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海 《检察风云》2012,(23):40-41
2004年5月5日《新京报》刊登了一篇题为"死囚刑前检举换来缓刑"的报道。报道称,湖南长沙一名即将被执行死刑的犯罪分子提供了一起恶性杀人案件的重要线索,使一件历时数年未查清的人命案成功侦破。因检举立功,对这一犯罪分子,法院作出了由死刑改为死缓(死刑缓期两年执行)的判决。根据这则新闻的标题和内容,可以发现记者很可能弄混了缓刑和死缓的概念。我国《刑法》第七十二条对缓刑的适用范围规定为,"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可以宣告缓刑。"这就意味着三年以上有期徒刑  相似文献   

2.
关于缓刑适用现状的统计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我国审判管辖的划分以及缓刑适用条件的限制 ,缓刑的适用主要存在于基层法院。掌握基层法院缓刑适用的现状 ,对于科学、理性地适用缓刑具有直接的意义。为此 ,笔者以一个审判庭的一年的判决情况为依据 ,进行分析。一、缓刑适用的现状笔者统计了 91 7件公诉案件 1 0 4 8名被告人。其中宣告缓刑的 2 5 0人 ,占被告人总人数的 2 3 9% ,占可以适用缓刑的 797① 名被告人的 31 4%。宣告缓刑的 2 5 0名被告人的具体分布情况如下 :1 根据案件类型划分。故意伤害造成轻伤结果的共 41 6件 438人 ,适用缓刑的 1 82人 ,缓刑适用率为 41 6%。故意…  相似文献   

3.
目前,各地法院在办理减刑案件时,将缓刑犯也纳入了减刑的范围,其依据就是1989年2月24日最高法院转发的《全国法院减刑、假释工作座谈会纪要》(以下简称《纪要》)。《纪要》在“减刑的条件”中写道:“被判处拘役或者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在缓刑考验期间确有突出的悔改表现或者立功表现,可以对原判刑罚予以减刑,同时相对地缩减其缓刑考验期限”。笔者认为,《纪要》的这一规定虽然有其一定的合理之处,但值得商确。兹提出两点,以就教子同仁。  相似文献   

4.
我们时常遇到一些由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自诉案件,被告人被逮捕后未作判决释放的情况.如某法院三年来共逮捕自诉案件被告人十三名,仅有一名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一名判处徒刑一年、宣告缓刑一年,其余都释放作调解处理.  相似文献   

5.
随着教育刑思想理论的兴起,刑罚经济性原则的普及,缓刑这一刑罚制度自其诞生以来,在西方各国得到了蓬勃发展。而在我国,尽管刑法对缓刑犯在缓刑期间必须遵守的规定作了列举,但这些规定都是针对行为控制方面的规定,而对于促进缓刑犯在社会化方面的规定却没有;加之我国缓刑考察机关———公安机关的任务繁重、工作头绪多、缓刑考察力量薄弱,一些破产企业、农村基层组织的涣散,使得我国目前对缓刑犯的考察实际是一片空白,造成法院判决缓刑后“一缓了之”无人管的现象,缓刑实际成了“免刑”,这样的缓刑,不仅严重损害了司法权威,对…  相似文献   

6.
当前适用缓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李忠诚1993年11月27日的《法制日报》刊登署名文章《缓刑何其多》,引起有关领导的重视。为此,最近我们对一些省、市进行了专题调查。通过调查,我们认为,判处缓刑过多已成为某些地方基层法院较有普遍性的问题,现将有关情况简述...  相似文献   

7.
全国法院干部业余法律大学创办一年来蓬勃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除总校外,全国现已建立了三十所分校,第一期学员有四万余名,已经配备了精干的办学人员与专、兼职教师,在教材建设等方面也初见成果,并建立了一套管理规章制度。这所学校的创办,为什么在这样短的时间中能够迅速的成长,并受到全国各级法院和广大法院干部的热烈拥护呢?除了它适应国家法制建设、培养干部的急需和中央领  相似文献   

8.
日前,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对一名犯寻衅滋事罪的未成年犯通过二审检察,建议法院对其遁用缓刑得到支持,并积极借助社会备方力量落实帮教措施,妥善解决奠继绩就读事宣。其闻,相关社区组织、学校共同努力,为这名未成年犯改过自新重靳踏避社会铺平了遭路。  相似文献   

9.
全国法院业余法律大学在国家改革的洪流中,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进程中,以稳健的步伐跨上了前景广阔的历程。广大学员、办学人员和辅导教师正以忘我的精神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大家早就提出,为有利于学习和工作,业大应当编辑出版自己的刊物。在这种情况下,法院业大校刊——《学习与辅导》应运而生了。创办《学习与辅导》的宗旨是辅导学员学习,交流各地办学经验,提高办学质量,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法院工作人才。  相似文献   

10.
我国缓刑制度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立恒 《中国司法》2007,(12):21-23
秉持刑罚轻缓化、个别化之现代法治理念的缓刑制度被认为是“当代刑罚制度的宠儿”①。目前缓刑成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法律所规定的刑罚制度。在我国,缓刑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周礼》中记载:“若邦凶荒,则以荒辩之法治之,令移民通财,纠守缓刑。②”1910年清政府颁布的《大清新刑律》中始有现代缓刑制度的规定。我国目前的缓刑制度见于《刑法》和《刑事诉讼法》中,这两部法律对缓刑的适用条件、缓刑的考察机关、缓刑的撤销等内容作了规定,建构了我国缓刑制度的基本法律框架。在我国,缓刑是指在具备一定的法定条件时,对被判处一定刑罚…  相似文献   

11.
1992年2月28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召开了未成年人缓刑监改工作汇报会。会上,失足少年与家长以及帮教小组的代表,以其真实的感受,反映了海淀区祛院以及社会各方力量在落实对失足少年实行“教育、感化、挽救”方针中所付出的艰辛劳动。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林准到会并充分肯定了海淀区法院几年来少年法庭的工作成效。 海淀区法院院长左兵在谈到采取措施加强对缓刑少年犯的监改工作时说:突出做好帮教措施的落实工作,对所判缓刑的每一名少年犯都建立了记载  相似文献   

12.
王玮  席刚 《山东审判》2005,21(3):51-54
缓刑是一种附条件不执行原判刑罚的行刑方式,由于其对罪犯采用非监禁方式进行改造,集中体现了刑罚人道、刑罚公正和刑罚社会化,而成为西方发达国家通行的刑罚方式。我国《刑法》对缓刑适用条件规定极为原则和概括,法官自由裁量的余地很大,缓刑易被滥用并导致司法不公。由于我国没有设立独立的缓刑考察组织,造成实践中责任义务主体不到位、不明确,致使缓刑执行缺乏组织性和成效性,故缓刑适用正日益成为影响法律尊严和法院公信力的突出问题。日照中院将缓刑适用作为一个专门课题进行了重点调研,并确定为本院司法革新的一项主要内容,课题组通过…  相似文献   

13.
据本院1999年以来统计,我院向法院提起公诉的39名职务犯罪被告人中,被判处缓刑的就达23人,占65%。分析表明,近年来职务犯罪的缓刑适用率都保持了一个较高的比例,对职务犯罪案件判决的滥用缓刑现状,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4.
缓刑的执行及其机制的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受大陆制缓刑重报应而轻视教育从而导致立法上对缓刑犯监督考察缺乏细致的规定,以及我国刑事立法没有肯定缓刑人员在刑事法律关系中的主导地位从而导致缓刑人员只能消极的承担被管束义务的影响,我国缓刑的立法滞后与缓刑的发展趋势,使缓刑的执行出现了一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一是明确公安机关作为缓刑的执行机关并明确其具体的权利和职责;二是加强立法,完善缓刑的执行机制,将缓刑的执行机关、协助执行缓刑的组织以及缓刑人员确定为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并明确主体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一、英国的缓刑监督制度 缓刑是指对犯罪分子附条件地暂缓处罚或者暂缓执行刑罚的制度。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缓刑制度的国家,早在中世纪的普通法的司法实践中便允许法官以具结处分的形式释放犯罪人,以犯罪人答应保持善行和保持宁静为条件。1842年,英国对某些犯罪人采用过延期宣告有罪判决、附条件释放的措施。19世纪末,少年司法运动兴起,1890、1891、1897年的教育法案使国家承担起了对青少年进行初步教育的责任,对不良少年的缓刑监督应运而生,大大促进了缓刑的发展,并扩展适用到成年人领域。1889年,英国颁布了《初犯缓刑法》,1907年颁布了《犯罪人缓刑法》,正式以立法形式规定了有关缓刑的各项制度,形成了英国的缓刑制度。  相似文献   

16.
司法信箱     
审判新罪的法院能否撤销异地法院作出的原宣告缓刑的判决、裁定?编辑同志:本院在审理被告人谢某盗窃一案中查明,被告人谢某曾因抢劫被四川省某法院判处缓刑。缓刑考验期限内,又发现判决宣告以前谢某犯盗窃罪。依据刑法第七十七条规定,应当撤销缓刑,对新发现的罪作出...  相似文献   

17.
来信我厂有一名工人许某,因犯走私罪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二年,缓刑三年,仍留原车间劳动,接受考察。近二年来,他在考验期内能够遵纪守法,较好地完成了他所承包项目的任务,对许某的缓刑能否减刑?另外,我厂还有一个工人郑某,因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二年。当地缓刑考验期满后,才发现他在缓刑考验期内,曾与他人合伙又进行盗窃。对郑某的缓刑应如何处理? 河北石家庄张巡复信依照我国刑法第67条、第68条、  相似文献   

18.
编辑同志: 关于何时释放宣告缓刑的被告人,一九八四年第六期《人民司法》和八月十七日《中国法制报》均作了解释,但两者解释却不相同。《人民司法》认为一审宣布判处有期徒刑缓刑后,可以商请公检机关将逮捕羁押改为取保候审或监视居住;《中国法制报》认为只有在判决发生法律效力后才能解除强制措施。对同一问题,却作了两种不同的解释,让人无所适从。为此,建议:一、对这一问题作一个准确的解释;二、今后  相似文献   

19.
为进一步加强人民法院人员内部交流,增强队伍活力,优化人才结构,2021年11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建立健全人民法院人员内部交流机制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若干意见》就健全法院人员内部交流机制,进一步拓宽法官、审判辅助人员、司法行政人员交流渠道,促进法院人员多岗位培养和锻炼提出了具体举措。为便于实践中正确理解与适用,现就《若干意见》的起草背景和过程、思路和原则、主要内容等作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20.
正本文案例启示:《刑法》第77条中的"宣告"应指刑事判决生效,"发现"不应限于缓刑考验期限内。对于在缓刑判决未生效期间发现"漏罪"的情形,应适用第77条的规定,即撤销原判缓刑,与"漏罪"的宣告刑进行数罪并罚。[基本案情]2011年10月14日,彭某因犯盗窃罪被法院判处拘役5个月缓刑6个月。在上诉期内,彭某将未满14周岁的昝某强奸,但昝某当时并未报案。上诉期满,彭某缓刑判决生效。因彭某在缓刑考验期间未出现《刑法》第77条的有关情形,考验期满后,未再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