风窗》2013,(23):36-37
收入分配不公的根源不在"国企垄断",而在于资本所得过高,而劳动所得过低。公共空间里关于垄断与反垄断的讨论基本上是指向大型国有企业的,外资和私营企业则免于"垄断"或"涉嫌垄断"的指摘。这是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比如,新加坡丰益集团已经控制了国内食用油市场的半壁江山,但丰益集团会成为反垄断讨论针对的对象吗?沃  相似文献   

20.
随着近年来资本市场的不断成熟,社会融资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城投债逐渐成为地方政府的主要融资手段,然而"以债偿债"的融资方式终究不是长远的计策。从2012年11月开始,各部委相继发文显示国家已经开始引导城投债的发展。本文将通过介绍城投债的兴起、问题、未来等方面对城投债的现状和走向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