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勃列日涅夫领导苏联的18年,是苏联以空前的规模卷入国际事务的时期,是苏联推行扩张政策发展到高峰的时期。剖析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外交的“进攻战略”,有助于了解当前苏联对外政策调整的必然性和迫切性。一、勃列日涅夫和赫鲁晓夫外交战略的异同点列宁逝世后,苏联历史经历了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以及当今的戈尔巴乔夫五个时期。每一个时期的苏联外交战略,既有它的延续性,也各有其自己的特点。勃列日涅夫继承了赫鲁晓夫的必须进行世界革命的思想;世界划分为社会  相似文献   

2.
苏联的演变和解体,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大挫折。关于苏联演变和解体的原因,许多学者一致认为,必须进行综合分析,即既要看到内因,也要看到外因;既要看到经济因素,也要看到政治因素,以及理论、思想、外交、民族、社会等各方面的因素。但是,苏联垮台的根本原因或关键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对此,学者们就众说纷纭了。  相似文献   

3.
近来,苏联科学院主席团审核了“关于苏联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工作的基本方针和任务一的决议。决议指出,苏联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从1968年成立以来完成了一系列问题的研究:苏联社会的社会一阶级结构的进程,社会主义社会的生活方式,社会舆论状况,社会人口问题,社会预测和计划,宣传问题。在社会学的理论,方法论和历史,社会学研究的方法、物质和情报供给,社会指数的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学思想的分析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工作。  相似文献   

4.
自1958年到1964年,苏联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掀起了一场苏联战后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大规模反宗教运动,它不仅改变了苏联社会此前逐步走向正常化的政教关系,还以激烈的形式震动了整个苏联社会,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对苏联共产党、国家和社会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帝国研究视角下的苏联解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苏联的建立与演进,似乎都与"帝国"有复杂的关联性。其前身——俄罗斯帝国是典型的陆上帝国。苏联成立后坚持反帝立场,但之后逐渐演变成为一个"社会帝国主义"国家。其标志就是形成了核心—边缘的帝国结构体系,以苏联统治中枢莫斯科及俄罗斯为核心,向外形成了三层边缘地带,其中第一层是苏联的加盟共和国,第二层是中东欧华约成员国,第三层是在亚洲和美洲的经互会成员国。苏联解体实际上是"帝国终结"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次迟来的非殖民化,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自然进程。这方面的具体原因至少有以下三个:其一,苏联领导人对当时局势的认识及判断和采取的对策及政策;其二,边缘地区民族主义产生了重要的动员和发动作用;最后,"帝国的负担"成为难以承受的现实负担。  相似文献   

6.
俄罗斯重评斯大林和苏联历史的社会思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剧变时,俄罗斯曾幻想能迅速融入欧洲文明,跨入发达国家行列,但是,近20年来,俄罗斯却历经曲折。面对发展道路的实践结果与期望值之间的巨大反差,俄罗斯社会开始反思过去,理性审视曾经否定的苏联历史。考察剧变前后不同时期俄罗斯各界对斯大林、对苏联历史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探寻俄罗斯重评苏联时代的背后动因,可以看出,俄罗斯对斯大林及苏联历史的评价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重评斯大林及苏联历史已经成为一种民族意识乃至国家行为。充分认识俄罗斯重评斯大林、重评苏联历史的客观必然性,理性对待俄罗斯重评苏联历史的社会思潮,对于把握俄罗斯的未来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二次大战后这一特定历史时期苏联政治斗争的内容和性质,揭示了战后苏联政治斗争的特点及其成因,并且对战后苏联政治斗争中显现出来的改革趋向及其命运作出分析,从而得出了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尊重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及时、有效地推进体制改革,才能实现无产阶级政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历史的车轮带着震荡通过了1991年,而苏联历史的车轮却在1991年底嘎然而止。1922年建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经过了69个春秋已不复存在,统一、完整、强大的苏联已正式告别国际舞台。1991年,这是多么不同寻常和影响深远的一年! 1991年,如同动荡、剧变的国家社会政治一般,苏联整个国民经济已深深地陷入全面危机之中。这一年苏联最高苏维埃就经济问题制定了不少法律,政府为了扭转不断恶化的经济形势也制定了不少计划、发布了不少应急措施。年初担任苏联政府总理的帕夫洛夫针对苏联当时的社会经济危机状况,提出了《反危机纲领》,希望通过这一纲领的实施,能够克服苏联  相似文献   

9.
阿奇·布朗是当代英国俄罗斯东欧研究领域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坚持运用传统的历史研究方法,在苏联、俄罗斯转型方面形成了一套系统而独特的观点.他认为苏联改革源于体制内部的专家辩论所带来的思想创新;戈尔巴乔夫在苏联改革和转型以及结束冷战方面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苏联和东欧的转型应该被看作民主化的“第四波”;当代俄罗斯政治体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然应该被看作一种混合体制.他的思想和理论是当代西方主流观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英国的学术研究和外交实践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苏联改革的两面性:从改革走向崩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苏联突然解体了。苏共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把苏联带入了一场典型的革命性进程之中。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起步非常谨慎,随后逐步扩大到政治层面,并升级为激进的政治诉求和改革,进而持续升温成为一场革命性的大动荡。旨在恢复社会秩序、实现社会稳定的苏联版"热月政变"由此出现。实际上,前苏联的这场改革并不像当下一些政客抑或是戈尔巴乔夫本人所讲述的那样,是一场有计划的、有组织性的,旨在实现民主化、西方式的民主社会类型和市场经济的改革。苏联的解体也并非因为灾难性的经济危机,事实上,苏联的经济早已是一潭死水。苏联之所以会走向解体,主要在于其一系列旨在解决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的改革准备既不充分,信息也不全面。历史上不乏各种经意和不经意的结果,这场改革将苏联整个社会推入了政治经济不断沉沦的漩涡,引起权贵阶层尤其是苏联加盟共和国中执政者的不安。这反过来又催生了一股压力,要求迅速纠正这些意料之外的结果。从本质上说,苏联解体是这场自上而下改革的结果,这场改革的开始是由于部分苏联精英利用了苏联上层社会对激进改革以及加盟共和国的民族主义的诉求,然而却以整个社会体系的改变而告终。  相似文献   

11.
历史形成了苏联国民心理上的国家绝对权威主义。新思维时代、国家权威崩溃,社会、地方、个人利己主义破土而出,冲垮了苏联帝国大厦,独联体诞生了。那么,苏联国民心理对苏联解体,独联体的现状和未来产生了或即将产生什么影响呢?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国外学术界,特别是苏联,对社会主义在理论上进行了探讨,发表了许多观点不同的文章,有褒有贬有肯定有否定;有的出发点是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有的则企图从根本上加以否定。为供有关方面研究参考,本刊自本期起选载部分译文或观点。数十年来我们坚持认为,人与其劳动成果,与参与社会管理进程、与政权分离即异化是  相似文献   

13.
苏联解体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历史现象,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其中,历史上长期积累下来的民族矛盾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本文拟以民族问题为视角,对苏联解体的原因作一番历史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为了改变高校的经济地位和实际条件,必须首先对教师的劳动和生活情况作全面调查。为此,苏联托木斯克自动控制系统和无线电电子学院的自动化和电子机械学研究所,苏联科学院人口社会经济问题研究所和苏联部长会议国家劳动和工资问题委员会以及苏联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舆论研究中心,在莫斯科、列宁格勒、自俄罗斯等市许多高等学校的科学工作者的配合下,对分布在49个城市和各部属和地区性的52所高校中的2170名教师的工作情况和家庭生活进行了抽样调查。本文就调查情况作一简介,供参考。一、教师的工作情况众所周知,高校教师的才能和条件是社会的民族财富,所以必须最高  相似文献   

15.
2002年1月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陆南泉、姜长斌、徐葵和李静杰主编的《苏联兴亡史论》(以下简称《史论》),这是我国研究苏联兴亡的新成果。第一版印数为4000册,很快就销售一空。紧接着2004年又出了修订版。这说明我国广大读者对苏联问题的关切,也说明了作者的认真负责态度。修订版接受一些专家学者的意见,修订了某些不准确的说法,统一了一些名词术语,对一些提法作了更为准确的表述,使本书的质量有了较大的改进。  相似文献   

16.
前苏联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墓木理论—兼论苏联在民族问题土的历史教训蔡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建党路线—苏联演变及其教训的思考之四马坚苏共党建教训透析姜跃国际社会与经济日本为何没有进攻苏联工昌滨摘译苏联演变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而是民族社会主义的破产—苏联演变及其教训的思考之五马坚奥伊泽尔经谈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阐释任建华编写(苏联民族问题研究》评价(书评)穆立立列宁与无产阶级专政一一几点商榷梅川苏联侵害阿富汗原因新论’谭荣邦一部研究苏联民族问题的力作—(苏联民族问题研究)评介赵龙庚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对苏联30年…  相似文献   

17.
社会结构的变化是与社会各阶级和阶层结构的变化同时发生的。这是彼此相互联系并相互制约的过程。因此,研究社会结构的变化首先要着眼于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中社会阶级和阶层的变化。六十多年来,苏联的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目前,苏联社会由工人阶级,集体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构成。以前曾经存在过的其他一些阶级和阶层,在革命和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消失了。如下表:  相似文献   

18.
按照经济转型升级的发展要求,诸暨市适度调整了相应的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坚持群众路线,创新发展"枫桥经验";不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加强党引领和组织社会的领导力和执行力;时刻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建设规范、透明、高效的服务型政府;不断提升群众的组织化程度,加快社会协同能力的培育;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开创共享、共建的公民有序参与...  相似文献   

19.
戈尔巴乔夫已是苏联历史的一部分,而且是整个俄国历史的一部分。在世界历史上,他在20世纪的政治家中赢得了引人注目的一席、他着手的改革将改变苏联的性质。由于戈尔巴乔夫的积极主动,才克服了国际关系中的所有障碍并使之和谐。改革世界政治的第一步必然是苏联国内外政策的转轨。作为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的意图当然不是想改变世界的事态,而是将其国家从危机中拉出。他知道,要使苏联摆脱危机,必须在国际关系中摆脱对用制造军事紧张来解决国内问题的迷恋。这一认识使他得出两个基本结论:一是苏联在世界中若要保持其地位,一定要修改其落后的政治制度并使经济有效运转;二是改善两个超级大国的关系,以保证苏联内部发展有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戈尔巴乔夫的思维早在年青时期就已形成,它推动他把经济改革  相似文献   

20.
苏联解体的轻率和突然令人震惊,但官方的苏联历史是神化的.并非国有制过度这种所谓的恶疾导致了苏维埃体制的崩溃.苏联经济落后及其被军备竞赛所耗尽只是意识形态的神话.石油价格波动同样未在苏联解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后苏联时期俄罗斯相当长时期内的危机,不是从苏联延续下来,而是在拆解苏联时形成的.只有极少数公民有意识地否定苏维埃制度的主要基础.厘清苏联解体的原因,需要我们应打破教条和陈词滥调以及意识形态语言的藩篱.应区分苏维埃构想和其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苏维埃制度.苏维埃构想并没有消灭自己,也没有退化或自我毁灭,而只是在成长中出现了疾病,其一系列制度无法适应苏联社会和苏联人发展的新形势.苏联体系的主要特点,或者说斯大林主义,是在 1905-1917年革命、内战、20 世纪 20 年代的新经济政策、30 年代的集体化和工业化、卫国战争期间形成的.当时的环境导致苏共在具体的制度设计上选择的范围很小,只能基于现实的威胁、资源潜力和历史上造就的具有惯性的文化环境.二战结束后,苏联的领导层未能妥善解决摆脱"斯大林主义",摆脱动员发展状态这样的复杂问题,进而导致了一系列的政治危机并由于冷战而深化其严重性.苏联既是被冷战的对手所扼杀,更死于自己的双手.苏联合法性的危机酝酿了 30年才成熟.苏维埃制度早期的合法性源自对群众对社会苦难的记忆.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至 20世纪 60-70年代,苏联社会从根本上发生了改变.但城市化给对苏维埃的不满制造了客观的前提条件.一种隐性的危险日益增大,即以前的苏维埃制度的思想基础迅速急剧地衰弱乃至消失.苏联短期内有两代感觉自己毫无生活保障的年轻人被改革、公开性、集会以及文化多元论弄得神魂颠倒.精英阶层的反苏部分的行动利用了这种世界观危机并使之加剧.而新一代领导人既无法迅速揭示也无法预防社会上已经出现的矛盾,而且无法找到有效的方法解决成熟的问题.党的高层与苏联社会现实的脱离令人震惊,他们自以为掌控着国内进程,但实际上底层的干部掌握着形势.这使得戈尔巴乔夫日益激进的改革导致雪崩式的后果.从这一意义上讲,苏联的解体是文明和世界观危机的结果.其实质在于,苏联社会与国家没能胜任在代际更替的过程中更新社会制度合法性手段的任务;无法保障文化历史类型嬗变的延续性,这种递嬗发生在现代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并和整个社会走出20世纪20至50年代的动员型发展状态的危机相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