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当代中国政治语境中的“群众”概念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当代中国政治话语中的“群众”概念是传统文化中的“民”(或“臣民”)与西方民主理论中的“人民”相嫁接后 ,安顿在传统术语“群众”的外壳之中而形成的。同时 ,它也是西方群众理论在中国的变异 ,特别是对群众价值评判彻底颠覆的产物。作为承载丰富的政治文化意蕴的符号 ,“群众”是“人民”的不彻底的具体化 ,是“臣民”向“公民”的过渡环节。一方面 ,它超越了传统的臣民 ,但仍然承袭了臣民概念的某些内涵 ;另一方面 ,它也涵蕴着公民概念的某些要素 ,但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民。它是臣民与公民的融合 相似文献
2.
近代以来,群众在中国政治变革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特别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形成与确立。而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政治民主化建设的不断创新,被法律赋予相应的政治与社会权利的公民应该更多地取代群众,成为一个时代进步的象征。 相似文献
3.
公民概念在我国的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公民”的缺失 ,到公民概念的确立和普遍使用 ,公民概念几乎伴随着中国追求宪政的每一步进程。公民概念在一个国家发展的特殊历史影响着公民意识的培养以及公民社会的建立。中国百年历部宪法性文件在臣民、国民、人民、公民的使用上的发展变化及其背景折射出政治话语的变迁和政治文明的转型。在国人孜孜以求的宪政建设中 ,公民实质上是指具有国家国籍并有权参与国家公共权力行使与监督的人。但长期以来“公民”的习惯用义与文本含义之间的落差 ,说明公民概念到了亟需澄清的时候。 相似文献
4.
邵声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5,18(3):12-21
在北美独立战争期间,\"公民\"一词取代此前特许状中的\"臣民\"一词,开始被写入部分殖民地新制定的州宪法之中,从而开启了殖民者在法律身份上由\"臣民\"转变为\"公民\"的历史进程。但是这种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渐进缓慢的。对于正在与英国决裂的殖民者而言,虽然他们已意识到自己不再是\"臣民\"、并刻意避免使用\"臣民\"的称谓,但他们似乎还无法一下子彻底抛弃\"臣民\"之语的使用;与此同时,他们虽然也已经认识到自己正在成为一名逐渐成形的新政体的\"公民\",并有意地使用\"公民\"一词,但似乎一时还无法完全在法律思维和语言上为\"公民\"用语找到合适的位置。恰值这\"旧去新来\"的档口,制宪者们在各州宪法中频繁地运用\"居民\"、\"人民\"、\"自由人\"、\"不动产所有者\"等旧有法律资源中的其他身份词汇来填补空缺,架起了\"臣民\"向\"公民\"过渡的桥梁。在此过程中,\"臣民\"概念逐渐褪去了原有的君主制色彩,而\"公民\"概念本身则发生\"裂变\",催生了具有精英主义和民主主义两种不同倾向的\"公民身份\"。 相似文献
5.
6.
7.
百姓、群众是自古有之称谓,是有别于达官贵人的社会阶层。然而到了现代,社会、经济正在发生重大变革的今天,无论是普通公民还是党政干部,仍然热衷运用这些称谓,在人人平等的社会里不自觉地把人们以社会地位划分起来。这显然与我国宪法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义相悖。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以人的现代化为基础,人的现代化首先要观念和意识的现代化,百姓、群众的称谓已经显然与现代化的要求不符,应当尽早予以废除。 相似文献
8.
9.
据报载,湖南省某市市委书记在下乡调研时讲了这么一段话:“什么叫指示?上级部署和领导交办的事情当然是指示,但群众的呼声也是指示,这叫人民群众的指示。人民群众的指示必须听……”对此,笔者深以为是。 相似文献
10.
当前,很多地方都在尝试让群众参与对政府部门和党政干部的考核评议。让群众当考核干部的“评委”,打破了以往干部们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既是“选手”又是给自己打分的“评委”的尴尬局面。但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在一些地方,让群众当“裁判”、当“评委”给“选手”打分,往往设置了很多条条框框,常常是“大众评委”的分数被打折了,占总成绩的比例很低,起不到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中,人身自由及其法律保护制度已为世人所关注。作为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不受侵犯。 相似文献
12.
通过家庭暴力法律特别规制的必要性反推出家庭暴力主体可能具备的两个因素,即"亲密因素"与"共居因素";并基于上述两个假定因素,构建了"亲密关系"、"共居关系"、"扩张关系"、"依赖关系"四个家庭暴力主体关系模型,并对其适用范围做出了界定。同时总结了家庭暴力主体关系模型的两次演变过程,即"由‘依赖关系’模型转向‘亲密关系’模型"与"‘亲密关系’模型的异化";并基于此证伪了现行司法解释中"家庭成员"的概念,同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礼起源于对战胜之神玉琮的崇拜,礼生成于战斗之舞旄舞的仪式规则,礼奠基于两性与婚姻生活的禁忌,礼最终完善于宗法贵族式的政权模式。 相似文献
14.
提高综合素质加快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农民工的主体,成为城乡统筹发展中的重要力量.渴望融入城市是他们最大的利益诉求,然而,综合素质因素严重制约着其市民化的步伐.因此,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综合素质势在必行,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界的帮扶以及农民工自身的努力,以逐步消除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之间综合素质的巨大差异,加快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5.
公民权利抑或个人权利——宪法文本中的个人与公民概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本权利的主体有个人、公民、法人、组织集体之分,基本权利的最主要主体是个人,这是宪法思想史和宪法性文件所昭示的。中国宪法规定公民作为基本权利主体,个人只是义务主体。这样使得基本权利主体范围减少,在理论上与中国宪法规定的人权原理相悖。其原因有理论上的误区,也有翻译的误导。建议把中国宪法文本中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改为“基本权利”或者“人和公民的基本权利”,其具体内容则重新以“个人”基本权利为主进行规范,使得宪法规范中的基本权利条款与人权规范的本质特点相一致。 相似文献
16.
动物法律地位刍议——私法视野下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动物法律地位问题上,存在"肯定论"和"否定论"两种观点。"肯定论"的观点在认识论上忽视了动物不可能具有道德判断能力的事实,在本体论上曲解了法律主体据以享有权利的"内在价值"的含义,在私法理论上带来一系列的难题,在法律制度上缺乏可操作性,故不足取。"否定论"中的"义务论"观点则认为,需要人类保护的动物乃是人类的保护义务的客体。"义务论"既可以达到"肯定论"拟保护动物的目的,又完全不与现有的法律理论和制度相冲突,还具有可操作性,所以是解决动物法律地位问题的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17.
危害食品安全的行为不仅包括生产、销售问题食品的行为,而且还包括非法生产、销售违禁原料的行为、假冒注册商标的行为、非法广告的行为以及相关监管主体的渎职行为。针对这些行为,我国《刑法》规定了相应的罪名,形成了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罪名体系。但是,学界目前对这一体系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有鉴于此,有必要全面梳理我国《刑法》中与危害食品犯罪相关的罪名,分析这些罪名之间的关系,以期有助于司法实践中对危害食品安全犯罪之罪名体系的理解与适用。 相似文献
18.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公民走出国门的人数越来越多,他们在国外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而如何保护其权益则是我国必须思考的问题。国际法人本化趋向下保护海外中国公民权益不仅是国家的一项权利,更是一项义务和责任。目前,我国在保护海外公民权益实践当中还存在诸多不足,因而有必要在我国实行外交为民、执政为民的理念下进一步完善海外公民权益保护的策略,以切实保护其权益不受它国的非法侵害。 相似文献
19.
在民主法制建设、市场经济发展、社会文明进步和全球化的进程中,基于行政法治化和人权保障的需要,推动行政处罚领域的制度创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行政处罚类型制度、实施主体制度、行政相关人制度、适用制度、程序制度等,对于规范行政处罚的设定和实施、推进依法行政进程、建设法治政府和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颅脑损伤后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昏迷时间与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值、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价表(ADL)值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常州市德安医院司法鉴定所及苏州大学司法鉴定所颅脑损伤被鉴定人281例,详细记录损伤部位、损伤程度、昏迷时间、GCS评分,是否手术治疗、是否为多发伤;同时应用SDSS量表及ADL量表评分,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GCS评分与颅脑损伤6个月后SDSS值低度相关,与ADL值中度相关;昏迷时间与颅脑损伤6个月后SDSS值低度相关,与ADL高度相关。结论 GCS评分及昏迷时间与颅脑损伤后ADL值、SDSS值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对颅脑损伤司法鉴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